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禦波:海上探險與航海佳話12(2 / 3)

大明寺因初建於南朝劉宋孝武帝大明年間(457~464年)而得名。1500餘年來,寺名多有變化,如隋代稱“棲靈寺”、“西寺”,唐末稱“秤平”等。清代,因諱“大明”二字,一度沿稱“棲靈寺”,乾隆三十年皇帝親筆題書“敕題法淨寺”。1980年,大明寺恢複原名。現為國家AAAA級景區。

5. 鑒真和尚第五次東渡

唐天寶七年(748年)春,榮睿和普照從同安郡(現在的安徽省安慶市)來到揚州的崇福寺拜見鑒真和尚,三人商量後,馬上就著手準備東渡。當年6月,鑒真和尚一行35人從揚州出發,沿江東行,出了長江口,在越州三塔山停留了一個多月,然後駛到舟山群島附近的暑風山。

到了10月中旬,船從暑風山起航,東行不久就遇到狂風惡浪的襲擊。盡管他們沒有被大海吞沒,但船卻完全失去了控製,在海上隨波逐流。直到第九天,船才靠上一個無名小島,補充了一些淡水,又繼續航行了5天,來到一個鮮花盛開、四季如春的地方。上岸一打聽,才知道他們已經航行到海南島的最南端了。正在他們萬般無奈之際,也算天無絕人之路,幸好他們碰到4個商人,便隨著商人來到振州(今海南省三亞市),受到當地官府的接待,然後輾轉北上。在返回途中路過端州時,榮睿因久病得不到醫治而身亡。鑒真和尚因勞累過度,又醫治不當,致使雙目失明。即使這樣,鑒真和尚仍沒有灰心失望,他回到揚州後,仍然準備再一次東渡。

6. 鑒真和尚第六次東渡

鑒真和尚雖然5次東渡都以失敗而告終,但他並沒有因此而動搖繼續東渡的決心。唐天寶十二年(753年)十月,日本第十次遣唐使在回國前,到揚州拜見鑒真和尚,並代表日本國邀請他去日本傳法。此時的鑒真雖然經曆了5次東渡的磨難,年屆66歲高齡,而且雙目失明,但他仍然答應隨使團東渡日本。聽到鑒真和尚又要出海的消息,當地寺廟的和尚們都對他極力阻攔,嚴加監視。但鑒真和尚一行24人在其弟子們的密切配合下,於10月29日晚在黃泗浦與日本遣唐使船隊會合,終於踏上了第六次東渡日本的航程。

經過兩個月的艱苦航行,鑒真和尚一行勝利抵達日本薩摩秋妻屋浦(現在日本鹿兒島縣川邊郡坊津町秋目村),受到當地官府的熱烈歡迎。翌年2月,他們終於到達日本遣唐使船隊的始發港——南波港。至此,鑒真和尚從公元742年起到754年止的12年中,前後6次東渡日本,備受艱辛,屢遭磨難,終於達到東渡日本、弘揚佛法的目的。

公元755年,鑒真和尚在奈良東大寺建築戒壇,傳授佛法,是為日本佛教徒登壇受戒之始。公元759年,日本建起唐招提寺,鑒真和尚傳布律宗,並將中國的建築、雕塑、醫藥學等介紹到日本,為中日兩國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貢獻。

舉世無雙的鄭和船隊與航海圖

指揮編隊的航行與作戰,是軍事航海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鄭和在500多年前,能運用自如地率領龐大的船隊往來亞非航線上,對古代的軍事航海學做出了卓越貢獻。

鄭和所率領的船隊是一支特混艦隊,最多時有200餘艘,是15世紀世界上最大和最完備的船隊。其船舶種類大致可分為六種,分別為:寶船、馬船、糧船、坐船、戰船和水船。

鄭和所率六種船的作用

寶船:是船隊中最大的最主要的船舶,相當於當今旗艦或主力艦,為領導成員和外國使節所乘坐,為船隊的核心。最大的寶船長148米,寬60米,載重量800噸。這種船可容納上千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隻。它的體式巍然,巨無匹敵。它的鐵舵,須要兩三百人才能舉動。馬船:又稱馬快船,是大型快速水戰與運輸馬匹等軍需物資的兼用船。馬船長123米,寬50米。糧船:主要用於運輸船隊所需糧食和後勤供應物品,使船隊沿途能得到充分的補給,相當於今日的幹貨補給船。坐船:全稱戰坐船,是船隊中的大型護航主力戰船,為軍事指揮人員及幕僚乘坐。亦可作為分遣護航艦隊中的指揮船。坐船長80米,寬31米。戰船:船型比坐船小,為專任護航和作戰之用。戰船長60米,寬23米。水船:為專門貯藏、運載淡水用的輔助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