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少壯多努力(1)(3 / 3)

還有這樣一個小故事,同樣對我們會有很大的啟發。從前有—個小和尚,他離開家鄉到處尋找名師,想得到一些真正的修為。後來,他終於找到了一位高僧,並懇求高僧收他為弟子。高僧見他一片誠心,又天資聰慧,便收下了他。兩年後,小和尚自以為學到了很多東西,得到了師父的真傳,便不想再繼續跟著師父參禪拜佛了,於是就向他的師父辭行,要下山去。高僧明白小和尚的心思,他並沒有阻攔小和尚下山,而是讓小和尚拿來一個缽子,然後讓他往裏麵裝一些石頭,裝滿為止。高僧問小和尚:“缽子裝滿了嗎?”小和尚答:“滿了,再也裝不下什麼東西了。”高僧便抓了一把芝麻撒進去,然後晃了晃缽子,芝麻一會兒就不見了,接著高僧又抓起一把芝麻撒進去,晃了晃缽子,芝麻又不見了。“缽子現在裝滿了嗎?”高僧再次問小和尚。小和尚慚愧地告訴師父:“看上去滿了,可是還能裝下很多東西。”這時,高僧又取來一隻杯子,讓小和尚往缽裏倒水。小和尚看缽子滿了,就想停止倒水。高僧卻說:“不要停,繼續倒。”結果缽子倒滿了水後,多餘的水都溢了出來。高僧這時候才讓小和尚停止倒水,然後問他:“滿了還裝得下別的東西嗎?”小和尚終於明白了師父的一片苦心,懇請師父原諒他的無知,並繼續努力學習。

我們祖先為我們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知識的海洋浩瀚如煙,沒有人能以有限的生命學完無限的知識。另外,除了書本的知識,實踐的知識也需要我們自己來探索、發現。社會實踐是一門永遠沒有完結的課程,下麵這個故事正說明了這一點。

這是美國東部一所規模很大的大學畢業考試的最後一天。在一座教學樓前的階梯上,一群機械係大四學生擠在一起,正在討論幾分鍾後就要開始的考試,他們每個人都很自信。這是最後一次考試,接著就是畢業典禮和找工作了。教授說他們可以帶需要的教科書、參考書和筆記,隻要求考試時他們不能交頭接耳。他們胸有成竹地走進教室。考卷發下以後,學生們注意到試卷隻有5個討論題。3個小時過去了,教授開始收卷。學生們臉上都是不可思議的表情。教授手裏拿著考卷,麵對著全班同學。教授端詳著麵前的學生們,擔憂地問道:“有幾個人把5個問題全答完了?”沒有人舉手。“有幾個人答完了4個?”仍舊沒有人舉手。“3個?”“2個?”學生們在座位上不安起來。“那麼1個呢?一定有人做完1個了吧?”全班學生仍保持沉默。教授放下手中的考卷說:“這正是我預期的。我隻是要告訴你們,即使你們已經完成了四年工程學教育,也仍舊有許多有關工程的問題你們不知道。這些你們不能回答的問題,在日常操作中是非常普遍的。”於是教授帶著微笑說下去,“你們要記住,雖然你們是大學畢業生,但是你們的教育才開始。”

既然有這麼多書本和實踐的知識需要學習,我們還等什麼呢?

披蒲編,削竹簡,

彼無書,且知勉。

注釋

披:打開,這裏指批閱。

蒲編:用蒲草編聯而成的書冊。

西漢時路溫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閱讀。公孫弘將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們兩人都很窮,買不起書,但還不忘勤奮學習。

心解

學習的客觀條件

“披蒲編,削竹簡”包含著兩個古人刻苦學習的故事。“披蒲編”說的是西漢著名法學家路溫舒的故事。在漢代以前,隻有世家才會有藏書,如果不是自己下功夫抄錄,就無書傳學。加上那時還沒有紙張,書寫的材料主要是絹帛、動物的皮、竹簡,所以家貧就自然沒有書可讀了。路溫舒出生在一個窮苦的家庭裏。由於家境貧寒,他隻好去幫別人放羊以維持最基本的生活。盡管如此,他對讀書識字卻有很大的興趣。他白天放羊,沒有機會學習,到了晚上,他就想盡辦法求人教他識幾個字。漸漸地,識字多了,讀書的勁頭也越來越大。他想:要是能有一冊書帶在身邊,一邊放羊一邊讀書,那該多好啊。一天,他在池塘邊放羊,忽然看見池塘裏長著一叢蒲草,又寬又長,不禁眼前一亮:這蒲草多像從前抄書用的竹簡呀!他興高采烈地割了一大捆蒲草,趕著羊群往家走。回到家後,他先將蒲草切得整整齊齊的,然後用線繩穿在一起,再向別人借來幾本書,抄寫在蒲草書上。從此他也有自己的書了,放羊時就可以隨身帶著閱讀。他的蒲草書讀完了一冊又一冊,學識長進很快。由於讀過的書裏有不少法律書籍,因此在法學方麵有了一定的造詣。在漢宣帝時期,他上疏請求改變重刑罰、重用治獄官吏的政策,主張“尚德緩刑”,“省法製,寬刑罰”。他認為秦朝滅亡的原因,是法密政苛,重用獄吏。秦朝這一弊政,必須改革。他還反對刑訊逼供,認為刑訊迫使罪犯編造假供,給獄吏枉法定罪開了方便之門。他在奏疏中還提出廢除誹謗罪,以便廣開言路。路溫舒“尚德緩刑”的主張在當時具有非常大的進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