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以史為鑒麵向未來(2)(3 / 3)

從公元前241年開始,秦國以絕對優勢向東方六國開展了大規模的兼並戰爭。秦國采用“遠交近攻”的戰略,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完成了“掃六合”的統一大業,形成“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的統一國家。七國爭雄的局麵結束。

春秋時期,鐵農具較多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力。許多荒地被開墾為良田,耕作技術由粗放轉向精耕細作,農業產量大增。私田增加,井田製崩潰,土地關係向私有化發展。春秋時期,青銅器上的雕鏤紋飾趨向細致工整,造型輕巧靈便,出現了錯金銘文。此外,煮鹽、冶鐵、漆器等部門也發展起來。戰國時期,商業和交通的發展互相促進,出現了一些著名城市。都江堰、鄭國渠、鴻溝等著名的水利工程不僅促進了當時農業的發展,而且造福後世。在文化和思想學術的發展上,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辯家鵲起,創造了輝煌的先秦文化,對後世有極大的影響。可以說,春秋戰國時期是中華文明發展的黃金時期。

嬴秦氏,始兼並,

傳二世,楚漢爭。

注釋

嬴:秦國君的姓氏。

楚:西楚霸王項羽。

漢:漢王劉邦。

戰國末年,秦國的勢力日漸強大,兼並了其他六國,建立了統一的秦朝。秦傳到二世胡亥,天下又開始大亂,最後,形成楚漢相爭的局麵。

心解

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定都鹹陽。秦的統一,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稱雄的局麵,有利於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會生產的發展。秦朝的疆域,東到大海,西到隴西,北到長城一帶,南到南海,大大超過了前代。

秦最初的領地在今天陝西省西部,在當時屬於邊緣部分。在春秋時代早期它是一個不顯眼的國家,直到秦穆公時才參與中原爭霸,成為僅次於晉國、楚國、齊國的二等強國。就科學技術、文化等方麵而言,秦在戰國初期也比較落後。直到公元前361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才開始改變這種情況。從此秦國開始不斷強大。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經過從秦孝公到秦始皇先後六代人的努力,秦國擁有了當時最雄厚的經濟實力和最強大的軍隊。公元前246年,年幼的秦王嬴政登基。公元前238年,二十二歲的嬴政親理朝政。八年之後,開始實施籌劃已久的統一事業。公元前221年,秦國完成了統一大業。

為了鞏固政權,秦始皇在統一之後將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稱為皇帝,集政治、經濟、軍事一切大權於一身;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製;在地方推行郡縣製,將全國劃分為三十六郡;采取“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措施;修建起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裏長城,以抵禦北方匈奴的進攻。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調整長期生活在戰亂和分裂狀態下百姓的思想,但是未能從根本上解決秦與原來六國的尖銳矛盾。而當時極為繁重的賦役和文化專製(“焚書坑儒”就是最為突出的表現)政策,更激化了這些矛盾。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遊途中去世,他的兒子胡亥即位,是為秦二世。胡亥采用極為血腥的手段來鞏固權位。終於,矛盾像火山一樣爆發了。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率先敲響了秦朝的喪鍾。此後,“天下雲集響應”。

