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以史為鑒麵向未來(3)(3 / 3)

隋代末年,農民起義遍及各地,使隋朝的統治力量大為削弱,一些貴族和地方官吏也乘機起兵割據。駐守在軍事重鎮太原的李淵家族就是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胸懷大誌的李淵深知自己無力鎮壓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又恐遭到隋煬帝的猜忌,在其子李世民的建議下,於公元617年起兵反隋。他手下有很多能征善戰、賢能多才的將領,加之部隊紀律嚴明,因此很快壯大起來。半年之後,李淵起義軍占領當時的都城長安,又進據關中為基地,於公元618年正式稱帝,是為唐高祖,定國號為唐。之後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唐朝建立後,李淵派李世民征討四方,剿滅各方群雄,統一全國。李淵在位時期,依據隋文帝舊製,重新建立中央及地方行政製度,又修定律令,頒布均田製及租庸調製,重建府兵製,為唐代的職官、刑律、兵製、土地及課役等製度奠定了基礎。

公元626年,戰功卓越的李世民先下手為強,發動“玄武門之變”,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李淵退位,是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次年改元貞觀(627—649年)。李世民即位後,注重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居安思危,任賢用良,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實行輕徭薄賦、疏緩刑罰的政策,並且進行了一係列政治、軍事改革,加強漢藏交流,被當時少數民族尊為“天可汗”,促成了社會安定、生產發展的升平景象,史稱“貞觀之治”。這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唐太宗晚年,因為太子的問題而煩惱,最後立宅心仁厚、性格軟弱的九子晉王李治為太子。

唐太宗死後,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高宗健康狀況不好,許多政事都交給皇後武則天來處理。因此,唐朝經曆了一段“雙懸日月照乾坤”的時期。高宗死後不久,武則天立太子李顯為帝,是為唐中宗。不久又廢中宗為廬陵王,改立另一個兒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平定了徐敬業領導的反叛後,於公元690年,武則天廢睿宗稱帝,改國號“唐”為“周”,定都洛陽,稱聖神皇帝。武則天也成為了中國王朝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前後掌權50餘年。武則天足智多謀,兼涉文史。在執政期間,她繼續推行法治,開創殿試,創武舉、自舉、試官,親自考試貢士;修《姓氏錄》,列武氏為一等;重視農業,抵抗吐蕃的攻擾,收複西安。在位期間,社會經濟有所發展,但由於大修廟宇,人民負擔有所加重。武則天執政時期,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史家稱她的統治有“貞觀遺風”。

公元705年,敬琿和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擁立中宗李顯複位,恢複了唐朝的政權。公元710年,韋皇後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殺中宗,韋皇後立溫王李重茂為帝,是為少帝,並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的兒子,當時是臨淄王的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協助下發動政變,誅殺韋皇後、安樂公主及武氏殘餘勢力,擁立李旦複位。

公元712年,睿宗讓位於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即唐玄宗,又稱唐明皇。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迅速發展,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這一時期被認為是繼漢武帝時期之後,中國曆史上出現的第二次鼎盛局麵。唐玄宗改元天寶後,誌得意滿,決意放縱享樂,從此不問國事。在納楊玉環為貴妃後,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劍”惡名的李林甫為宰相長達十八年,使得朝政敗壞。此時期又開始出現了宦官幹政的局麵。由於唐玄宗尊孔崇儒,中央集權力量削弱,藩鎮割據勢力興起。公元755年,平盧、範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誅楊國忠為名,在範陽(今北京)叛亂,攻下洛陽。次年稱帝,攻下長安。這場戰亂前後曆時近八年,始告平定,史稱“安史之亂”。戰亂雖平,但安史部將勢力並未消滅,藩鎮割據局麵由此形成,中原戰亂地區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吐藩對唐的侵擾也是日益頻繁,唐朝國力大為削弱。安史之亂成為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此後雖有短暫的“元和中興”(唐憲宗時期),但其全盛時代也就從此結束了。

唐憲宗(805—820年在位)末年,以牛僧孺和李德裕為首的大臣之間的朋黨之爭亦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勢。牛黨、李黨相繼執政,史稱“牛李黨爭”。到唐僖宗(874—888年在位)統治期間,時局異常混亂,加之連年的天災,矛盾爆發。公元875年,王仙芝、黃巢率領廣大農民起義,起義軍很快就橫掃全國。在農民起義軍的打擊下,唐王朝已是風雨飄搖、名存實亡。在鎮壓農民起義過程中,軍閥朱溫的力量迅速壯大起來,並於公元907年,廢黜唐帝,自稱皇帝,以梁為國號,唐朝滅亡。

唐王朝是我國曆史上又一個光輝的時代。當時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穩定,人民富裕,有杜甫的詩為證:“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由於采取開放的對外政策,唐朝的國際威望也達到了頂峰,對外戰爭取得連綿的勝利,連續百餘年保持連續不斷的進攻態勢,疆土極度擴張,朝鮮、漠北、西域的遼闊疆土相繼並入中國的版圖,西部疆土直達今中亞細亞塔什幹城。除了這些人所共知的豐碩成果外,盛唐的文明程度在當時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長安是當時世界的文化交流中心,是世界各國仁人誌士心目中的“陽光地帶”。唐王朝像一位雍容大度、不卑不亢的智者,歡迎四麵八方的來客。

唐朝是一個我們民族充滿陽剛之氣的時代。她的自信、開放、寬宏、博大、發達,讓我們民族的聲威撒播四海。自唐以來,歐洲的“老外”就是把我們叫做“唐人”。今天看來,唐朝的那種振奮人心、蓬勃向上的精神和氣質,應該作為我們民族永久的精神脊梁,並不斷傳承下去。

梁唐晉,及漢周,

稱五代,皆有由。

注釋

由:緣由。

梁:史稱後梁,公元907年,唐朝藩鎮梁王廢掉唐帝,自立為帝,國號梁。公元923年,為後唐所滅。

唐:史稱後唐,公元923年,沙陀族人李存勖滅梁,改國號為唐,建都洛陽。

晉:史稱後晉,公元936年,沙陀族人石敬瑭借契丹兵滅後唐稱帝,國號為晉。

漢:史稱後漢,公元947年,沙陀族人劉知遠滅掉入侵的契丹人後稱帝,建都汴(今河南開封),國號為漢。

周:史稱後周,公元951年,郭威滅後漢稱帝,國號周,建都汴。

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五個朝代的更替時期,曆史上稱作五代,這五個朝代的更替都有著一定的原因。

心解

五代

五代有時也稱為五代十國,一般認為從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在這短短的五十四年間,中原相繼出現了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同時,在這五朝之外,還相繼出現了吳越國、閩國、荊南國、楚國、吳國、南唐、南漢、北漢、前蜀、後蜀等十幾個割據政權,這十幾個政權統稱“十國”。這就是中國曆史上的“五代十國”。

五代的開國之君,都是唐朝的藩鎮,靠軍事割據發展起來的,因此這一時期的曆史特點是戰爭頻仍,政權屢有更迭。這一時期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再加上常年戰爭征賦不斷,長安和洛陽都曾被毀,所以前人把五代稱為“五季”,也就是末代,最差的。所以歐陽修在他主編的《新五代史》裏常用“嗚呼”開頭,這並不是他裝腔作勢,不說其他,單是後來的殘酷刑罰“淩遲”(即千刀萬剮)就是在這時出現的。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段亂世持續的時間隻有五十多年,這表明隨著封建統治的深入,統一的趨勢越來越強,分裂的時間越來越短。五代時期的文化成就主要在於火藥、印刷術的發展以及詞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