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以史為鑒麵向未來(3)(1 / 3)

景帝死後,其子劉徹即位,是為漢武帝。武帝在位期間(公元前141—前87年),采取了一係列改革措施,銳意進取,使得漢朝的政治、經濟、軍事變得更為強大。在政治上,武帝加強皇權,采納主父偃的建議,施行推恩令,以法製來推動諸侯分封諸子為侯,使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縮減;同時他設立刺史,監察地方。在軍隊和經濟上,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將冶鐵、煮鹽、釀酒等民間生意變由中央管理,同時禁止諸侯國鑄錢,將財政權集於中央。在文化上,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儒學在古中國的特殊地位鋪平了道路。在外交上,武帝派張騫前往西域聯絡大月氏,開通了“絲綢之路”。漢武帝是雄才大略的封建政治家,在他統治期間,以漢民族為主體的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了鞏固,中國開始以高度文明和富強的國家聞名於世。但是由於連年的戰爭,漢朝的國力逐漸衰弱。漢武帝在執政後期也意識到這些問題,於是采取了一些積極有效的措施,使得漢朝的經濟繼續發展。武帝之子昭帝繼承其父的方針,繼續實行無為政治,發展經濟,使西漢達到了鼎盛時期。經過昭帝、宣帝兩代三十八年的“無為而治,與民休息”,西漢王朝的國力增強,但與此同時地方勢力也隨之增強,嚴重地影響了皇權的統治。自元帝起,至成帝、哀帝、平帝在位年間,皇帝對政權的統治力量已大不如以前。至劉嬰即位,朝權已盡落於外戚王莽之手。公元8年,王莽篡奪皇位,建立新朝,西漢滅亡。

公元25年,劉秀在綠林軍的協助下,以武力擊敗了篡位的王莽,奪得帝位。劉秀身為西漢皇族,因此仍定國號為漢,但建都洛陽,年號建武,是為漢光武帝,史稱東漢。劉秀在位期間,以文治國,重視教育,興辦學校,他還親自到太學講論經學,對於東漢一朝文化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劉秀在政治上改革的重要一項是加強中央集權,特別是提高皇權。他加強了對地方行政機構和官員監察,使中央更好地控製和監督地方行政係統。他精簡官僚機構,減少了國家的財政支出,間接地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這為後世提供了一個好的範例。經過光武帝、明帝、章帝三代的治理,東漢王朝已經逐漸恢複了往日漢朝的強盛,這一時期被後人稱之為“光武中興”。在章帝後期,外戚竇氏日益跋扈,為東漢的衰落埋下伏筆。

公元88年,三十一歲的漢章帝突然駕崩。年僅十歲的劉肇即位,是為漢和帝。但是實際上都是竇太後操縱朝政,國家政治日益腐敗。竇氏的跋扈引發和帝的不滿,不久,十四歲的和帝成功抓捕外戚竇憲,外戚勢力開始衰弱。但是之後和帝信用宦官,形成東漢王朝後期宦官與外戚專權的格局。公元189年,靈帝駕崩,何太後臨朝。當時皇宮內宦官專權,涼州董卓率兵侵入洛陽,廢皇子劉辯,殺何太後,立劉協為帝,是為漢獻帝。董卓獨攬大權,殘暴專橫,使得各地官吏紛紛舉兵反抗,逐步形成了諸強割據的局麵,統一的王朝名存實亡。後來,獻帝又為曹操控製;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獻帝讓位,東漢王朝宣布滅亡,繼之而來的是中國曆史上又一個長期分裂的時期——三國時期。

由於政治經濟的穩定,東漢的手工業、商業、人文藝術以及自然科學都得到長足的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提高,以冶金、紡織為主的西漢手工業的生產效率大大提高。手工業的發展促使商業繁榮起來,以長安為中心形成了許多商業城市,並通過絲綢之路開啟了與西亞諸國的外交、商貿等方麵的交流。東漢在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麵都超過了西漢的水平。蔡倫在前人的基礎上改造了紙張的製造技術,使我國的文字記錄方式脫離了使用竹簡的時代,同時造紙術也作為我們熟悉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而流傳至今。東漢對後世的另外一項貢獻是製陶業的發展,它使人們徹底脫離了青銅時代的材料束縛,把一些以前為豪門貴族專有的用品帶入了尋常百姓家。同時,東漢在醫學、自然科學等方麵也取得讓世人矚目的成就。

