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以史為鑒麵向未來(2)(2 / 3)

心解

春秋戰國

東周時期分為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與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兩個時期。這一時期是中國社會製度的轉變時期。

春秋時期,得名於孔子修訂的《春秋》,是我國曆史上社會經濟急劇變化,政治局麵錯綜複雜,軍事鬥爭層出不窮,學術文化異彩紛呈的一個變革時期。平王東遷以後,一些諸侯國經過長期休養生息發展了起來,而王室的力量卻逐步衰微,周天子漸漸失去了對諸侯的控製。諸侯國之間經常為了爭奪土地、人口以及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進行兼並戰爭。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實力較強的諸侯就出來充當仲裁者的角色,通過會盟的方式發號施令,這就是所謂的“霸主”。曆史上把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不過以各自的實力來看,宋襄公和吳王闔閭是不能入選五霸的。

最早稱霸的是齊桓公。齊是太公呂尚的封國,其曆代君主致力於整頓政治,發揮濱海魚鹽的優勢,提倡家庭紡織業,發展商業和手工業,使其國力逐漸發展起來。齊桓公,於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在位期間,他任用管仲改革,選賢任能,加強武備,發展生產,迅速成為當時最富強的國家。然後,就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他助燕敗北戎,援救邢、衛,阻止狄族進攻中原;聯合中原各國攻楚的盟國蔡,與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東北)會盟;又安定周朝王室內亂,多次會盟諸侯。公元前651年的葵丘會盟是齊桓公稱霸的標誌。在齊桓公稱霸的過程中,管仲至關重要,正如孔子所說:“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在齊桓公去世晉文公崛起之前,宋襄公(公元前650—前637年在位)以抵製楚人北侵為號召,企圖充當中原的霸主。但無論從國力還是從業績來看,宋襄公都不能夠稱霸。

齊桓公死後,齊國出現爭奪君權的內亂,力量削弱,晉國發展了起來。晉文公重耳,因其父立幼子為嗣,曾流亡國外19年,在秦援助下於公元前636年回國即位。他在賢臣的輔佐下,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整頓內政,發展農業、手工業,增強軍隊戰鬥力,國力大增。因平定周室內亂,接襄王複位,獲“尊王”美名。公元前633年,楚軍包圍宋國都城商丘。次年初,晉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大敗楚軍。此後,晉文公請來周襄王,在踐土(今河南廣武)和諸侯會盟。周天子策封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並賞賜他黑紅兩色弓箭,表示允許他有權自由征伐。由此,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

晉文公死後,西方的秦國和南方的楚國相繼強盛起來。秦國原是地處西隅的小國,因為在周平王東遷的過程中護衛有功,獲得了王室的賞賜才逐漸強大起來,在秦穆公(公元前659—前621年在位)時期達到鼎盛。秦穆公非常重視人才,獲得了百裏奚、蹇叔、由餘、丕豹、公孫支等賢臣的輔佐,擊敗晉國,俘晉惠公,又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王位。秦穆公謀求向東方發展,被晉所阻。崤地(今河南三門峽東南)一戰,秦全軍覆沒,轉而向西發展,周襄王時出兵攻打蜀國和其他位於函穀關以西的國家,獲得大片土地。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西方“侯伯”,於是稱霸西戎。

楚國原是南方的諸侯小國,春秋初期由於兼並了漢水流域的一些小國而逐漸強盛起來,開始雄心勃勃地爭霸中原。楚國在城濮之戰後,向東發展,滅了許多小國,勢力南達今天的雲南,北達黃河,同時,經濟文化也有了極大的發展。楚國到了楚莊王(公元前613—前591年在位)時期具備了爭霸的實力。楚莊王在即位初期,終日郊遊圍獵,沉湎聲色,並下命:“有敢諫者,死無赦!”大夫伍參冒死進諫,逢莊王左抱鄭姬,右抱越女,坐鍾鼓之間。伍參請猜謎語:“有鳥止於阜,三年不飛不鳴,是何鳥也?”莊王答:“三年不飛,飛將衝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之後,莊王親理朝政,先後得到伍參、蘇從、孫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將的輔佐,在內政方麵作了一些改革,賞罰分明,群臣和睦,百姓安居樂業,國力日益強盛,為取得霸業奠定了基礎。齊國衰落後,楚國便向北擴張與晉國爭霸。公元前598年,楚莊王率軍在邲(今河南鄭州)與晉軍大戰,打敗晉軍。中原各國背晉向楚,楚莊王成為中原霸主。

