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禦波:海上探險與航海佳話9(1 / 3)

第四章 中華文明與航海

中華民族,這個偉大而古老的國家,在上下五千年的深厚文化中,海洋文明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勤勞而智慧的中國古人對航海技術知識的探索和掌握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還有一批勇敢的探險家們,創造的輝煌航海壯舉,是留給我們無盡的驕傲和寶貴的經驗財富。

中華民族與海洋文明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開發利用海洋的國家之一,大約自新石器時代始,我們的先民就開始在沿海大規模采拾貝類,後來捕撈業、海洋製鹽業和海上交通業逐步出現並得到不斷發展。

當之無愧地說,直至15世紀,從航海活動上講,太平洋文明、印度洋文明都毫不遜色於地中海文明和大西洋文明。

距今一萬年,進入冰雪交融的冰後期,人類發展更加迅速,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仰韶文化。形成了幾個不同的經濟區:黃河流域以種粟為主的旱地農業經濟區;長江流域是以種稻為主的水地農業經濟區;東北到蒙新高原、青藏高原,是以狩獵、采集、放牧為主的遊牧區。中國的小麥和大麥是約公元前1300年前後從中東引進的。不過後來的研究表明,早在此以前,中國當地生長的植物已被馴化,並已有了3000年的栽培史。要證明中國是最早的、獨立的農業發源地之一,是完全可能的。中國的土生植物如黍、高梁、稻、大豆、大麻和桑樹等早在公元前5000年時已作為旱地作物得到種植。這也就說明了最後出現的小麥和大麥為什麼在中國也被當做旱地作物進行栽培,而不像在它們的發源地中東,種植在水田裏。

養育黃河流域文明的是一片密集的粉沙細土,這種泥土被稱為黃土。

黃土是地球上分布較普遍的一種堆積物,均分布在幹旱、半幹旱的氣候帶中,即北緯30°~50°。廣袤無垠的黃土地區,酷似一望無際的黃土海洋。在這浩瀚的黃土海洋中,發育著氣勢軒昂、千姿百態的黃土地貌。

黃土地區又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黃土土質疏鬆細致,含有豐富的營養元素,最適於耕作。由於其天然的肥力和吸水性,黃土不遜於世界上任何種植農作物的土壤。而且,由於華北的降雨量足,黃河流域同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和印度河流域一樣,沒有茂密的森林來阻礙原始人的遷徙。我們的祖先很早就在黃土地區定居,從事原始的農牧業,並漸漸繁盛起來。東亞的本土文化有它自己的特點,再與外來文化相結合,構成了偉大、獨特的中華文明,這一文明以舉世無雙的連續性從商朝一直持續到現代。

一萬年前第四紀冰期結束後,地球上氣溫開始回升。距今8000年前,這時中原地區出現了考官台文化和磁山文化,大約持續1000年左右,兩者融合成仰韶文化。距今五六千年是冰後期氣候最適宜的時期,新石器時代正是在這種適宜的自然條件下繁榮起來。

什麼是第四季冰期

又稱“第四紀大冰期”。第三紀末氣候轉冷,第四紀初期,寒冷氣候帶向中低緯度地帶遷移,使高緯度地區和山地廣泛發育冰蓋或冰川。這一時期大約始於距今200萬~300萬年前,結束於1萬~2萬年前。規模很大。在歐洲冰蓋南緣可達北緯50°附近;在北美冰蓋前緣延伸到北緯40°以南;南極洲的冰蓋也遠比現在大得多。包括赤道附近地區的山嶽冰川和山麓冰川,都曾經向下延伸到較低的位置。

但是不幸的是,接踵而來的是一次自然災害集中發生期,在短短100~200年期間,持續嚴寒,特大地震,百年不遇的洪水、旱災等接踵而來。這種災害不限於我國,至少整個北半球都是如此。

4000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先民們能把陶器做得像蛋殼那樣薄,會製作鋒利的石器,還會琢磨、雕刻精美的玉器,甚至已經開始煉銅了。但是他們沒有力量抵禦大自然的肆虐,經過幾千年發展成長起來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遭到了嚴重打擊和摧殘。為了尋找更加適宜生存的地方,他們不得不踏上充滿危險的遷徙之路。

中原大地是仰韶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先祖世世代代生息的地方。當時這些地區人口最多,密度最大,他們在自然災害的打擊下,已經舉步維艱,大量外來移民湧入,不啻是雪上加霜,於是各部族在中原地區展開了生存空間的劇烈衝突。於是,大規模的部族之間戰爭接二連三地發生了。戰爭的需要也推動了武器的進步。從這個時期出土的石鏃、骨鏃數量劇增,磨得尖銳、製作精良的石矛、石刀等專用的武器應時而生。戰爭的加劇也促使防禦工事迅速誕生,龍山時代後期,人們開始在部落周圍夯築城堡。這種規模不大的城堡,在現今河南開封、安陽、淮陽,山東壽光、章丘等地都有發現。

戰爭與不同文化交融孕育出了華夏文明,也造就了眾多的部族領袖,從炎帝、黃帝、共工、蚩尤,到帝嚳、顓頊、堯、舜、禹,這許多傳說中的人物,以其顯著戰績,銘刻在後人的記憶裏。

上古先民的海上活動

居住在中國東部沿海的先民所創造的龍山和百越兩種文化,與中原的仰韶文化,被稱為是哺育中華民族文化的三個搖籃。

龍山文化,是1928年在山東章丘縣龍山鎮發現的新石器文化遺存,按考古界慣例定名為龍山文化。待到1959年在山東泰安、寧陽兩縣交界發現了大汶口文化遺存,經測定為6600多年前的遺物,得知龍山文化是由大汶口文化演變而成的,兩者是一個體係中的早晚兩個階段,是史前期東部沿海地區自成體係的一種文化。它主要分布在山東省的汶、泗、沂、淄、濰等水的流域和沿海各地。龍山文化的典型器物有半月形偏刃石刀,長方偏刃石锛,矩形石斧和黑色細泥陶器。其中的偏刃石锛和百越文化的有段石锛,同為加工獨木舟的專用工具。由此可見,龍山人是長期生息在沿海地區乘舟弄潮的先民。隨著他們早期的海上活動,將龍山文化的器物和民俗,從山東半島漂過黃海和渤海,傳播到遼東半島各地。1958年,我國考古界在大連市的大台山和王莊寨,發現了龍山文化的遺存,兩處出土的文物,與在山東半島西北部沿海所見者基本相同。在大連皮子窩貝丘遺址發現的紅褐或青灰陶器,與隔海相對的山東龍口貝丘中的遺存物類似。從考古界發現的龍山文化分布狀況來看,證明是龍山人通過海上活動,將這些文物傳播到遼東的。後來,又在黃海大長山島的馬石貝丘中,發現了遼寧新樂文化的篦紋陶器,而且是疊壓在龍山文化遺物之下,經測定為6600年前的遺物,從而證實在6000多年以前,遼東沿海的先民也帶著自己的文化,在海上漂航,與早期龍山人交會於中途海島之上。在渤海及黃海北部沿岸和島嶼上,遺留下先民逐島漂航前進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