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禦波:海上探險與航海佳話15(1 / 3)

“華人魯濱遜”

說起《魯濱遜漂流記》,大家一定不會感到陌生,但如果問大家被稱為“華人魯濱遜”的人是誰,你能說出他的名字來嗎?

1942年11月23日,一艘行駛在大西洋的英國貨輪在巴西東海南部被意大利的一艘潛艇擊沉了,船上的30多名華人水手和十幾個英國水手紛紛跳海逃命。在慌亂中,一個名叫潘謙的24歲中國青年爬上了一隻用木頭和油桶紮起來的救生筏,從此開始了他100多個日夜的海上漂流。

茫茫大海是無邊無際的,潘謙坐在一個3.3米長、3.3米寬的小木筏上,既沒有槳也沒有櫓,隻好任小木筏隨處漂流。幸運的是,小木筏上還有一點救生的食品和淡水,可以供他使用幾天。但是20多天之後,潘謙開始感到事情的嚴重性,因為這麼長時間以來,他沒有看到過一艘船從這裏經過,小木筏上的食物和淡水越來越少,該怎麼辦呢?

時間一天天過去了,潘謙吃光了船上所有的食物,由於環境所迫,他逐漸掌握了海上生存的本領,他將一張帆布傾斜地搭在木筏上,一來白天遮擋太陽,二來下雨的時候接點雨水飲用。他還利用鐵釘和彈簧製作魚鉤,用麻繩做成魚線用來釣魚。就這樣,潘謙在大西洋上漂流了四個多月,他一直靠堅強的求生信念支持著自己活下去。1943年4月6日,他在海上漂流了133天之後,終於被經過的一艘巴西漁船救了上來。

當潘謙在巴西登陸之後,他的體重比原來減輕了13.6千克,但他仍然能自己行走。在醫院裏,當醫生得知潘謙吃了80多天生魚肉時,特意為他檢查了腸胃,結果在他的胃裏沒有發現蟲子,隻是腸胃功能有些輕微的紊亂。心理學家堅持說一個與世隔絕133天的人,他的精神一定會失常,但當他們為潘謙做完精神檢查後,驚叫說“了不起的中國人!”

潘謙不屈不撓的意誌和豐富的求生經驗,讓很多外國人豎起了大拇指,他在給美國海軍士兵傳授海難自救的本領時說:“在落難時,生存技術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顆想活下去的心。”

庫克船長對英文的貢獻

庫克船長探險的任務是護送科學家到塔希提島觀察金星淩日的情況,但實際上他們心裏明白,這隻不過是為航行找一個借口。這次航行的真正目的和具體目標是要發現南方大陸,然後把這塊新大陸歸並不列顛帝國。看到這裏,人們不禁要問,既然是探險航行,那麼對英文有什麼貢獻呢?

原來,庫克船長指揮著400噸的“努力”號穿越大西洋,將科學家們送到太平洋的塔希提島後,在1769年10月來到了一片沒有名稱的陸地。庫克船長繞著這塊陸地的沿岸航行了一周之後,發現這塊陸地很大,是由兩個緊挨在一起的島嶼組成的。這就是地球上有人類居住以來最後一塊未知的大陸(現在的大洋洲)。庫克船長和他的助手用了6個月的時間繪製了該島的海圖,並將南北島之間的那條海峽命名為庫克海峽。

在對陸地進行測量的時候,庫克船長看到一種怪獸,形狀和顏色都和老鼠一樣,隻是要比老鼠大一點。奇怪的是,這種怪獸的腹部都有一隻袋子,裏麵竟然裝著一隻小的怪獸。這個動物引起了庫克船長的好奇,它到底是什麼?實際上就是袋鼠。可庫克船長那時去問當地人“坎格魯”是什麼意思?回答是“不懂”的意思,庫克船長以為這種怪獸就叫“坎格魯”,並把它作為袋鼠的學名帶回了英國。現在,當大家從英文字典查出袋鼠這個單詞“kangaroo”,就是“坎格魯”的發音。這也算是庫克船長對英文所作的一點兒貢獻吧!

庫克船長發現袋鼠的這個地方,就是2000年奧運會的所在地——澳大利亞的悉尼。

湯普遜與中美洲號

“中美洲”號是美國的一艘新式豪華汽船,它自1853年建成首航以來,曾成功運載價值約5000萬美元的加州黃金由巴拿馬至紐約市。當時,“中美洲”號的主要用途是運送加州淘金熱乘客西去東歸。但是,誰也沒有想到,就是這樣一艘載滿黃金的商船卻在1857年的一次航行中沉入了大海。

1857年9月8日上午,“中美洲”號從哈瓦那港口起錨,開往目的地。據公開報道,船上載有30噸金條和金幣,但實際所載黃金卻遠遠超過這個數目。船上載有將近500名乘客,其中大多數人是從加州歸來的采礦者,他們的箱子、手提包和衣服的口袋中都裝滿了金沙、金塊和金幣;此外,“中美洲”號還載有美國軍部托運的從巴拿馬裝箱的十多噸黃金。

“中美洲”號在第一天的航行中就遇到了狂風暴雨。船艱難地航行著,到了第二天,一整天的風暴不斷增強,天黑後又開始下雨了。船在波濤翻滾的怒海中顛簸搖晃,到了下午,船身與海麵形成了危險的角度。船長命令砍斷前桅,但此舉沒起到任何作用。處在絕境中的船長隻好命令船上的所有人準備離船。就這樣,“中美洲”號載著一船的黃金沉入了數百米的海底。

到了20世紀,“中美洲”號已成為沉船藏寶軼事的傳奇,100多年以來,數十批對海底寶藏著迷的探險家們紛紛潛入海底尋找,但大多數都空手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