正文 第30章 出奇製勝篇(3)(2 / 3)

9月7日、29日,以色列作戰部長和外交部長先後訪問英、法兩國,與英、法製定如何采取聯合軍事行動的計劃。之後,以色列趁機從英、法獲取武器裝備。法國將30餘架“神秘”式噴氣戰鬥機交給以色列,並秘密為以色列培訓空軍飛行員和地勤人員。10月24日,以色列與英、法就聯合侵略埃及達成了最後協議:由以色列打頭陣,先向埃及西奈半島發起進攻,直驅蘇伊士運河,為英、法聯合出兵運河區提供借口;法國海空軍對以色列的海岸、城市、軍事目標給予保護;英國壓製約旦減輕以色列東線的軍事壓力,讓以色列全力以赴攻占西奈半島。以色列的借刀殺人之計完成了第一步。

1956年10月29日16時,以色列第202傘兵旅在沙龍上校指揮下,越過邊境進入西奈半島,與此同時,法國空軍的大批飛機繼續飛抵以色列保護以色列的安全。29日午夜,以色列的第4步兵旅作為第38特遣部隊的前鋒,從尼紮納以南地區侵入西奈。埃及軍隊對以色列的侵略奮起還擊,使以色列的進攻嚴重受阻。直至11月1日雙方戰鬥仍難決勝負。31日中午,以色列以為英法變卦,借刀殺人之計失靈,下令以軍撤出西奈。31日下午7點,英法在埃及拒絕“調停”後,出動大批轟炸機對埃及機場、開羅、亞曆山大、蘇伊士等重要城市進行輪番轟炸。為應付英法聯軍,埃及不得不抽回在西奈的埃及軍隊。西奈戰場的形勢迅速發生逆轉。

由於埃及在西奈的防守力量削弱,以色列軍在沙龍和瓦萊齊指揮下,兩路軍隊迅速向前推進,隨後又有兩路以軍投入戰鬥。11月5日以色列達到其預定目的,西奈戰役結束。

《兵經百字·借字》雲:“艱於力則借敵之力,難於誅則借敵之刃,乏於財則借敵之財。”以色列正是借英法出兵埃及,彌補了自己力量的不足,乘機攻占了埃及的西奈半島。

博瓦尼創經濟奇跡

1960年8月7日,科特迪瓦宣布獨立,同年11月通過共和國憲法。根據憲法規定,烏弗埃·博瓦尼擔任共和國第一任總統。像非洲其它新獨立的國家一樣,如何發展經濟,力爭以經濟獨立來鞏固政治獨立成為博瓦尼總統麵臨的首要任務。

60年代初,不論是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許多新獨立的非洲國家,都把優先發展工業作為促進本國經濟發展的主要道路。當時,科特迪瓦政府中也有一部分人主張優先發展工業。但是,曾經是種植園主的博瓦尼總統對優先發展工業計劃表示懷疑。他深知科特迪瓦有肥沃的土地和茂密的森林,隻要能正確開發和利用這些資源,就一定會促使經濟發展。科特迪瓦經濟基礎薄弱;資金匱乏、技術和管理人員奇缺,這些都給科特迪瓦優先發展工業帶來很大的障礙。根據以上分析,博瓦尼總統決定從科特迪瓦的實際出發,把優先發展農業作為經濟高速發展的主要道路。

1960年科特迪瓦第一個十年(1960~1970)發展規劃頒布了。烏弗埃·博瓦尼政府決定優先發展農業,采取因地製宜,多種經營;興修水利,開墾荒地,擴大耕地麵積;推廣優良品種,提高產量;以及穩定農產品收購價格等措施。根據北部熱帶草原區有明顯的幹、旱季節之分的特點,政府主張栽種稻米、玉米、木薯、食用香蕉等糧食作物。科特迪瓦南部為熱帶森林區,雨量充沛,政府因而鼓勵種植咖啡、可可、橡膠、棉花、棕櫚、椰子、甘蔗等經濟作物。第一個十年計劃後,農業取得了很大發展。政府在1970~1980年的第二個十年發展規劃和1981~1985年的五年發展計劃中,繼續把優先發展農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途徑。

由於政策符合國情,科特迪瓦的農業很快發展起來,糧食作物中,稻米、玉米的產量由1960年的10萬噸增至30萬噸。經濟作物中,咖啡產量由1960年的13.5萬噸增至1985年的30萬噸,居非洲第一位,世界第三位。可可產量由1960年的8.5萬噸增至1985年的55萬噸,居世界第一位。糧食作物的發展使科特迪瓦的糧食基本自給,由此節省了一部分用於購買進口糧食的外彙。經濟作物的發展,使國家的出口收入不斷增加。經濟作物出口成為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僅咖啡和可可兩項出口就保證外彙收入的60%。

農業的發展,又帶動了工業等其它部門經濟的發展。博瓦尼政府利用農業發展提供的原料、資金,用於道路、電力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交通、商業、外貿以及農產品加工工業的建設,使各部門綜合平衡地發展。這樣,在農業的帶動下,科特迪瓦的國民經濟迅速增長。1960年科特迪瓦的人均國民收入隻有150美元,到70年代末已達1200美元,20年間增長近7倍。1960~1980年國民生產總值由5.6億美元增至約90億美元,增長16倍。其經濟增長率20年持續保持在7.5%以上,居非洲國家之首,進世界先進行列。科特迪瓦被人們譽為“西非櫥窗”,是“創造了非洲奇跡”和“非洲成功的典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