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在中國的《元史》和波斯的《史集》中都有記載,但提議使用這種新式武器的不是馬可,而是一位從波斯來的穆斯林亦思馬因,此炮也因此而被稱為“回回炮”。
我們到底該相信《元史》和《史集》呢,還是該相信《馬可·波羅遊記》呢?答案肯定是前者。
又據曆史記載,攻襄陽城的時間是1273年,而馬可·波羅到達中國的時間是1275年,他怎麼可能提前兩年向元朝獻炮呢?遊記的記載顯然失實。
馬可·波羅在遊記中還說,他曾接受大汗的任命,官位是總管,治理揚州三年,此事也不足為信。著名的《馬可·波羅遊記》注釋家亨利·玉耳也說:“揚州居帝國中心,地位重要,而且純為漢人城市,馬可·波羅治此城3年,而不懂漢語,簡直是不可能的。”而且,“其時馬可·波羅不過23歲,到中國才兩年,絕不可能出任這樣高位的行政長官”。
另外,揚州為十二省城之一,是元朝的大都會,總管是級別很高的行政長官,任職3年,時間不可謂短,可是,在浩如煙海的元代史料及揚州方誌中,卻找不到一條有關馬可·波羅的記載,這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元世祖二年規定:“以蒙古人任各路達魯花赤(最高長官),漢人充總管,回回人充同知,永為定製。”這個規定已經非常清楚,揚州總管的重任不可能落在馬可·波羅這樣一個外來洋人肩上。
除了上述兩點之外,人們還懷疑:
1. 馬可·波羅在中國17年,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大都,他卻把中國北方豐富多彩的景象,描寫成白茫茫的一片,而且對蒙古皇帝的家譜也不甚了解,說得極不準確。
2. 中國極具特色的茶葉和漢字,雄偉壯麗的長城,還有四大發明之一的印刷術,當時歐洲人並不了解,作為一本搜奇誌異的旅遊書,對此卻隻字不提,也實在叫人費解。
3. 對中國許多地名,馬可·波羅都使用了波斯叫法。
因此,許多人認為,馬可·波羅並沒有到過中國,僅僅隻到過中亞的伊斯蘭國家,同許多曾到過中國的波斯商人和土耳其商人有過接觸,或是看過波斯人的《導遊手冊》,等等。就憑借著這些道聽途說的資料,他拚湊成了嘩眾取寵的《馬可·波羅遊記》。
可是,主張馬可來過中國的學者也證據確鑿。他們認為:
1. 對於中國的某些城市和建築,馬可·波羅有相當準確而細致的描繪。如元大都的興建和建築格局,盧溝橋的建築工藝,杭州的城市管理和民風民俗等等,如果不是親見親曆,是絕不可能憑借道聽途說寫就的。
2. 《馬可·波羅遊記》中記載了至元十九年三月發生的刺殺奸臣阿合馬事件,如果他當時不是身在京城,他的描寫就不可能如此詳實和逼真,而且和史實基本相符。
3. 雖說在史料中找不到馬可·波羅來華的直接證據,但《永樂大典·站赤》條中,記載了至元二十七年八月尚書阿難答等人上書雲:“今年三月奉旨,遣兀魯
、阿必失嗬、火者,取道馬八兒,往阿魯渾大王位下,同行一百六十人……”
此事在《元史》和波斯《史集》中也有記載。
不管哪種說法正確,他完全可以稱得上是西方世界探索東方的先行者,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旅行家和探險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