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以史為鑒麵向未來(2)(1 / 3)

成湯在位十二年而死,死後由外丙即位。自外丙經仲壬至太甲幾代執政時間都很短,商朝的大權實際掌握於伊尹手中。伊尹努力教太甲如何做一個好君王,但是太甲不遵湯規,橫行無道,被伊尹放之於桐宮(今山西省萬榮縣),令其悔過和重新學習湯的法令。三年後,迎回太甲複位。商的統治又呈現出清明氣象。伊尹為貫徹商湯的治國方略、使商王朝長治久安作出了不懈努力,伊尹因此也獲得了“大仁”、“大義”的美名。太甲死後,傳位於其子沃丁,其後曆經太庚、小甲、雍已、太戊四代,商朝統治曾一度衰落,直至太戊執政期間,商朝才再度興盛起來,出現了繼成湯之後最好的政治局麵,因此商人稱太戊為“中宗”。商朝中期,國力衰敗,諸侯不朝,各種矛盾交錯,危機四伏。盤庚為了挽救王朝的危機,於大約公元前1300年不顧當時權貴的反對,強行將都城遷至殷,並進行改革,推行成湯的政治,革除奢侈惡習,使局勢得以安定,政治、經濟、文化開始迅速發展,史稱“盤庚遷殷”。從此,直到商亡的二百七十三年間再未遷都。所以商朝又稱作殷商或殷朝。武丁即位後,大力選拔人才,任用傅說、甘盤等賢能誌士,征服了周圍各方國,大大地擴充了商朝的疆域。這段時間,商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都有了空前的發展,達到商朝後期的鼎盛時期,史稱“武丁中興”。武丁之後的商朝,開始逐漸走向了衰亡。至帝辛(商紂王)時,商王朝終於走到了崩潰的邊緣。帝辛於公元前1075年即位。他天資聰穎,不僅體格魁偉,而且能言善辯,但好酒色、喜淫樂,“以酒為池,懸肉為林”。除此之外,商紂王非常殘暴,製定了很多嚴刑峻法。紂王在危機日益加深時,還大規模地對周邊部族用兵,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加速了商王朝的滅亡。在現在看來,商紂王對曆史的貢獻也不可忽視。他開拓山東、淮河下遊和長江流域,使商朝疆域得以擴展,促進了中原文明的傳播。公元前1046年,西方周族在周武王的領導下,在牧野一舉擊潰商軍,從而結束了商王朝的統治。

商王朝在政治、經濟以及科學等各方麵都比夏代有了長足的進步。從我們考古出土的殷墟遺址來看,商朝已完全脫離了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由遊牧而改為定居。農業和畜牧業都有了一定的發展,開始了人工養殖淡水魚。手工業全部由官府管理,分工細,規模巨,產量大,種類多,工藝水平高,商朝的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其中,在安陽發現的“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除此之外,商朝人已經發明了原始的瓷器,潔白細膩的白陶頗具水平,造型逼真,刻工精細的玉石器表現了商代玉工的高超技藝。在殷墟中還出土了大量的占卜龜甲,上麵的文字是我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係較為完整的,因此稱為甲骨文。甲骨文繼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商朝後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現在還形成了專門研究甲骨文的學科“甲骨學”。

在商朝統治的同時代,古埃及王國的統治已進入鼎盛時期,古希臘的邁錫尼文明正在崛起,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帝國也在崛起。它們和商朝東西輝映,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周武王,始誅紂,

八百載,最長久。

注釋

最長久:周朝是我國曆史上最長久的朝代,前後經曆了三十七位統治者,八百多年。

周武王起兵滅掉商朝,殺死紂王,建立周朝,周朝的曆史最長,前後延續了八百多年。

心解

西周

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西周是從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東周自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周朝共延續約800年的時間,是我國曆史上統治時期最長的朝代,因此《三字經》說:“八百載,最長久。”

周族是西方一個古老的民族,滅商之前,生活於渭河流域,其始祖姬棄就是被稱為神農的“後稷”。後來經過公劉的賢明統治,周族開始興旺起來。《史記·周本記》說:“周之興自此始。”公劉下傳九世,到古公亶父時,又遷到岐山南邊的周原(今陝西岐山縣)定居下來,逐漸發展成一個新興的西部勢力。姬昌(周文王)即位後,“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史記·殷本紀》),為滅商奠定了基礎。其子姬發即位,稱周武王,繼續文王未盡的事業,於公元前1046年殺死商紂王,建立了商周。