連續不斷的戰爭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也引起中小國家的厭倦,加以晉楚兩大國勢均力敵,誰都無法吃掉對方。於是由宋發起,於公元前579年和公元前546年,舉行了兩次弭兵會盟,從此,戰爭大大減少。

當中原諸侯爭霸接近尾聲時,地處江浙的吳、越開始發展。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以伍子胥為大將,統兵伐楚,攻進楚都郢。公元前496年,又揮師南進伐越。越王勾踐率兵迎戰,闔閭戰敗,因傷逝世。其子夫差立誌報仇,於次年打敗越兵。為了保存力量,勾踐退兵至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南),用範蠡的計策,向吳稱臣乞和。勾踐歸國後,臥薪嚐膽,時時不忘滅吳雪恥。他任用範蠡、文種等人,改革內政,休養生息。後來勾踐利用夫差北上爭霸、國內空虛之機,一舉攻入吳國並殺死了吳太子。夫差返國後隻得言和。勾踐不斷舉兵伐吳。吳亡後,勾踐又乘船進軍北方,宋、鄭、魯、衛等國歸附,並遷都琅琊(今山東膠南),與齊、晉諸侯會盟,後經周元王正式承認,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此後不久,曆史進入戰國時期。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國的戰國時期,經過春秋長期激烈的爭霸戰爭,到戰國開始,主要的諸侯國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曆史上稱之為“戰國七雄”。

戰國早期,比較強大的是晉、齊、楚、越四國。其中晉國經過六卿之間的兼並,公元前453年,形成趙、魏、韓“三家分晉”的局麵,號稱“三晉”。三晉在戰國初期最強大,常常聯合兵力進攻其他國家。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晉為諸侯。齊國自公元前481年,形成“田氏代齊”的局麵。但戰國初期,齊的實力暫時弱於三晉。楚國雖向東方掠地擴展,但其北上與三晉爭奪鄭卻遭受失敗。越國滅吳後曾強盛一時,進入戰國後因長期內亂,於公元前306年,被楚國滅亡。戰國中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爭雄的格局逐漸形成。

曆經254年的戰國時期,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從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356年,是魏國最先強盛的時期。在這期間,魏國任用李悝實行變法,從而使其強大起來。但是,魏國的強大,引起了周圍趙、韓等國的不安。他們邀集秦國和齊國介入鬥爭。公元前362年,魏國大敗於秦國,丟失了戰略要地西河,而且不得不遷都。雖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稱王,但在桂陵之戰(公元前353年)和馬陵之戰(公元前341年)中兩次敗於齊國,從此一蹶不振。

從公元前365年至公元前241年,是齊國和秦國東西對峙的時期。這時,東方的齊國與秦國旗鼓相當,雙方在不斷兼並周圍弱國、擴大勢力範圍的同時,又進行著所謂“合縱”、“連橫”的外交鬥爭。以蘇秦、張儀為代表的縱橫家人物在外交鬥爭中十分活躍。“合縱”就是指弱國聯合起來,阻止強國進行兼並。“連橫”就是強國迫使弱國幫助它進行兼並。實際上“合縱”和“連橫”都是爭取暫時同盟者的外交手腕,其目的是進一步兼並土地,擴張領土。秦在這一期間基本占居上風,先後製服韓、魏,重創楚國,攻滅巴蜀。齊因未與秦直接交鋒,仍保持東方霸主地位。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使樂毅為將,合燕、秦、韓、趙、魏五國攻齊,占領齊國長達五年。公元前279年,齊將田單組織反攻,收複失地。齊雖複國,但元氣大傷,從此無力與秦抗衡。公元前241年,最後一次合縱攻秦戰爭以失敗而告終,從此,東方六國聯盟不複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