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薩·汗分析了當肘伊朗的形勢,認為必須依靠哥薩克旅的力量,(後來擴大為師)才有希望成功。這支部隊裝備精良,兵力也強,抓住了該旅的指揮權,就等於抓到全國最重要的一部分兵權。有了兵權,就可以伺機把伊朗從外國的控製中拯救出來。他經過一番權衡,認為俄國靠近伊朗,對伊朗威脅最大,英國人距伊朗遙遠,勢單力薄,兩國雖都控製著伊朗,但彼此間都有矛盾。禮薩·汗覺得他應當依靠英國人先驅趕走俄國勢力,再回來對付英國人。這樣,既可以聯合一個敵人對付另外一個敵人,又可避免兩個敵人聯合起來對付自己。 ·
英國人當時也想在日漸衰弱的伊朗尋找一個合適的代理人,禮薩·汗的想法正符合英國人的心意。1920年8月,禮薩·汗同英國人進行了一次秘密會晤,雙方達成了合作協議,英國人支持禮薩·汗將俄國勢力驅趕出伊朗。之後,禮薩·汗向蘇俄提出要求:俄國軍官在伊朗隻是充當“顧問”,提供谘詢而已,伊朗現在不再需要他們了。這樣,蘇俄的軍官相繼離開伊朗回國了。到1920年11月底,除兩個最高負責人外,所有的俄國人全部撤出了伊朗。為了進一步加強自己的實力,禮薩·汗疏通了才能平庸的哥薩克師長胡馬雍,於1921年2月21日將哥薩克開進首都,發動了不流血的政變。駐防首都德黑蘭的幾千名憲兵和警察,由於英國人的暗中支持,對於眼前發生的軍事政變袖手旁觀,不做任何抵抗。政變後,親英的塞·齊亞丁被任命為伊朗新首相,禮薩·汗則擔任了哥薩克師師長和武裝部隊總司令。之後禮薩·汗進行了一係列國內軍事改革,擴大自己的影響,增強自己的實力。
在自己的實力得到加強之後,禮薩·汗開始向英國人攤牌,他先是清除了軍隊中的英國人和親英分子,接著要求英國人廢除親英的塞·齊亞丁,任命自己為伊朗首相。英國這時雖已後悔,無奈不得不一次次作出讓步。上述計劃實現後,禮薩·汗又向英國扶持的伊朗國王艾哈邁德施加壓力,迫使他任命其弟為攝政,他自己被迫離開丁祖國。英國在伊朗的勢力遭到了很大的削弱。
1925年10月31日,在禮薩·汗首相的示意下,伊朗國會通過決議,決定廢黜愷加王朝。12月12日製憲會議宣布建立以禮薩·汗為首任君主的巴列維王朝。巴列維王朝建立後,伊朗的政治、經濟、軍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伊朗終於擺脫了英俄的控製成為真正獨立的國家。
利用矛盾,分化敵人,各個擊破,無論從政或禦軍都可采用之策。禮薩·汗利用英俄之間的矛盾,先聯合英國趕走了蘇俄勢力,回過頭來又對付英國,終於使伊朗擺脫了英俄的控製。
昂山及時起義
1944年底,反法西斯盟軍開始從印度攻入被日本占領的緬甸。1945年3月21日,盟軍攻克緬甸重要城市曼德勒。盟軍繼續向南推進,由於日軍的頑強抵抗,進展緩慢。從1943年後就積極籌劃起義的國防部長昂山認為發動全國起義的時機已經成熟,機不宜失,時不再來。但是,當時昂山和他統率的國民軍主力一直在日軍的嚴密監視之下,特別是曼德勒的國民軍起義後,日軍對昂山的一舉一動都嚴加監視。時間緊迫,怎樣才能擺脫日本人的控製,把國民軍拉出去起義呢?昂山和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的領導人進行研究,認為必須采取果斷措施,但又要不動聲色,以迷惑敵人。第二天,昂山向日軍司令提出一項計劃,建議將國民軍從仰光調到伊洛瓦底江沿岸的前線陣地,同日軍一起抵禦盟軍。日軍司令對昂山的計劃十分懷疑。他想,這個平時一貫牢騷滿腹的人為什麼突然變得積極起來?是否真心效忠,還是另有圖謀?但是,當時日軍兵員枯竭,前線不斷告急,形勢緊迫。在這種情況下,日軍司令隻好接受了昂山的計劃。
1945年3月17日,昂山率領國民軍從仰光出發,迅速向北挺進。他們為祖國獨立而戰的日子終於來臨了!3月27日,昂山宣布國民軍起義。國民軍的槍聲揭開了全民起義的戰幕。緬甸人民為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貢獻。
時機未到,應待機而動;時機已到,則應趁機而起。昂山趁著日軍與盟軍在戰場上相持的有利時機,及時決定起義。因而起義能順利成功。
舒曼計劃取得成功
在近代與現代曆史上,德國曾先後兩次挑起世界大戰,使歐洲各國飽受戰亂之苦。尤其是法國,作為德國的西部鄰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與德國兵戎相見,並曾被希特勒德國占領,遭受亡國之辱。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法國許多政治家都在考慮如何避免德國發動新的世界戰爭,切實保障法國和歐洲和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