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以史為鑒麵向未來(3)(2 / 3)

晉朝分為西晉與東晉。公元265年司馬炎代魏稱帝(晉武帝),國號為晉,建都洛陽,史稱西晉。公元280年滅吳,統一全國,秦漢以來的分裂,至此再度統一。統治疆域南至南海,西至蔥嶺,西南至雲南、廣西,北至大漠,東至遼東。晉武帝死後不久,爆發“八王之亂”。公元311年,匈奴貴族趁機攻進洛陽,俘虜晉懷帝,並將洛陽洗劫一空。西晉王朝元氣大傷。五年之後,劉淵族子劉曜攻占長安,俘晉湣帝,西晉滅亡。這時,曹魏以來遷居塞內的遊牧民族也乘機起兵稱帝,全國又陷入分裂混戰的局麵。除漢族之外,先後有五個少數民族(匈奴、鮮卑、氐、羌、羯)的十六七個割據者建立了政權,分裂的局麵持續了一百三十多年,史稱“五胡十六國”時代。公元316年,晉朝宗室司馬睿在南方重建晉王朝,占有今長江、珠江及淮河流域,定都建康,史稱東晉。公元420年,劉裕代晉,改國號為宋,東晉滅亡。

南朝分為宋、齊、梁、陳。疆域大致相當於今天的黃河流域以南直到大海的一大片地區。北朝主要為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北魏乃鮮卑族拓跋部所建,其前身在十六國時代為代國,淝水之戰後拓跋珪重建代國,後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或元魏。公元399年改號稱帝,逐步並吞十六國中的夏、北燕、北涼諸國。公元439年統一北方,統治區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東部,東北至遼西,南大致以淮河、秦嶺為界,與南方的劉宋對峙。北魏國力頗為強盛,孝文帝拓跋宏於公元493年遷都洛陽,並進行一係列的漢化改革,但因種種因素,卻造成漢化與反漢化兩大陣營的對抗,公元534年分裂為東魏與西魏,隔黃河而治,東魏後為北齊所代、西魏為北周所代。

東漢末年,北方大規模的戰亂連綿不斷,經濟文化遭受毀滅性打擊,長安洛陽兩大古都幾經洗劫,黃河中下遊的高度文明一再遭到破壞,人民流離失所,出現了“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的慘狀。而生產力水平較低的長江流域此時卻獲得了發展經濟的一些便利條件:

社會相對安定,有利於經濟的發展;大批北方人口遷居南方,為南方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以及先進的生產工具、生產技術。因此魏晉南北朝時江南的經濟逐漸和北方趨於平衡,為以後經濟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礎,為國家實現政治統一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前提,也為隋唐時期封建經濟的空前繁榮準備了條件。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政治黑暗而混亂的時代,但同時也是自我意識覺醒、人們思想活躍的時代。生活在這樣動蕩的社會中,人們經常感到生死無常,生命如海中孤舟,隨時有覆滅的危險,因此人的個體生存價值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個體生命呈現為多姿多彩的美。魏晉南北朝時期,科學技術有了顯著進步。這一時期科學技術,繼承了前代的成就,在數學、農學、地理學、天文曆法、機械製造、冶煉技術、醫學等許多方麵又多有創新。

迨至隋,一土宇,

不再傳,失統緒。

注釋

土宇:天下。

再傳:第三代。

統緒:皇位的傳承。

楊堅重新統一了南北,建立了隋朝,是為隋文帝。他的兒子隋煬帝楊廣即位後,荒淫無道,隋朝很快就滅亡了。

心解

隋朝

這一節介紹的是隋朝(581—618年)的曆史。因為楊堅原為隨州刺史,但“隨”字的“辶”有忽走忽停不穩定之意,於是他便棄了“辶”,創了“隋”這個新字作為王朝的名稱。

