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個同樣的夜晚,女孩已經不知道是多少次獨自來到那塊曾經獲得水晶的地方,孤獨和寂寞已經遠遠無法驅散女孩對那顆水晶球的癡心。麵對那些曾經要博取自己歡心的男孩,已經將他們連同他們的水晶球一並送給了別的女子。她隻是冷傲地一笑,認為那些女子太容易滿足,不懂得什麼叫經典。
又是一個多麼不尋常的夜,就在女孩默默祈禱奇跡快來臨時,她驚奇地發現腳下出現了一個同樣的水晶球,一切的一切如此熟悉,璀璨依舊、神秘依舊,女孩此時感到世界如此美好,那匣子和自己的心都永遠不會再空了!
太陽升起時,女孩又捧起水晶球,此時她竟然發現日光F水晶球已經不再閃亮,透明的外表被塗了一層紫熒光粉,擦去熒光粉,手中的居然是隨便在那個小攤上都可以找到的玻璃球,也正是女孩平時不屑一看的那種。
天哪,為什麼這樣,難道幾年來自己所心儀、所等待的僅僅是一個玻璃球,不可能的呀——女孩去問世界上最聰明的智者。
智者告訴女孩,塗了熒光粉的玻璃球在夜晚都如此美麗,但白天就是玻璃。他還說:看一件物品要從多個方麵看,夜幕下看到的往往不是真實的。
座右銘
人不應追求一個虛幻的經典,更不能為它而錯過了所有真實的季節和美麗。
耕壇是幸福的火種
一個勤勞的老農夫在臨終時,希望他懶惰的兒子們能夠像他一樣,辛勤地耕種田地,於是他叫兒子們來到床邊,說:“兒子們!在我的葡萄園裏,有一個地方藏著一堆財寶。”說完就死了。他的兒子們立刻拿了鐵鏟鐵鍬等,挖遍了葡萄園。可是並沒有找到什麼財寶,反而葡萄樹因為翻土而生長得很茂盛,有了很好的收獲。
座右銘
天下哪有不勞而獲的事?勤奮耕耘才有好收獲呀!這位老農夫留給他懶惰兒子們的一段話,真勝過千萬遺產!
哪個人的成功不是因為勤耕耘?雖然勤耕耘不一定會有好收獲,但春耕耘卻毫無收獲!現代人普遍為後代提供優裕的生活環境,但是耒是也該給他們“勤耕耘”的觀念呢?
遇物則誨
本故事節選自《資治通鑒·唐紀十三》。
這是唐太宗李世民教育李治的方法。由於長子承乾狂愚不規、暗行謀反而被廢太子位。此後,唐太宗很注意對新立太子李治的教育。他的教育方法是“遇物則誨”,具體做法是:
在太子吃飯時,就對太子說:“你要是能知道生產糧食的艱辛,就會常有這樣的飯吃。”見到太子騎馬,就對他說:“你若能知道馬應該有勞有逸,而不把它的力氣用盡,那就會常有馬騎。”見到太子乘船時,就對他說:“水可以把船浮起來,也可以把船掀翻。百姓如同江水,君王如同船隻。”見到太子在樹下乘涼,就對他說:“鋸木板時依從墨繩就能鋸直;君王能聽從別人的規勸就可以做到聖明。”
座右銘
隨時隨地抓住遇到的事物,進行相應教育,使生活幸福化。
愛其子必為其計深遠
我們都聽過觸龍說趙太後的故事。故事講的是發生在趙國的事情,當時趙惠文王剛死,趙孝成王年幼,由趙太後掌握國政。秦國恃其強,乘機加兵,連取趙國三城。趙國危在旦夕。趙太後自度,以一趙之力難禦暴秦,便求齊相救。齊國依照諸侯交往慣例,為不使趙背信棄義,力主以長安君做人質為先決條件。長安君是趙太後的小兒子,太後十分疼愛他,不舍得以此為條件。麵對如此情況是以個人骨肉之情為重,還是以整個國家之利為重,便成了擺在趙太後麵前必須認真考慮並迅速抉擇的大問題。
起初,趙太後拒諫,不讓其子赴齊做人質。深謀遠慮、善於辭令、能以國事為重的大臣觸龍,不怕觸怒趙太後,請求趙太後接見。他抓住趙太後的愛子之心,先是避實就虛,問寒問暖,消其怒氣。然後,假借為兒子求職,與趙太後爭論究竟是誰更愛子,再以趙太後對燕後長安君的不同態度,委婉地指出趙太後缺乏長遠眼光。
觸龍指出:“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意思是說,做父母的,如果真正愛自己的孩子,就應當為孩子的長遠利益考慮。
觸龍緊接著擺出趙主之子孫、諸侯之子孫無一封侯的無可辯駁的史實。他指出,其根本的原因是“位尊而無功,俸厚而無勞”。現在,有這樣一個長安君為國立功的機會,不讓他去,將來“一旦山陵崩”,長安君靠什麼在趙國站住腳呢?
在觸龍的勸說下,趙太後終於明白究竟怎樣做才是真正愛孩子的道理,決定送兒子去齊國做人質。
座右銘
父母對子女的愛,應當是理智的,不能感情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