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期待(2 / 2)

“我認為他們有可能采用深低溫冷眠技術,把自己冷凍起來,度過漫長的歲月。”楊帆說,“我們地球上的人很早以前就想到了這種方法。但要實際運用,首先就得解決怎樣複蘇的問題。人們進行了許多實驗。早在一八二四年,著名的南極探險家羅斯,在攝氏零下42度的嚴寒中,把30個蝶的幼蟲凍僵了,再拿回溫暖的船艙,結果這些幼蟲竟然全都活過來了。一九三八年,美國科學家賴特作了一個實驗。他把從水裏夾上來的金魚稍稍晾幹後,迅速降到攝氏零下二百多度,金魚立即凍硬了。過了十多秒鍾,再放到溫水裏,那條凍硬了的金魚暖和過來之後,竟然也複活了!“注釋1””

“要是和天苑四人的水平相比,看樣子還差得遠呢!”嶽靜感歎道。

“我們地球人雖然還沒有解決人的冷眠技術,但也並非沒往這方麵想過。早在十八世紀初,英國有一位叫作約翰·亨特爾的著名外科醫生就想把自己冷凍起來試一試。……”

“他真的這麼做了嗎?”嶽靜急切地問。

“為了慎重起見,他先拿了兩條鯉魚來試驗,可是在冷卻、冰凍之後,解凍時並未複活。亨特爾大為失望,不敢親身試驗了“注釋2”。”

“後來有什麼進展沒有?”嶽靜很感興趣。

“到了二十世紀,由於技術水平的提高,真的有人敢於試一試了。一九六七年,患了癌症的美國物理學家貝德福,請醫生為他做了冷凍手術,然後放入深穴冰墓中。他希望將來人類征服了癌症的時候,再把他解凍,治好他的癌症“注釋3”。”楊帆說,“由此看來,天苑四人冷凍四、五千年,中間複蘇幾次,倒是很有可能的。”

任思宏一直在靜聽她的談話,這會兒補充說:

“我認為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采用冬眠的辦法來度過千百年的歲月。科學家富蘭克林在巴黎郊區的一個采石場上,親眼看到采石工人從石灰岩的岩塊中,鑿出一窩四隻活的蛤蟆來。而這些石灰岩是在一百萬年以前形成的“注釋4”。這說明這些動物在冬眠中,能用極其緩慢的代謝維持生命,以致看到了百萬年後的世界。”

“人能冬眠嗎?”方雨田問,話音中帶著明顯的懷疑聲調。

“在三國時,有個魏國的人挖開了周王的陵墓,發掘出來一個殉葬的女子。出土時,她處於不死不活的冬眠狀態。經過精心調養,幾天以後有了呼吸,幾個月以後已能說話。後來她又活了十多年。細算起來,從殉葬到複蘇,她在地下已經冬眠了一千多年。可見,人體能夠經受長期冬眠狀態而不死。“注釋5””

“隻要飛船上的冬眠或冷眠設備沒有損壞,而且又有一個完好的密封艙,天苑四人再次出現就是可能的。”張銎持樂觀態度,“從銅球波視圖像來看,他們三個人對地球是喜愛的,總不至於在海底沉睡四千年後又來襲擊我們。剛才小徐發現他時,如果他想襲擊小徐的話,一定不會感到困難。然而他並沒有這樣做,這就是天苑四人善意的表現。”

柯化坐在那裏仔細地聽著。他綜合了大家的意見,經過分析,形成了一個初步結論。他用沉毅的目光看著大家,渾厚有力地說:

“從總的情況來看,危險性不大。從現在起,我們分頭進行準備。張銎和他的助手以及嶽靜,負責觀察飛船的動態,並設法主動和他們取得聯係。以後還要著重研究飛船上的儀器設備。梁維舟負責準備對飛船的研究。楊帆負責準備星際檢疫和消毒工作,以及可能出現的醫療問題。任思宏負責邀請語言翻譯專家,解決與天苑四人語言溝通問題。徐振宇和黃敬之負責整個準備工作的配合與協調,兼管對外界的聯係。安全問題由我自己來抓,一方麵要保護現場,以防萬一;另方麵,飛船繼續放在駁船上,一有情況可以及時拖走。”

在場的人沒有別的意見,分頭準備去了。

“注釋1”葉永烈:《死了還能複活嗎》,見《揭開科學之謎》,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

“注釋2”同358頁注①。

“注釋3”王曙:《人能“冬眠”千萬年嗎?》,見《科學與未來》1981年第9期,地質出版社出版。

“注釋4”燧石:《人的“冬眠”與〈山海經〉》,見《光明日報》1980年9月22日。

“注釋5”同359頁注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