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而誦,心而惟。
朝於斯,夕於斯。
注釋
誦:念,讀出聲音來。
惟:思想。
斯:此,這個。
我們讀書學習,要有恒心,要一邊讀,一邊用心去思考。隻有早早晚晚都把心思用到學習上,才能真正學好。
心解
專注
現在人們把成功的方法進行了歸納,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專注。如何做到專注?《三字經》上說:“口而誦,心而惟;朝於斯,夕於斯。”要想把書學好,就必須做到口中吟誦,心中思考,從早到晚都要把一門心思放在學習上。心中時時默念,才能記得牢靠。
明末清初的大學問家顧炎武非常喜歡讀書,厚厚的一本《資治通鑒》,他不但全部弄懂了內文意思,還從頭到尾抄寫了一遍。外出的時候,他總是帶上兩匹馬和兩匹騾子,自己騎一匹,另外三匹用來馱書。騎馬趕路之餘,也在默默背書。碰到背不下來的地方,他就停下來,翻開書本來查找。日積月累,他的知識變得越來越淵博。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顧炎武“騎馬背書”的故事。
文學家魯迅先生,自幼讀書就很講究學習方法和學習效率。這裏說說魯迅先生的“五法”有哪些:
一是多翻法。他提倡博采眾家,取其長補己之短,主張在休閑的時候,要“隨便翻翻”,可看看書的目錄或者讀幾頁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即便隻是閱覽也是有益的。這樣不僅能了解書的內容,也可在茫茫書海中有效地快速篩選出適合自己的圖書,同時也開拓了視野、開拓了思路。
二是跳讀法。讀書遇到難點,當然應該硬著頭皮讀下去,直到讀懂鑽透為止。但遇到暫時無法弄懂的問題怎麼辦?魯迅認為,要“跳過去,再向前進”,這樣,連以前不懂的地方也都明白了。
三是設問法。先大體了解一下書的結構和內容,然後提出問題: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然後帶著這些問題再去細讀全書,這樣邊問邊讀逐漸深入。魯迅先生認為,帶著這些問題去細讀全書,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四是“五到”法。大家可能聽說過朱熹所提倡的“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讀書除了這“三到”外,更要手到、腦到。“心到”是要集中精力,全神貫注;“眼到”則是指仔細瀏覽,目光專注;“口到”是指開口讀書,讀出聲音來;“手到”是邊讀邊做筆記;而“腦到”是指讀書是要善於動腦筋、勤思考、多分析。
魯迅先生背書就用到了他“五到”中的“三到”。他製作了一張小巧精美的書簽,上麵寫著“讀書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十個工工整整的小楷字。他把書簽夾到書裏,每讀一遍就蓋住書簽上的一個字,讀了幾遍後,就默誦一會兒,等把書簽上的十個字蓋完,也就把全書背出來了。
五是立體法。既有一般的泛讀,又有重點的“深掘”,既有橫斷麵,又有縱剖麵,既有對原著研究,又有輔助讀物,有利於形成較為全麵的知識結構。
魯迅先生還十分重視運用“剪報”這一方法來積累資料。他的剪報冊貼得很整齊,分類也很嚴格,每頁上都有他簡要的親筆批注。魯迅曾利用這些剪報寫了不少犀利的雜文。先生曾說過:“無論什麼事,如果陸續收集資料,積之十年,總可成一學者。”魯迅先生認為,重讀也是不可缺少的。隔些日子再重讀書中標記的重點,花的時間不多,卻有新的收獲。
古今中外的諸多名人,對於讀書方法,有著各自不同的見解。而正是應為這些正確的讀書方法,才引導著他們更好地去認知、看待這個世界,從而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昔仲尼,師項橐,
古聖賢,尚勤學。
注釋
項橐:魯國的神童。
古代的孔子是個十分好學的人,當時魯國有一位神童名叫項橐,孔子就曾向他學習。像孔子這樣偉大的聖賢,尚不忘勤學,何況我們普通人呢?
心解
三人行
這四句講的是聖賢勤學的故事。相傳,孔子有一次與弟子們出遊,路上遇到幾個小孩在路邊玩耍。其中一個名叫項橐的孩子在道路中央用磚塊壘成一座城池的樣子,不讓孔子的車通行。孔子的學生子路看見這樣的情形,就停車嗬斥道:“見到馬車來,小孩子為什麼不讓開?碰傷你怎麼辦?”項橐說道:“我聽說聖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那為什麼連馬車要繞著城池走的道理都不明白呢?”孔子探身道:“城在何處?”項橐說:“築於足下。”孔子下車觀看,果然看到小孩子站在磚塊壘成的“城池”中。項橐隨即問:“是城池繞著車馬走,還是馬車繞著城池走?”孔子笑道:“好伶俐的童子,請問你叫什麼名字、多大年齡?”小兒答道:“我叫項橐,今年七歲。請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魯國孔丘。”項橐驚道:“原來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那麼我請教您三個問題,答的出來我就讓城讓路,答不出來就請繞城而過。”孔子覺得項橐很有意思,於是笑道:“一言為定!”項橐說:“天地人為三才,先生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多少五穀、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搖頭說:“我還真的不知道。”項橐得意地說:“我來告訴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穀,人有黑白兩根眉毛。”項橐朝孔子拱拱手再問:“什麼水沒有魚?什麼火沒有煙?什麼樹沒有葉?什麼花沒有枝?”孔子聽後說:“你真是問得怪,江河湖海,什麼水都有魚;不管柴草燈燭,什麼火都有煙;至於植物,沒有葉不能成樹;沒有枝也難於開花。”項橐一聽格格直笑,晃著腦袋說:“不對。井水沒有魚,螢火沒有煙,枯樹沒有葉,雪花沒有枝。”項橐又問:“什麼山上無石?什麼車子無輪?什麼牛無犢?什麼馬無駒?什麼男人沒有妻子?什麼女人沒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我還是不知道。”項橐又道:“土山無石,轎車無輪,泥牛無犢兒,木馬無駒兒,神仙無妻,仙女無夫。”孔子歎道:“後生可畏啊!老夫願拜你為師。”於是向項橐行禮,繞城而過。這就是後世傳說的“項橐三難孔夫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