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出奇製勝篇(2)(3 / 3)

戴高樂將軍提倡肢解德國,使德國回到19世紀統一前那種公國林立的局麵。但這一打算遭到其它大國的反對而未能實現。然而這卻造成法德兩國政府互不信任,情緒對立。事實上,德國複興的趨勢是不可避免的。而法國人最擔憂的是,德國一旦恢複了元氣,就有可能進攻法國。所以法國此時急需一項相應的對策,以取得主動。

在這種情況下,法國當時的外交部長羅貝爾·舒曼,開始謀劃建立法德兩國“煤鋼聯營”的方案。因為重整軍備首先總是在煤、鐵、鋼的增產過程中顯露出跡像。如果將法德兩國的煤鋼行業聯合起來經營,就能夠覺察到對方重整軍備的初步跡像,以便及時采取相應的對策。同時,如果把法德兩國的全部煤鋼生產置於一個共同機構管理之下,這樣雙方在生產上就結成了一種休戚相關的關係,這樣,就可避免法德之間發生戰爭。於是,舒曼於1950年5月9日提出了“歐洲煤鋼共同體”或“煤鋼聯營”的方案。這就是有名的“舒曼計劃”。

舒曼的這項計劃一經提出,迅速得到聯邦德國的響應,並很快博得比利時、盧森堡、荷蘭和意大利的支持。顯然這6個國家都從煤鋼聯營中看到對本國發展的好處。法國得以按照自己的政治目的“套住”聯邦德國,並取得聯邦德國的煉焦煤和焦炭;聯邦德國借此同其它5國有了夥伴關係,便於打進5國市場,並有利於鞏固和加強自己的國際地位;其它國家也可享受到“聯營”內的關稅優惠。於是,1951年4月18日,這6個國家簽訂了建立歐洲煤鋼聯營的巴黎條約。

聯營建立以後,6國在經濟上都受了益,短短幾年時間,鋼產量、鋼的出口貿易額都有很大提高,采煤工業實現了現代化,煤炭、礦石有了可靠保證。1957年,這6個國家決定把煤鋼聯營推廣到其它經濟部門去,於是,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共同市場”)。後來,英國、丹麥、愛爾蘭、希臘、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家紛紛加入了“共同市場”,發展到今天,12國組成的歐洲共國體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貿易集團。

曆史的發展證明,舒曼計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法德兩國的關係中,消除了戰爭的陰影,建立了比較牢固的夥伴關係,而且煤鋼聯營開創了歐洲聯合的先河,使歐洲共同體成為有世界影響和廣泛聯係的國際組織。這對歐洲的安全和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埃軍勝算以色列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後,阿拉伯國家由於戰敗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包袱。在埃及,由於大片領土的喪失,民族的自尊心大受傷害。1970年10月,薩達特繼納賽爾擔任埃及總統後,為打破中東地區的不戰不和狀態,洗掉埃及人和阿拉伯民族身上的恥辱,決定發動一次新的中東戰爭。1971年埃及總參謀部根據薩達特總統的指示,開始製定對以色列的作戰計劃。

埃及總參謀部深知,這次新的中東戰爭對埃及、阿拉伯民族的聲譽至關重要,隻能勝而不能敗。他們對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埃及失敗的原因、目前以色列的防禦戰略等等情況進行了充分研究。他們發覺,以色列人有一個可供埃及人利用的弱點。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掠奪了大片阿拉伯國家領土。在勝利麵前,以色列入產生了一種驕傲感,甚至輕敵的思想。以色列人認為,埃及這個反以色列的大國在文化、技術上遠不如以色列;埃及軍隊沒有橫渡蘇伊士運河、突破巴列夫防線的能力;在目前的國際形勢下,埃及不具備發動戰爭的能力,而阿拉伯國家也不會聯合起來,對以色列發動大規模進攻。埃及參謀部認為以色列人的這種輕敵弱點使埃及發動先發製人的突襲成為可能,他們決定用以虞待不虞的戰略擊敗以色列。

如何保證突襲成功,埃及參謀部進行了一係列細致的研究和周密的部署。他們決定在巴列夫防線上選擇突破口,使埃及軍隊順利進入西奈進行作戰。針對被以色列宣稱“不可逾越’’的巴列夫防線,他們著重在三個方麵進行了準備。第一,對於以色列在運河東岸築起的龐大沙壘,他們經細致研究後,決定用高壓水泵完成打開通道的艱巨任務。第二,對於以色列人在防線上埋下的易燃油罐,他們研製出了事先動手,不讓以色列人有使用這一裝置的機會。第三,組織和訓練了一批突擊隊員。他們從裝備、技術、模擬作戰等方麵進行了嚴格的訓練,從而為突破防線準備了一支強硬的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