北周宣帝時期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給楊堅為首的漢人將領奪取政權提供了良機。公元580年,周宣帝病死,即位的周靜帝隻有八歲,以大丞相身份輔政的楊堅,控製了北周的軍政大權。公元581年,楊堅在消滅北周殘餘勢力後,以“受禪”為名,廢周靜帝自立為帝,是為隋文帝,國號為隋,改元開皇,定都大興(今陝西西安)。隋朝的曆史就從這一年開始。公元588年,隋文帝以其次子楊廣和大臣楊素為統帥,率兵50餘萬,大舉伐陳。次年,隋兵攻入建康,陳亡。於是從東晉十六國以來長達三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麵至此結束。隋文帝實現了自秦漢以來的又一次長時間的統一,使北方民族進一步融合、南方經濟發展,使隋代獲得了“國計之富者莫如隋”的讚譽,為我國封建社會大唐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基礎。隋文帝完成統一大業後,一麵躬行儉樸,一麵采取了許多有利於鞏固政權的措施。鑒於東漢至隋南北分裂達四百多年之久、民生困苦、國庫空虛的局麵,楊堅以富國為首要目標,輕徭薄賦以解民困,在確保國家賦稅收入的同時,穩定民生。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製,將地方的州、郡、縣三級製改為州、縣兩級製,地方官吏一概由中央任免,由此鞏固了中央集權。經過隋文帝二十多年的刻苦經營,社會安定、人民富足,史稱“開皇之治”。

隋文帝死後,其子楊廣即位,年號大業,是為隋煬帝,他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暴君。在位期間,政績和暴政都很突出,他主持修建大運河、長城和東都洛陽城,開拓疆土暢通絲綢之路,三征高句麗,開創科舉。但是,他對人民奴役征斂十分苛重,濫用民力,使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巨大的工程和連年的戰爭使民生不堪重負,引發大規模的叛亂。在農民軍的打擊下,隋朝統治搖搖欲墜,公元618年隋煬帝在江都(今江蘇揚州)被部將縊殺,隋朝滅亡。

隋是承前啟後的一個朝代,在這一時期,我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麵均有所鞏固和發展。首先在政治方麵,隋朝調整了中央與地方的統治機構,確立了三省六部新製,增強了中央集權統治。通過製定《隋律》穩定了社會秩序。另外,開設了科舉製度,為以後封建社會人才選拔方式提供了一個藍本。在經濟方麵,文帝下令整頓戶籍,清查人口,繼而推行均田製,調整賦役。與此同時,為了恢複農業生產和加強漕運力量,開通了“廣通渠”引渭水直達潼關。後煬帝又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通黃河,自輝縣至涿郡,長達兩千餘裏,這就是現在的京杭大運河。另外,隋朝統一發行合乎規格的“五銖錢”,嚴懲私鑄錢幣。同時,還規定了標準的銅鬥鐵尺,頒行全國。這樣,為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創造了良好條件。社會的穩定也帶來了自然科學與人文藝術的長足進步,如隋文帝下令修建西京大興城(即後來長安城所仿照原形)和東京洛陽城(大興城的設計和布局思想,對後世都市建設及日本、朝鮮都市建設都有深刻的影響)、著名工匠李春主持設計的趙州橋等,這都為我們後人留下了豐富的物質和文化遺產。

隋朝和秦朝都是二世而亡的朝代,因此人們經常對兩者進行比較。首先,隋與秦都是憑借強大的武力結束了分裂多年的局麵,而緊接著完成一係列改革,使經濟得以發展。與此同時,又對人民大施徭役,致使民不聊生,終於使政權毀於一旦。然而,也正是憑借此時國家對物資財富豐盈的積累,為後世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物質條件。從而帶來了秦、隋之後中華民族引以為豪的漢唐文化。

唐高祖,起義師,

除隋亂,創國基。

二十傳,三百載,

梁滅之,國乃改。

注釋

國基:統治的基業。

唐高祖李淵起兵反隋,戰勝了各路的反隋義軍,取得了天下,建立起唐朝。唐朝統治了近三百年,總共傳了二十位皇帝,到唐哀帝時期,朱全忠篡位,建立了梁朝,唐朝從此滅亡。

心解

唐朝

唐朝是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唐王朝二百九十年(《三字經》說“三百載”是為了取整數)的統治以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