由前楚國貴族後裔項羽率領的楚軍和由平民出生的劉邦率領的漢軍,是眾多起義隊伍中實力最強的兩支。從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劉邦和項羽為了爭做皇帝而展開了將近四年的戰爭,史稱“楚漢相爭”。公元前206年10月,劉邦滅秦後在關中稱王。12月,項羽揮軍破函穀關,想消滅劉邦軍隊。劉邦自知不敵,親赴鴻門謝罪。不久,項羽入鹹陽,燒阿房宮、殺秦王嬴子嬰,並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同時分封諸侯,封劉邦為漢王,領巴蜀及漢中地,並故意封秦降將領關中地,以扼製劉邦。劉邦隻好忍氣吞聲接受封號,於公元前205年4月年領兵入漢中、並燒毀棧道,表示再也無意出兵,以麻痹項羽。5月,齊國貴族後裔田榮不滿分封,自立為齊王。劉邦乘亂重返關中,擊敗秦朝降將,並用計欺騙項羽,使其相信自己取得關中後就心滿意足,不會東進。項羽放心東去,對西邊沒有加強防範。10月,劉邦揮軍東出,拜韓信為大將,名為義帝發喪,暗中派人聯絡諸侯,公開聲討項羽,拉開了楚漢戰爭的序幕。經過彭城、成皋之戰後,項羽屯兵於今河南滎陽與劉邦形成對峙。不久,韓信在濰水之戰中殲滅齊楚聯軍,完成對楚側翼的戰略迂回,又派灌嬰率軍一部直奔彭城。項羽腹背受敵,兵疲糧盡,遂與漢訂盟,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東歸楚,西歸漢。9月,項羽引兵東歸。楚、漢訂盟後,劉邦本想退兵,在張良、陳平提醒下,下令全力追擊楚軍。同年10月兩軍戰於固陵(今淮陽西北),項羽小勝。劉邦以封賞籠絡韓信、彭越、黥布等,垓下一戰重創楚軍,項羽自刎於烏江(今安徽省和縣),終於結束了為期四年的楚漢戰爭。

秦國以十年的時間橫掃六合,結束了長達數百年的諸侯割據的混戰局麵,建立了全麵的郡縣製中央集權,為隨後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製統治提供了典範。但是這個被梁啟超定義為“亞洲之中國”由此開端的朝代,僅僅經曆了十五年的短暫經營就從中國的版圖上永遠地消失了。西漢初期的政論家、文學家賈誼在《過秦論》中通過對秦國興盛曆史的回顧,指出秦國變法圖強而得天下,“仁義不施”而不能守天下的道理。他認為秦兼並六國,用的是“詐力”;統一以後,仍然迷信法家重賞刑罰的統治方術,不了解“取與攻守不同術”,即不能隨著曆史條件的變化采取不同的政策,結果“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

高祖興,漢業建,

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興,為東漢,

四百年,終於獻。

注釋

高祖:西漢高祖劉邦,西漢的開國之君。

業:基業。

孝平:孝平帝,西漢最後一位皇帝。

光武:東漢光武帝劉秀,東漢的開國之君。

獻:漢獻帝,東漢最後一位皇帝。

漢高祖打敗了項羽,建立漢朝。漢朝的帝位傳了二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時,就被王莽篡奪了。光武帝建立了東漢,漢朝延續了四百年,到漢獻帝的時候滅亡。

心解

兩漢

漢代是由劉邦建立的中國第二個大一統的王朝,分為西漢(公元前206—8年)和東漢(25—220年)。

西漢是我國封建社會初期的第一個強盛、富饒的王朝。在西漢統治的近四百年的曆史中,通過一係列的政治經濟改革,國力強盛、人民安樂,呈現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劉邦在蕭何、韓信、張良等人的輔助下,取得楚漢相爭的勝利,於公元前202年正式稱帝,定都長安,國號漢,漢朝就此開始。雖然劉邦稱帝的時間是公元前202年,但為了與秦朝滅亡時間相接,史學家們將漢朝的曆史從公元前206年劉邦稱“漢王”算起。劉邦登基後,先分封功臣韓信、陳豨、彭越、英布等為王,等到政權穩固,為了防止反叛和鞏固皇權穩定又以種種罪名取消他們的王爵,或貶或殺,並立下了“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誓言;采用叔孫通的建議,恢複禮法,設三公和九卿;任用蕭何為丞相,采取與民休息、清靜無為、休養生息的黃老政策;鼓勵生產,輕徭薄賦,為漢朝盛世奠定了基礎。劉邦死後,漢惠帝劉盈即位,但此時政權實際已掌握在漢高皇後呂雉的手中。呂後尊劉邦遺囑用曹參為丞相,蕭規曹隨,沿用劉邦的“無為而治”的政策,達到了“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的效果,為史家所稱道。公元前183年,劉恒即位,為文帝,他與景帝(文帝之子,於公元前156—前143年在位)都繼續執行高祖所製定的“與民休息”的政策方針,減輕人民賦稅,使漢帝國經濟蓬勃發展,人民生活安定,國力大大增強,史家稱為“文景之治”。通過“文景之治”,漢朝國力逐漸強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