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少壯多努力(1)(2 / 3)

古時就有很多人懷疑這件事情是後人的杜撰,因為故事中的項橐十足是孔子所討厭的“利口好辯”的人。項橐向孔子請教的問題更像我們現在的腦緊筋急轉彎,如果放在趙本山的小品中是再恰當不過了。但是故事所傳達的精神卻是很有啟發性的,孔子確實是勤學好問的人。韓愈在《師說》中曾提到“孔子師郯子、萇子、師襄、老聃”。郯子是春秋時郯國(今山東郯城一帶)的國君,孔子曾向他請教過少皞氏(傳說中古代帝王)時代的官職名稱。萇弘是東周的大夫,博學多才,知天文、識氣象、精音律、通曆法,孔子曾於公元前518年前往周國,專門造訪萇弘,就韶樂與武樂之異同和不解之處虛心求教。師襄是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孔子曾向他學習彈琴。老聃,即老子,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自古就流傳著孔子風餐露宿、不遠千裏問禮於老子的故事。雖然孔子向老子問禮時的談話內容沒有流傳下來,但這兩位聖賢先哲的相遇,不僅是孔子虛心求教的明證,更是儒道兩種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和交流的一大盛事。

《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還說過:“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學而知之者,有學而不知者。”即使是生而知之者,還是要學習,有的人天分很高、很聰明,但是不認真求學問,倚仗自己的天才胡作非為,就把自己毀了,就是“思而不學”。之前我們所說的方仲永的就是如此。孔子是古時的聖賢,尚且本著“學無止境”的態度活到老學到老,何況我們這些普通人呢?

趙中令,讀魯論,

彼既仕,學且勤。

注釋

趙中令:北宋初期的宰相趙普。中令是中央行政中樞中書省長官中書令的簡稱。

魯論:《論語》的一個版本,西漢初年由魯國人所傳的《論語》,後世通行的《論語》就是根據這個編定的。

仕:出仕做官,古人把讀書做官稱為仕途,做了官稱為致仕。

北宋時期的趙普已經是中書令了,依然日以繼夜地閱讀《論語》,沒有一點鬆懈。

心解

學海無涯

這四句說的是當了官的人依然勤奮好學的故事。在這裏,我們不妨將當了官的人引申為有所成就的人。因為古人受儒家思想影響,是將讀書和做官聯係在一起的,讀書就是為了“出世”——進入仕途,從而“治國平天下”。現代社會需要各方麵的人才,人們讀書的目的也趨於多元化,因此“有所成就”是更為貼切的說法。

提到《論語》,很多人就會想到“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這個故事的主角正是宋代初年的中書令趙普。趙普(922—992年)字則平,幽州薊縣(今天津市薊縣)人,後遷居洛陽,北宋宰相。後周時為趙匡胤幕僚,掌書記,曾參加策劃陳橋兵變。964年任宰相,協助太祖籌劃削奪藩鎮,罷禁軍宿將兵權,實行更戍法,改革官製,製定守邊防遼等許多重大措施。太宗時又兩次為相,可謂宋朝的第一文臣。趙普與趙匡胤年輕的時候就是同學兼朋友,他出身比較艱苦,少年時沒有好好讀過書。以後跟隨趙匡胤打天下,宋朝開國後,趙普白天忙於處理國家政務,夜晚則讀《魯論》(《魯論》是魯國通行的《論語》二十篇)。據說每當遇到重大問題,趙普總是說:“明天再作決策。”晚上回家以後,他從箱子裏麵拿出一本書仔細地讀,第二天準能夠提出一個很高明的見解。時間久了,大家都很奇怪,覺得趙普家裏一定藏有什麼秘籍寶典。有一次,趙匡胤晚上去他家裏商量緊急政務,看到他的書桌上放著一本書,一看原來是《論語》。趙匡胤有些奇怪,就問道:“《論語》是小孩子啟蒙的書,你為什麼還要讀它呢?”趙普回答:“《論語》中有治國的大道理,臣已經用半部《論語》幫陛下打了江山,現在要另外半部來幫助陛下治理天下。”因此,就有了“半部《論語》定天下,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