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少壯多努力(3)(1 / 3)

後人在總結蘇洵之所以成功時,大都歸結為他的不放棄。在前麵我們提到過,人生中學習的最佳時間是十三歲之前。在這段時間裏讀的東西,一輩子都不會忘記。如果錯過了人生的前十三年,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曾國藩曾經說過:“古今億萬年無有窮期,人生其間數十寒暑僅須臾耳。大地數萬裏不可能極,人於其中寢處遊息,晝僅一室耳,夜僅一榻耳。古人書籍近人著述,浩如煙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過九牛之一毛耳。事變萬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所能辦者,不過太侖之一粒耳。”知識是無限的,生命是有限的,這就要求我們抓緊時間去學習。民族英雄嶽飛在他的名作《滿江紅》曾寫道:“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他以自己短暫而光輝的一生,給予後人以有力的鼓舞和鞭策。我們在小學的課本上都學過“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詩句。這句格言來自古詩漢樂府《長歌行》:“青春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百川到東海,何日複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作者借園中葵春天茂盛秋天衰敗的形象,來比喻人生少壯時的美好和老大時的淒慘;並用河水東流不返來比喻時間的流逝,不會為一個人而停留,以此來提醒人們要珍惜時間。我們不知道,遠在兩千多年前的作者,是不是在追悔自己的一生?但能夠肯定的是,古往今來,有許許多多的人,當他們到了白發蒼蒼的年紀,讀到這首詩的時候,都會為之深深震撼。這也是這首詩之所以流傳到今天的原因,可惜當時年幼的我們未能深刻地體會出這句話的內涵。“少壯”所概括的是一個人從十幾歲到三四十歲的時段。這是每個人一生中最寶貴的時期。在這個時期的人,思想活躍,熱情澎湃,體力充沛,想象力豐富,充滿勇氣和進取精神,正可謂“敢想、敢說、敢幹”。這段時間是我們實現自己“雄心壯誌”的最佳時期。親愛的朋友們,不要再停留在自己的空想中,是要行動的時候了!

若梁灝,八十二,

對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眾稱異,

爾小生,宜立誌。

注釋

梁灝:五代末年人,八十二歲才考取進士。

對大廷:在朝堂上回答皇帝提出的問題。

稱異:感到驚奇。

梁灝在八十二歲時才考中狀元,在金殿上對皇帝提出的問題對答如流,獨占魁首。他這麼大年紀,尚能獲得成功,大家感到非常驚異。而我們也應該趁著年輕的時候,立定誌向,至老不倦。

心解

誌向

這一節講的是梁灝八十多歲中狀元的故事,以此激勵青年人要早立誌向。

梁灝是五代末年人,曆經後漢、後周和北宋三朝,他少年時曾立下誓言,不考中狀元誓不罷休。結果屢試不中,受盡別人譏笑。但梁灝並不在意,他總是自我解嘲地說,失敗一次就離成功更近一步。直到八十二歲的時候,他才考中狀元。為此,他曾寫過一首自嘲詩:天福三年來應試,雍熙二年始成名。饒他白發頭中滿,且喜青雲足下生。觀榜更無朋儕輩,到家惟有子孫迎。也知少年登科好,怎奈龍頭屬老成。

曆史上的著名的長壽老狀元還有唐代書法家柳公權(八十八歲高中狀元)和北宋詞人黃裳(八十七歲高中狀元)。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是古人實現自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想的重要途徑,因此在這裏我們不是讚同他們對科舉考試的虛榮心理,而是激勵大家要樹立正確的誌向,並為之不懈奮鬥。

人生在世如果沒有明確的奮鬥目標,很容易迷失方向,停留在原地,任憑機會溜走,青春不再。隻有依靠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在被生活重擔壓迫的時候才能有繼續前進的動力。古人對“誌”的解釋是“心之所指曰誌”,也就是指人的思想發展趨向。當代漢語對“誌向”一詞是這樣解釋的:“未來的理想以及實現這一理想的決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古人的誌向。宋代思想家張載將其解釋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話已成為宋代以後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共同的目標。曾國藩在教育後代的時候曾提出三點要求:“蓋世人讀書,第一要有誌,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誌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可見,立誌的重要性。

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曾在《人間詞話》中引用先人的詞句概括出人生的三種境界:“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後人對這段話有著各種解釋,在這裏就說一下我的“一家之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啟發。

第一種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傍晚時分,猛烈的西風刮來,碧綠的大樹上,一片一片樹葉凋落,木猶如此,人何以堪!如何擺脫這種失意呢?隻有登上高樓,憑高眺望更為廣遠的天地。我們的立誌也要如此,隻有誌向高遠,才能擺脫世間名利的束縛,到達更高的境界。王國維先生在青年時代就用西方的學術與中國的學術相化合的路徑,開創了學術的新境界,為他以後成就的取得奠定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