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少壯多努力(3)(3 / 3)

蔡文姬,能辨琴;

謝道韞,能詠吟。

彼女子,且聰敏,

爾男子,當自警。

注釋

蔡文姬:東漢著名的文學家和才女。

辨琴:辨別琴聲。

謝道韞:晉代女詩人。

東漢的蔡文姬能分辯琴聲好壞,晉朝的才女謝道韞能出口成詩。她們身為女子,尚且如此,身為一個男子漢,更要時時警惕,充實自己才對。

心解

女子勤學

這一節講的是女子勤學的故事。

蔡文姬,名琰,字昭姬(避司馬昭的諱,改為文姬),東漢末年人,是我國著名的才女和文學家。蔡文姬的父親蔡邕是當時大名鼎鼎的文學家和書法家,還精於天文數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摯友和老師。生在這樣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而且有著過人的音樂天賦。相傳在年僅六歲的蔡文姬聽父親在大廳中彈琴,隔著牆壁就聽出了父親把第一根弦彈斷的聲音。其父驚訝之餘,又故意將第四根弦弄斷,居然又被她指出。長大後她更是琴藝超人。可惜東漢末年,社會動蕩,蔡文姬被擄到了南匈奴,嫁給了匈奴左賢王,飽嚐了異族異鄉異俗生活的痛苦。十二年後,曹操念及恩師蔡邕對自己的教誨,用重金贖回了蔡文姬。蔡文姬歸漢後,結合自己的悲慘經曆,創作了哀怨惆悵、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胡笳十八拍》琴曲。另外,由於戰亂蔡文姬家中原有的四千卷書全部遺失,她卻憑自己的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沒有遺誤,可見蔡文姬才情之高,同時為保存傳統文化作出了貢獻。曆史上把“文姬歸漢”傳為美談。

我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紅樓夢》第五回中的“金陵十二釵正冊判詞”有雲:“可歎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裏埋。”其中“詠絮才”用的就是東晉才女謝道韞的典故。謝道韞是東晉名相謝安的侄女,從小就喜歡吟詩作賦,聰慧能辯,很有才華。有一次謝安召集子侄講論文義,剛好下起了大雪。謝安問道:“白雪紛紛何所似?”謝安八歲的侄子謝朗回答道:“撒鹽空中差可擬。”七歲的謝道韞說:“未若柳絮因風起。”謝道韞的詩句對仗工整,比喻恰當,得到了謝安的誇獎。謝道韞傳世的作品還有《吟泰山》,詩句不以婉轉細膩見勝,卻充滿陽剛之氣,氣度非凡,不讓須眉,可見其文才氣度。

中國曆史上的女才子很多,最著名的四大才女,就是蔡文姬、謝道韞、卓文君與李清照。

卓文君善鼓琴,好音律,而且不慕虛榮,堅定追求自己的愛情,成為後世人們追求愛情自由的典型代表,留下了“鳳求凰”、“當壚賣酒”、白頭興怨、長門靈賦的千古佳話。李清照是與李白、李煜並稱的“詞家三李”之一,其詞婉約而不造作,委婉融合超越,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一首《夏日絕句》:“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更是“直欲壓倒須眉”(出自《雨村詞話》)。除此之外,曆史上還有很多可歌可泣的奇女子,如勇敢救父的緹縈、剛毅果斷的王昭君、見識遠大的紅拂女、替父從軍的花木蘭、為國為民的楊門女將、擊鼓抗金的梁紅玉、巧奪天工的黃道婆、鏗鏘風骨的柳如是、俠義執著的秋瑾等等。

在傳統的封建社會中,婦女處於從屬地位,其本分就是在家操持家務、服侍丈夫和孩子。正如林語堂先生在其《吾國與吾民》中所說:“古代中國閨女實際上比之歐美女子缺少接觸社會的機會,不過受了較好家庭教育,則她可以增厚一些培養為良母賢妻的基礎。而她的一生也沒有旁的事業,隻有做做賢妻良母而已。”儒家經典《周禮》對女子提出了這樣的要求:女子應該具有貞順的德行、優雅的舉止、委婉的談吐、精湛的女工。後世甚至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並提出了婦女應該遵守的“三從四德”(三從: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工)。在這裏,《三字經》以女子的成就來激勵男子學習是作者開明思想的體現。

唐劉晏,方七歲,

舉神童,作正字。

彼雖幼,身已仕,

爾幼學,勉而致,

有為者,亦若是。

注釋

劉晏:唐代著名的經濟改革家和理財家。

正字:校對書籍的官員。

勉:努力。

致:達到。

唐代的劉晏隻有七歲,就被推舉為神童,並且做了翰林院的正字。他雖然年紀不大,但已踏上仕途。你們剛剛讀書,更應該勤勉讀書。凡是有作為的人,都是這樣的。

心解

榜樣的力量

所謂神童,就是我們今天說的超常幼兒,即智能顯著高於同齡階段常態幼兒發展水平及其具有某方麵特殊才能的幼兒。我國古人把那些幼而敏慧,少而老成,“有特稟異質,迥越倫萃,岐嶷兆於繈褓,穎悟發於齠齡”(《冊府元龜》)的幼兒同一般幼兒區別開來,把他們稱為神童,給予特別重視。唐朝的劉晏就是這樣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