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作好孩子幸福的主持人(1 / 3)

金溪縣有個叫方仲永的人,他家世世代代以種田為為業。方仲永長到5歲時,便能做詩,並且詩的文采和寓意都極盡精妙,值得玩味。縣裏的人對此感到很驚訝,慢慢地都把他當做天才看待,有的還拿錢給他們。他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便每天拉著方仲永四處拜見縣裏有名望的人,表演作詩,卻不抓緊讓他學習。

到最後,方仲永已與眾人無異。他的聰明才智最終完全消失,究其因:先天的聰穎隻是基礎,後天的教育才是關鍵。

人一生下來,在智力上存在著些微差異。方仲永是屬於很聰明的兒童,也可以說是“神童”。應當說,他是有很好的先天條件,然而,由於父親貪財,未能及時給予培養,錯過了教育的最佳期。結果,他終未逃脫10歲神童、15歲才子,20歲成為凡人“的厄運。

座右銘

即或是很聰明的人,如果耒及時進行培養教育,也會成為平平庸的人。所以一定作好孩子幸福的主持人。

誰是孩子幸福的影子?

從前趙國有個富翁,家財萬貫。可惜他的兩個兒子卻是很笨,富翁也從不教導他們。

有一天,艾子對富翁說:”你的兒子雖然都長得很漂亮,但卻不通曉世事。日後怎麼能夠勝任家事呢?“富翁聽後大怒,說道:”我的孩子是很聰明的,而且家產雄厚,難道會不通曉世事嗎?“艾子說:”不必拿別的試驗了,隻要問問你的兒子,吃的米是哪裏來,如果他們明白這一點,我便承擔胡言亂語的罪責。“這位父親立即就把自己的兒子叫來詢問。他的兒子笑嘻嘻地回答:”我難道連這都不懂嗎?米每次都是用米袋裝來的嘛!“”他們的父親聽了,神色變得很難堪,怒氣衝衝地斥責道:“你們太笨了!那大米不是田裏來的麼?”艾子說:“有其父必有其子!”

父母是子女的首任教師,子女是聰明還是愚笨與父母有直接的關係。子女是父母的“影子”,也是父母的一麵“鏡子”。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子女有巨大的影響。從子女身上,也可反映出父母的人格和對子女進行教育的情況。

要有勇氣去麵對生活

一位農民每天肩挑柴禾翻山越嶺,去集市用柴禾換取一天的口糧錢,並用剩餘的錢供兒子上學。

兒子放暑假回來,父親為了培養兒子的吃苦精神,便叫兒子替他挑柴禾上集市去賣。兒子挺不願意地挑了兩挑,翻山越嶺肩挑柴禾著實把他給累壞了。挑了兩天,兒子再也挑不動了。

父親沒辦法,隻好歎著氣讓兒子一邊歇著去,自己還是一天接一天掙錢養家糊口。可天有不測風雲,父親不幸病倒了,這一躺就是半月起不了床。家裏失去了生活來源,眼看就要斷炊了,兒子沒辦法,終於主動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擔,每天天不亮,兒子學著父親的樣子,上山砍柴,然後挑著去集市賣,一點也不覺得累。

“兒子,別累壞了身子!”父親又喜又愛地看著兒子忙碌的身影說。

兒子這時停下手中的活兒,對父親說:“父親,真是奇怪,剛開始你叫我挑柴禾那兩天,我挑那麼輕的擔子覺得特別累,怎麼現在我挑得越來越重,相反倒覺得擔子越來越輕了呢?”

父親讚許地點點頭,道:“這一方麵是你身體承受能力練出來了,更多的是因為你心理成熟的緣故啊!成熟使你產生了勇挑重擔的勇氣,當然就覺得擔子輕了!”

座右銘

隻有在困境中才能得到真正的鍛煉,才能磨練自己的意誌,才能真正知道生活的幸福。

真正的人生是在生命的絕壁上認識與創造的。

一位名叫莫裏·施瓦茨的美國社會學教授身患絕症,將不久離開人世。這位老人接受的一家電視台的“夜線”采訪節目,這一節目被他16年前的一位學生、當今作家兼記者米奇·博姆偶爾看到,學生匆匆趕來探望老師。教授宣布他將給學生上最後一門課,每周一次,時間是星期二。於是,這位學生每周坐飛機飛行700英裏,趕到病床前去聽課。

這門課講授了14個星期,內容涉及家庭、婚姻、愛情、金錢、疾病、死亡等關於生活意義的話題。最後一堂課則是葬禮。

老師去世後,學生把筆記整理成一部書,書名叫做《相約星期二》。該書出版後在引起轟動,連續44周名列美國圖書暢銷排行榜。

《相約星期二》創造了一次奇跡。其實,真正的創造者是莫裏·施瓦茨這位老人。老人在生命的絕壁上俯視人生,清楚地看到人生的真實與永恒,創造了一曲生命的絕唱。

座右銘

生活越是艱難,我們便越應熱愛生活。因為真正的人生是在生命的絕壁上才能襖識與創造的。

給別人以方便,就是自己給自己方便。

紳士過獨木橋,剛走幾步便遇到一個孕婦,紳士很禮貌地轉過身回到橋頭讓孕婦過了橋。孕婦一過橋,紳士又走上了橋。走到橋中央又遇到了一位挑柴的樵夫,紳土二話沒說,回到橋頭讓樵夫過了橋。第三次紳土再也不貿然上橋,而是等獨木橋上的人過盡後,才匆匆上了橋。眼看就到橋頭了,迎麵趕來一位推獨輪車的農夫。紳士這次不甘心回頭,摘下帽子,向農夫致敬:“親愛的農夫先生,你看我就要到橋頭了,能不能讓我先過去。”農夫不幹,把眼一瞪,說:“你沒看我推車趕集嗎?”話不投機,兩人爭執起來。這時河麵上浮來一葉小舟,舟上坐著——個胖和尚。和尚剛到橋下,兩人不約而同請和尚為他們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