漢高祖至漢文景時期,國家經濟實力直線上升,成為東方第一帝國,是當時與西羅馬並稱的兩大帝國。中亞和西域各大國也都聞而懼之。而到了漢武帝時期,漢帝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張騫出使西域首次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開通了東西方貿易的通道,使我國在此後一千多年都是世界貿易體係的中心。此外,漢代還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中華民族的核心——漢族就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原戰國時各國的文化便相互滲透融合,到西漢時中華地區在典章製度、語言文字、文化教育、風俗習慣多方麵都逐漸趨於統一,構成了共同的漢文化。從此中華地區的各族就出現了統一的漢族。正是因為漢朝的聲威遠播,外族開始稱呼中國人為“漢人”。“漢”從此成為華夏民族永遠的名字。

魏蜀吳,爭漢鼎,

號三國,迄兩晉。

宋齊繼,梁陳承,

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東西,

宇文周,與高齊。

注釋

魏:公元220年,曹丕在洛陽取代漢獻帝稱帝,國號魏,又稱曹魏。

蜀: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又稱蜀漢。

吳:公元229年,孫權在建業(今南京)稱帝,國號吳,又稱東吳或孫吳。

迄:至、到。

宋:公元420年,劉裕以禪讓方式取代東晉稱帝,國號宋,史稱劉宋,建都建康(今南京)。

齊:公元479年,蕭道成以禪讓方式取代劉宋稱帝,國號齊,史稱蕭齊,建都建康。

梁:公元502年,蕭衍以禪讓方式取代蕭齊稱帝,國號梁,史稱蕭梁,建都建康。

陳:公元557年,陳霸先以禪讓方式取代蕭梁稱帝,國號陳,建都建康。

金陵:南京的古稱。

北:北朝。

元魏:鮮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因拓跋氏後來仿效漢族改姓元而得名。

東西: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

宇文周:宇文氏後來取代西魏稱帝,國號周,史稱北周,又稱宇文周。

高齊:高氏後來取代東魏稱帝,國號齊,史稱北齊,又稱高齊。

東漢末年,魏國、蜀國、吳國爭奪天下,形成三國相爭的局麵。後來魏國滅了蜀國和吳國,但被司馬懿篡奪了帝位,建立了晉朝,晉又分為東晉和西晉兩個時期。晉朝王室南遷以後,不久就衰亡了,繼之而起的是南北朝時代。南朝包括宋、齊、梁、陳,國都均建在今天的南京。北朝則指的是元魏。元魏後來也分裂成東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氏取代,建立了北周;東魏被高氏取代,建立了北齊。

心解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220—589年),嚴格應稱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曆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這個時期由公元220年曹丕強迫漢獻帝禪位開始,到公元589年楊堅滅南朝陳重新統一而結束,共369年。其間,西晉皇朝曾短暫統一,但八王之亂後出現五胡亂華的局麵,政局再度混亂。439年,北魏統一北方,與江南的南朝宋形成南北對峙,中國自此進入南北朝時期。581年,楊堅改北周國號為隋,並於589年滅南朝的陳政權,魏晉南北朝時期結束。

曹魏的年代始於公元220年,終於公元265年,統治範圍包括整個黃河流域、淮河流域,以及長江中遊的江北及甘肅、陝西、遼寧的大部分地區。蜀漢是劉備建立的政權,統治區域有今四州、雲南、貴州全部和陝西的一部分。公元263年為曹魏所滅。孫吳是孫權建立的政權,統治區域有今長江中下遊、浙江、福建和兩廣地區。公元280年為晉朝所滅。在三國中,曹魏的勢力最強,因此蜀吳兩國經常采取聯合的政策對抗曹魏,以達到均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