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恩威並施篇(2)(2 / 3)

1076年,德意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與教皇格裏高利爭權奪利,鬥爭日益激烈,發展到了勢不兩立的地步:亨利想擺脫羅馬教廷的控製,獲得更多的獨立性;教皇則想加強控製,把亨利所有的自主權都剝奪殆盡。在矛盾激化的關頭,亨利首先發難,召集德國境內各教區的主教們開了一個宗教會議,宣布廢除格裏高利的教皇職位;而格裏高利則針鋒相對,在羅馬的拉特蘭諾宮召開了一個全基督教會的會議,宣布驅逐亨利出教,不僅要德國人反對亨利,也在其他國家掀起了反亨利的浪潮。教皇的號召力非常之大,一時間德國內外反亨利力量聲勢震天,特別是德國境內的大大小小的封建主都興兵造反,向亨利的王位發起了挑戰。

亨利麵對危局,被迫妥協,,於1077年1月身穿破衣,隻帶著兩個隨從,騎著毛驢,冒著嚴寒,翻山越嶺,千裏迢迢前往羅馬,向教皇請罪懺悔。但格裏高利故意不予理睬,在亨利到達之前躲到了遠離羅馬的卡諾莎行宮。亨利沒有辦法,隻好又前往卡諾莎去拜見教皇。到了卡諾莎後,教皇緊閉城堡大門,不讓亨利進入。為了保住皇帝寶座,亨利忍辱跪在城堡門前求饒。當時大雪紛紛,天寒地凍,身為帝王之尊的亨利屈膝脫帽,一直在雪地上跪了三天三夜,教皇才開門相迎,饒恕了他,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卡諾莎之行”。亨利恢複了教籍;保住帝位返回德國後,集中精力整治內部,然後派兵把一個個封建主各個擊破,並剝奪了他們的爵位和封邑,曾一度危及他王位的內部反抗勢力遂逐一告滅。在陣腳穩固之後,他立即發兵進攻羅馬,以報跪求之辱。在亨利的強兵麵前,格裏高利棄城逃跑,最後客死他鄉。

顯然,亨利的“卡諾莎之行”是別有用心的。在他與教皇對峙,國內外反對聲一片,特別是內部群雄並起,王位岌岌可危的情況下,他想利用苦肉計取得和解,贏得喘息時間,以便重整旗鼓,東山再起,再和教皇較量。結果,他成功了。

千載難逢的獨立良機

1945年8月9日,日軍敗局已定,其南部軍最高司令官寺內壽一在西貢召見了印尼民族領袖蘇加諾、哈達等人舉行會談。協議8月19日召開“獨立籌備委員會”,24日宣布給予被它占領的印尼“獨立”。但是,親身經曆荷蘭、日本帝國主義殖民統治的印尼人民已不願再受騙上當,決定利用日本帝國主義潰敗和荷蘭殖民主義者一時無力重返的時機,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民族獨立。

8月14日,在日本通訊社裏工作的印尼地下革命青年得知日本已無條件投降的消息。雅加達各地下抗日青年小組的領導人馬上召開秘密會議,商討印尼的民族獨立問題。經過熱烈的討論,大家認為日本投降意味著獨立的時機已經到來,決定立即宣布獨立。

8月15日至16日,蘇加諾和哈達在抗日青年小組的支持下決定宣布獨立。8月17日晨,蘇加諾在其雅加達住宅前舉行儀式,宣讀了印度尼西亞獨立宣言,向全國和全世界宣告印度尼西亞的獨立。獨立的喜訊像春風一樣吹遍了千島之國,廣大群眾奔走相告,全國迅速掀起革命高潮,奪取日軍武器,解放了許多城市。後來雖然荷蘭殖民主義者卷土重來,妄圖扼殺新生的印尼共和國以恢複失去的天堂,但是,“一旦獨立,永遠獨立”的印尼人民不屈不撓,奮起反抗,終於在1949年12月贏得了勝利。

印度尼西亞人民在曆史上曾經多次反抗外來的殖民統治,但都沒有取得最後勝利。1945年8月的革命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蘇加諾和印尼人民看到了日本帝國主義戰敗、西方殖民主義者尚未返回的千載難逢的時機,利用這一權力真空及時發動起義,宣布獨立,在國際上造成既成事實。這樣,即使殖民者膽敢重來,踐踏印尼民族的意誌,必然激起強烈的反抗。

馬歇爾選拔艾森豪威爾

1939年,馬歇爾出任美國陸軍參謀長以後,就以很大的精力為陸軍選拔人才。

1941年7月,身為上校的艾森豪威爾被調到得克薩斯州的第三集團軍任司令部參謀長。他在一次大規模的模擬演習中受到了司令克魯格將軍的賞識。正是這次演習結束後,馬歇爾要求克魯格推薦一名適合任陸軍作戰計劃處處長的人選。克魯格當即推薦了艾森豪威爾,並且作了很高的評價。馬歇爾把艾森豪威爾的名字記了下來。

艾森豪威爾的仕途上還有一層障礙。他長期跟隨麥克阿瑟,被人們看作是麥克阿瑟的人,而馬歇爾與麥克阿瑟是有隔閡的。盡管如此,馬歇爾仍然認為,個人的恩怨不應影響對艾森豪威爾的使用。

回到華盛頓以後,馬歇爾把助手克拉克將軍召來,請他也推薦10名作戰計劃處處長的人選。克拉克說:“我很樂意做這件事。但我想推薦的隻有一人。如果非要10個不可,我隻能在此人的名字下麵標上9個‘同上”’。“那麼,這個人是誰呢?”馬歇爾追問說。“艾森豪威爾”。不久以後,馬歇爾便任命了艾森豪威爾為作戰計劃處副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