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恩威並施篇(2)(1 / 3)

“丟卒保車”本為像棋戰術用語。它已廣泛運用到社會的許多領域。意思是:為了全局的利益,有時要丟失一些局部利益。它有時表現出被動的特征。“兩害相衡從其輕”,為了“帥”的安全而舍車馬,為了車的安全而拋小卒。

高明的謀略家,胸中時時都要裝有種種利益的砝碼,權衡利害,決心和計劃不被小利所誘惑,也不為小害所影響,把握全局,措置自如。

體察民情喬治六世得民心

喬治六世登位之初,因為口吃這一生理缺陷,做事情畏畏縮縮,對王政缺乏足夠的信心,無形中,在人們心裏形成了一個“平庸國王”的形像。人們對比較精明強幹的前國王產生懷念之情,而對新國王則不以為然。曆史學家認為,英國當時確實存在著嚴重的“王室信任危機”。

喬治六世明白他所麵臨的嚴重局勢。他在與口吃毛病作頑強鬥爭的同時,對王室的公務勤勤懇懇,從不馬虎,終於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王的“自我犧牲和奮鬥作為”,逐漸改變了人們的看法,扭轉了王室的信任危機。

歐洲大戰爆發後,英國的一些名流貴人紛紛忙於安排自己的後路。他們或全家老小出走海外,或把家中財產、妻兒送往中立國家。當時,喬治六世的兩位心愛的女兒分別才13歲和11歲,她們是王位的第一和第二繼承人。臣下都非常清楚,戰火紛飛中,萬一兩位公主遇上三長兩短,大英帝王的寶座誰來繼承?有一天,幾位政府要員經過合計,去王宮覲見國王,請求道:“陛下,倫敦常被德國人轟炸,兩位公主是否有必要先送到加拿大去,暫時避一段時間?”

對人們的好心建議,喬治六世心中充滿感激之情。做父母的,誰不想讓自己的兒女遠離禍端?但喬治六世想到,自己身為英倫之主,在民族利益和國家危亡的關鍵時刻,如果首先顧及自己家人的安危,怎能為臣民樹立表率,使全國軍民同舟共濟,共禦外敵?因此,喬治六世毅然謝絕了人們的好意,並且決定,無論德軍對倫敦怎樣狂轟濫炸,也決不離開王宮,他要將白金漢宮作為固定的司令部地址。

此後,喬治六世以一國之主的身份,與全國人民一道,同心抗敵,做了大量力所能及的工作。在倫敦遭受轟炸最猛烈的日子裏,為了體恤民情,鼓舞士氣,國王攜同王後到首都各區和全國各地視察慰問軍民,他甚至來到髒亂不堪的貧民區——倫敦東區去看望百姓,在工廠、商店的廢墟中巡視。雖然他沒有替人們解決多少實際困難,但國王體恤民情的作法,確實感人肺腑。因此,每當喬治六世來到一個地方時,成千上萬的人便擁上前去,含淚高呼:“感謝上帝賜給了我們一位好國王!”

戰爭期間,喬治六世的足跡不僅遍布英倫三島,而且幾乎布滿整個歐洲戰場。他曾五次到國外巡視各地戰場,到過法國的馬其諾防線、北非戰場,訪問過馬耳他、意大利、比利時和雅典。喬治六世冒著生命危險的這些行動,對鼓舞土氣、加強盟軍的共同作戰,從而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勝利,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他也以自己的行動贏得了民心,因而很快扭轉了“王室信任危機”。戰爭結束後,丘吉爾首相在給國王的倍中說到這一點時寫道:“這場戰爭使王室同人民之間的聯係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緊密了。陛下受到英國各界人士尊敬的程度,超過了以往曆代英王。”

與士卒同甘苦,可以取信於士卒,與百姓同甘苦,可以取信於百姓,以一人之心,爭取萬人之心,精誠團結,患難與共,共渡難關,曆史上這種例子很多,因而,古今中外的帝王將相都把它作為治國治軍的基本原則之一。

亨利王雪地長跪求教皇

在封建社會,人們往往把代表最高權力的皇帝和國王比作太陽,但在中世紀的歐洲,人們卻說皇帝、國王隻不過是月亮,在他們之上還有一個更高的權威,那就是教皇,隻有教皇才佩稱為太陽。

教皇是基督教會的首腦。教會本來隻是管理宗教事務的團體,但在中世紀的歐洲,由於各個王國內封建主割據林立,連年混戰,造成王權衰弱,局勢混亂,這時隻有羅馬教皇可以統一指揮各國、各地區的教會,加上各民族又都信仰基督教,因此教會在群眾中影響很大,這就使得羅馬教廷成了淩駕於各國之上的政治實體,教皇成了各國國王的共同的太上皇;國王登位、加冕要由教皇來主持;和國王同行時,教皇騎馬,國王隻能步行;接見的時候,教皇坐著,國王要屈膝敬禮。國王的權力來自教皇,神權高於王權。不僅如此,教會還在各個國家擁有1/3的土地,並且向各國居民收取“什一稅”(即每人收入的1/10交教會);文學、藝術、哲學、法律等都必須為教會和神學服務。一個人從出生、成年、結婚一直到老死,處處都要受教會的管理和控製,教會擁有自己的監獄和刑法,還用“開除出教”的辦法來對付一切反抗者。一個人如果被開除了教籍,他的一切社會地位和社會關係也就失掉了;這是一種最令人害怕的懲罰,連國王、皇帝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