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不務天時,則財不生;不務地利,則庫不盈。”經濟的發展必須遵循客觀規律、必須立足於現實的自然、地理、經濟發展狀況等基礎上,而不可隨主觀而定。博瓦尼總統從科特迪瓦國家的實際出發,因地製宜,不效仿別國,製定優先發展農業的經濟發展戰略,從而使科特迪瓦創造了經濟奇跡,其經濟發展在非洲一枝獨秀。
捷克人巧妙反抗占領軍
1968年8月,前蘇聯軍隊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絞殺了“布拉格之春”。捷克人在各地展開了鬥爭,反對蘇軍侵略。
麵對強大蘇軍的橫暴鎮壓,捷克人不能公開反抗,於是就創造了各種各樣的鬥爭手段。有一段時間,布拉格大街小巷變成了漫畫和標語的汪洋大海。這些漫畫和標語有幽默諷刺的,有直接辱罵的,過路人看了,無不會心而笑。一條標語上寫著:“布拉格電台宣布:前蘇聯士兵認為捷克斯洛伐克是友好國家,必須隨時鳴炮致意,因此特地駕坦克而來”。有的人在彈痕累累的建築物上寫著:“這是俄國的文明”、“俄國人留下的紀念”。布拉格的牆上、商店櫥窗上和住房玻璃上寫滿了抵製蘇軍侵略的捷克領導人的名字“杜布切克——斯沃博達”,捷克人紛紛佩帶捷克國旗紀念章和杜布切克頭像紀念章。布拉格地下電台也號召人們把布拉格和全國變成“地理上的無人區”。一時間,人們把街道上各處路標牌摘掉或者倒轉過來,使蘇軍如同盲人,行動時不知所措,陷入一片混亂。布拉格發起了一場“街道無名化”運動,市民們冒著危險把街道的名牌去掉或者用油漆抹掉。城鄉政府和市民們拒絕向蘇占領軍出售食物、提供飲料,使蘇軍常常饑渴交加、疲憊難熬。小夥子們和姑娘們發明了一種表示藐視蘇軍坦克和士兵的辦法:手拉手沿著蘇軍行列來回行走,緊挨著這些大兵擦肩而過,就好似沿著一排樹木和電線杆一樣,根本不把他們放在眼裏。全國人民還向黨中央、政府以及電台雪片般發出了抗議、決議和電報,要求前蘇聯撤兵、杜布切克複出和把捷克的改革進行下去。
捷克人的這一係列和平、消極的反抗、不合作和示威活動,使前蘇聯當局萬分頭痛,又無可奈何。
當麵對著強大而擁有鎮壓力量的敵人時,手無寸鐵的和平居民是無法進行暴力、公開反抗的。而他們又必須想辦法表示自己的義憤,抗議敵人,喚醒人民。這樣就必然要采用各種巧妙的方式,進行和平、非暴力、不合作的反抗,以打擊敵人信心,爭取人民和輿論的支持與同情。
卡爾邁勒喬裝上台
1979年12月28日零點,正當世界上許多地方的人們還沉醉在夢鄉的時候,阿富汗電台突然打破常規,播發了阿富汗發生政變的消息,隨後緊接著播出的是新任阿富汗政府革命委員會主席和阿人民民主黨總書記卡爾邁勒的《呼籲書》。《呼籲書》宣布阿富汗政權已被新政府接管,呼籲人民保持安定。同時《呼籲書》要求“友好鄰邦”前蘇聯給新政權以幫助。當天晚些時候,前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向阿富汗新領導人卡爾邁勒致電,表示熱烈祝賀並保證給予支持。至此,人們普遍認為,政權更迭頻繁的阿富汗不過又發生了一場軍事政變而已。
然而很快,人們就獲知了前蘇聯已大舉進攻並占領了阿富汗的消息。全世界這時才明白,他們受到了愚弄。
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前蘇聯早有預謀地把在阿富汗政權中失勢的原阿革命委員會副主席、政府副總理卡爾邁勒弄到莫斯科,準備有朝一日派上用場。前蘇聯在大舉入侵阿富汗之前,就已錄好了卡爾邁勒的《呼籲書》,並在8月27日蘇軍進攻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的同時向阿富汗和全世界播出,在全世界麵前上演了一出“雙簧戲”。而播出卡爾邁勒《呼籲書》的“阿富汗”廣播電台,原來是前蘇聯一家設在中亞地區的電台。這樣,阿富汗政權的更替就成了阿富汗的“內政”,前蘇聯拚湊的,當時並不存在的“新政權”就有了接管政權上台的根據,蘇軍公開的侵略行徑也成了“應阿富汗政府的請求給以的軍事援助”。
瞞天過海,欺騙視聽,這是一種詭計。前蘇聯正是運用這種詭計,來為自己的非法行徑找到至少表麵上的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