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出奇製勝篇(3)(1 / 3)

以陸軍為主力攻破巴列夫防線的“巴德爾計劃”就這樣產生子。為配合陸軍行動,埃及總參謀都要求炮兵、空軍都加強訓練、配合陸軍的行動。空軍的任務是發動突襲,使以色列在西奈半島的重要軍事設施遭到摧毀。炮兵的任務是以密集的火力壓住以色列在運河東岸的武裝力量,保證埃及突擊隊在攻破巴列夫防線後能夠站穩腳跟,擴大戰果。之後,在穆巴拉克將軍的部署和指揮下,埃及空軍又製定了一係列周密的行動計劃。他們決定用以假亂真的計謀使空軍突襲以色列獲得成功,為此製定了代號為“利比亞使命”的行動計劃,緊緊配合埃及的整個作戰計劃。

埃及總參謀部為了打以色列個措手不及,在作戰時機上也花費了不少精力,最後確定1973年10月為開戰時機。他們的理由是:第一,以色列將於10月28日進行國會議員大選,猶太人的莊嚴的贖罪日也在10月。另外10月也是阿拉伯國家的傳統齋月,以色列可能會認為埃軍不會在齋月采取軍事行動。這就會給埃及人以計得功成的機會。第二,10月份夜暗可達12個小時,埃及軍隊利用這段時間渡河不易被以色列人發現。同時10月份的氣候對埃及和敘利亞都有利。可使阿拉伯國家在多條戰線上同以色列作戰。埃及人對作戰日也作了深入研究。他們知道,10月6日是猶太教的贖罪日。這一天以色列全國各種社會活動完全停業,而且這一天還是周末,許多以色列士兵也去度假。10月6日又是伊斯蘭天齋月中,的一天,而且是望月,日落後有5~6個小時的月光可以利用。這個時間足夠架設浮橋和使渡船下水之用。這樣埃及參謀部將開戰日定在了10月6日。

吸取了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國際輿論對埃及不利的教訓,埃及在外交上也進行了積極活動。1973年5月薩達特總統出席了非洲統一組織首腦會議,促使會議通過了譴責以色列的決議。在以色列殺害3名巴勒斯坦領導人的事件中,薩達特總統又要求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召開會議,結果會上以14票對1票通過了譴責以色列的決議。薩達特還使參加1973年9月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的與會國家支持他關於加強戰備的講話。總之到發動戰爭前3個星期,世界上有100多個國家支持埃及的行動。在對美關係方麵,埃及已經了解到了基辛格的態度一“隻要埃及處於敗者和以色列處於勝者的地位,美國就不會為援助埃及做點什麼,盡管這是令人遺憾的。”在對蘇關係方麵,盡管1972年7月埃及采取了驅逐前蘇聯軍事顧問的措施,但在那以後的1973年4月,前蘇聯還是向埃及提供了“飛毛腿”地對地戰術導彈。通過外交努力,埃及為開戰創造了一種有利的國際環境。

1973年10月6日下午2時,埃、敘軍隊同時向以色列軍隊發動進攻。埃軍部署在蘇伊士運河西岸的4000門火炮同時齊鳴,轟擊巴列夫防線上的以色列陣地。與此同時,埃及空軍對以色列的指揮所、炮兵陣地和機場進行了猛烈轟炸。15分鍾後,埃及的8000名突擊隊員操橡皮舟渡河,接著鋪設浮橋,用高壓水泵噴射運河東岸的沙堤,開辟通道。7日,埃及軍隊突破了巴列夫防線。9日,埃及越過運河的軍隊人數已達10萬,控製了運河東岸約10~15公裏的地帶。後來在美、蘇大國的幹涉下,埃及和以色列於10月22日達成了停火協議。

“十月戰爭”的勝利使埃及洗雪了第三次中東戰爭中所蒙受的恥辱,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戰勝”的神話,提高了埃及的國際威望,為以後的中東和談鋪平了道路。

《孫子兵法·謀攻篇》曰:“知勝有五……以虞待不虞者,勝。”埃及軍隊之所以能戰勝以色列,就在於他們成功地運用於這一謀略。埃及參謀部經過對敵我雙方“知彼知己”的了解,發現了以色列輕敵等“不虞”的弱點。在作戰時機及作戰日的選擇上,也利用了以色列入的“不虞”。埃及則在“虞”上作了很多準備。如怎樣突破巴列夫防線、空軍、炮兵如何配合陸軍、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等。埃及人以自己的準備,利用了以色列的無準備,終於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以色列占領西奈半島

埃及的領土西奈是一個三角形半島,西起蘇伊士運河,東與以色列接壤,最大寬度200公裏,長度約400公裏,總麵積約6萬平方公裏。西奈半島是埃及對以色列采取軍事防禦的門戶,也是埃及對以色列發動軍事進攻的跳板。第一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始終把其敵對矛頭指向埃及。以色列認為它要在中東生存下去,就必須製服埃及這個阿拉伯大國,而要製服埃及,減小它對以色列的威脅,就必須占領西奈半島。可現實情況是埃及的軍事力量與以色列相差無幾,占領西奈半島談何容易。以色列人苦於無力,耐心等待著時機。

1956年,在修建埃及阿斯旺水壩上,英法對向埃及貸款提出苛刻條件,致使英法與埃及關係惡化。7月26日埃及納賽爾總統在亞曆山大發表演說,宣布將英、法資本的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用運河收入來建設阿斯旺水壩。英、法對此十分不滿,隨即決定進行武裝幹涉。以色列抓住英、法與埃及發生矛盾這一時機,決定用借刀殺人之計,達到其占領西奈半島的目的。具體做法是挑起英、法與埃及之間的戰爭,然後在英、法牽製住埃及的軍事力量時,以色列占領西奈半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