武王死後,其子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攝政當國,成王的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不服,勾結商紂子武庚和徐、奄等東方夷族反叛。周公旦奉命出師,三年後平叛,並將勢力擴展至東海。後建成周洛邑,作為東都。相傳,周公還製禮作樂,建立了周朝的各項典章製度和禮樂製度,確立了以宗法製度為中心的政治體製。西周的統治進一步鞏固,形成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局麵。此後周朝向外擴張長年不斷,並對周邊的一些國家分封了諸侯國,疆域覆蓋了長江、黃河流域和今天的東北、華北的大部分地區。

成王死後,即位的康王繼承先王的事業,勤於政事,平易近民,社會更加安定。武王、成王、康王三代,政治清明,是周的黃金時代。但到四代周昭王時,就出現了危機。周昭王作為天子,竟然在南征楚國的回途中沉水而死。其子周穆王即位後,采取了一係列鞏固政權的措施,但是難以改變西周逐漸衰微的大勢。之後,經過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四代,加上周圍少數民族的不斷侵擾,王朝陷入長期的戰爭之中,國力消耗很大。在這種情況下即位的周厲王,不僅不采取安撫民眾、發展生產的措施,反而貪財好利,暴虐無道,壓製民言,殘酷地剝削和壓迫奴隸和平民。他任用榮夷公為卿士,實行專製政策,又命令衛巫監謗,禁止國人談論國事,違者殺戮。對大臣提出的“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忠告聽而不聞。公元前841年,忍無可忍的國人(平民或庶人)在都城鎬京發動武裝暴動。周厲王倉皇逃跑,死在外地。宗周無主,朝政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執掌,史稱共和行政。同時這(共和元年)也是我國曆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後來,周厲王的兒子宣王即位,整頓朝政,出現了短暫的“中興”。但到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時,王朝的危機更為嚴重。幽王在位期間,沉湎酒色,不理國事,各種社會矛盾急劇尖銳化,政局不穩。任用貪財好利善於逢迎的虢石父主持朝政,引起國人怨憤。又聽信寵妃褒姒的讒言,廢掉王後申後及太子,立褒姒為後,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為博取褒姒的一笑,烽火戲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兵臨城下,周幽王急忙命令點燃烽火,但是諸侯們之前上當的次數太多,沒有派出一兵一卒,周幽王被殺。後來諸侯們擁立幽王的兒子繼承王位,是為周平王。平王將國都遷至東都,這就是曆史上的“平王東遷”。以此為標誌,西周結束,東周開始。

中國文明在西周時期又有了發展。所以孔子說:“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論語·八佾》)。周人從其始祖時起便非常重視農業,整個西周時期,農業是最重要的生產部門。這一時期出現了少量的青銅農具,農作物種類較商代有所增加,而且人們已經開始重視對土地肥力的保護,采用了休耕製。手工業、商業以及自然科學的發展也得到了促進。青銅業生產進一步擴大,用途也更廣,幾乎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文字的使用也更廣泛,除了在甲骨上契刻文字外,還有在銅器上鑄刻的銘文,記錄了當時社會生活中發生的許多事件。周朝禮儀製度比較健全,有自己的官製、兵製、刑法、地製以及禮製。由於儒家的推崇,周禮對後世的影響很大。

周轍東,王綱墜,

逞幹戈,尚遊說。

始春秋,終戰國,

五霸強,七雄出。

注釋

周轍東:指平王東遷。

王綱:王朝的統治。

墜:鬆弛、衰落。

幹戈:泛指武器,這裏指代戰爭。

遊說:說客們來往於各諸侯國之間,說服君主接受他們的主張。

五霸:春秋時代的五位霸主。

七雄:戰國時期的七個強國。

自平王東遷後,周朝對諸侯的控製力就越來越弱了。諸侯國之間時常發生戰爭,而希望通過遊說有所作為的人蜂擁而起。東周分為兩個階段:春秋和戰國。春秋時,先後有五位諸侯成為霸主。戰國時,七個強大的諸侯國被稱為“七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