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少壯多努力(3)(2 / 3)

第二種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兩句是北宋著名詞人柳永的名句。“終不悔”三個字表達了作者的堅定和果斷,直抒胸臆地透露出對遠方親人的深切懷念。在這裏王國維先生將這份堅定和果敢運用到了對理想的追求上。既然確定了誌向,就要為之努力奮鬥。王國維結交了當時許多著名的藏書家、版本目錄學家,閱讀了許多別人無法輕易看到的珍貴書籍。現在保存於北京圖書館的王國維先生手校手批的原件,在每一本的眉端、行間、卷首、卷尾都留下了他的眉批、夾注、校語、跋語等。王國維先生的刻苦和鑽研可見一斑。俞平伯寫《人間詞話序》中說:《人間詞話》“雖隻薄薄的三十頁,而此中所蓄幾全是深辨甘苦愜心貴當之言,固非是胸羅萬卷者不能道。”

第三種境界:“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高遠的誌向加上自己堅持不懈的奮鬥,終於豁然開朗,有所成就。作為中國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從事文史哲學數研究十載,生平著述六十二種,批校的古籍有兩百多種,是近代中國最早運用西方哲學、美學、文學觀點和方法剖析評論中國古典文學的開風氣者,是集史學家、文學家、美學家、考古學家、詞學家、金石學家和翻譯理論家於一身的學者。他被譽為“中國近三百年來學術的結束人,最近八十年來學術的開創者。”郭沫若先生則評價他“留給我們的是他知識的產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樓閣,在幾千年的舊學城壘上,燦然放出了一段異樣的光輝。”

瑩八歲,能詠詩;

泌七歲,能賦棋。

彼穎悟,人稱奇,

爾幼學,當效之。

注釋

瑩:北魏人祖瑩。

泌:唐代人李泌。

賦棋:對棋賦詩。

穎悟:聰明慧悟。

效:效仿、學習。

祖瑩八歲就能吟詩,李泌七歲就能觀棋賦詩。他們這樣聰慧,人們都感到很驚奇,我們應該向這些小孩子學習。

心解

少年有成

這一節講的是少有所成的故事。

祖瑩是北魏時代人,字元珍,他從小就喜歡讀書,八歲的時候就能夠背誦《詩經》、《尚書》。他經常日以繼夜地學習,以至於他的父母害怕他會生病,對他下了“禁書令”。可是這樣依然不能減弱他的學習熱情。他經常偷偷地藏著蠟燭,趕走童仆,等到父母睡著之後,點燃蠟燭讀書,用他的衣服遮蓋窗戶,害怕漏光,被家裏人發覺。周圍的人都稱他為聖小兒。祖瑩十二歲時就被送到當時的高等學府深造。有一次,當時中書博士的張天龍在講解《尚書》,祖瑩被選為主講。祖瑩因為晚上看書到深夜,早上起身去上課,匆忙間誤將同學的一本《曲禮》當做《尚書》拿到了學堂,登上講台才發現拿錯了書。老師很嚴厲,因此他不敢回去拿書,隻能將錯就錯把《曲禮》放在麵前,誦讀《尚書》三篇,不漏一字。之前我們說過《尚書》的文字“詰屈聱牙”,很難閱讀,祖瑩竟能背誦,可見他的刻苦程度。事情傳開後,人們都對小祖瑩非常欽佩。

李泌,字長源,出身於官宦之家,書香門第,他曆經唐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為平定安史之亂、討伐李懷光、李希烈叛亂,以及聯合回紇、雲南、天竺等國抗擊吐蕃入侵等,在經濟、政治、外交等諸多方麵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在治理國家上也頗多建樹。後人將他看作是一位類似諸葛亮、劉伯溫的傳奇人物。李泌家世代重視讀書教育,據《鄴侯家傳》說,李泌的父親李承休聚書兩萬餘卷,並告誡子孫不得讓這些圖書出門,如有求讀者,可在別院閱讀、供饌。在這種家庭環境中長大的李泌自然受益匪淺。

隻有七歲的李泌就能作文賦詩。一次,玄宗召他入宮。當時,玄宗正在和宰相張說下棋,就叫張說隨便出一個題目考一考李泌。張說就以下棋為題,當即賦詩一首:“方若棋局,圓若棋子,動若棋生,靜若棋死。”(方像棋盤,圓像棋子,行動起來激烈鏖戰,安靜下來就一動不動地在那裏。)李泌應聲答道:“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方如同行俠仗義,圓如同運用智慧,行動起來處處能表現出非凡的才能,安靜下來就像得勝了在那裏休息。)張說以人比棋,李泌以棋比人。張說是當時一位才華橫溢的名詩人,被時人稱為“燕許大手筆”,他與李泌的這兩首小詩都是即興之作,相比之下,七歲李泌的作品在立意方麵遠遠超過已經五十多歲的張說的作品。一旁的玄宗大吃一驚,立即賜給李泌一件紫袍。當時隻有三品以上的官員才有資格身穿紫袍,可見玄宗對李泌的讚賞。此外,張九齡、嚴挺之等也非常器重李泌。七歲兒童即受到朝廷君臣的一致重視,這在中國曆史上是極為罕見的。盡管李泌在七歲時就已經如此了不起,他並沒有因此而驕傲自滿,而是更加努力,在曆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筆。

祖瑩和李泌並沒有過人的天賦,他們靠著年少時的勤奮和努力,終於有所成就,實現了自我的人生價值。從微觀方麵看,少年和青年時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的一生。從宏觀方麵看,少年和青年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他們的素質決定著整個國家民族的興衰。梁啟超先生在《少年中國說》中有過這樣的話:“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