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禦波:海上探險與航海佳話8(1 / 3)

布幹維爾完成和平的環球航行

人們都知道首次完成環球航行的探險家是麥哲倫,當時轟動了歐洲,由此也興起一股環球探險熱,不少國家的航海家都加入了這一行列。法國的航海探險家布幹維爾也算其中之一。

1763年,原先由法國軍隊占領的馬爾維納斯群島要轉讓給西班牙。當時的布幹維爾是一名代理船長,曾率一支軍隊占領該島。他得到要轉讓此島給西班牙的消息後,當然心裏不悅,但也無法改變。為了不使法國海軍掉架,他建議,組織一支艦隊從法國到馬爾維納斯群島完成交接任務,然後穿過美洲,橫渡太平洋,沿當年麥哲倫開辟的航線,完成環球航行,返回法國。這樣既顯示了法國海軍實力,又不失法國國威。法國的海軍部長當即批準了布幹維爾的建議,並把這項任務交給了布幹維爾,從而使他實現環球航行的願望。

布幹維爾接受命令後,心裏十分激動。經過國王批準,這支艦隊由三桅戰艦“布德茲”號和運輸艦“明星”號組成。1766年12月5日,布幹維爾率領216名官兵乘“布德茲”號艦離開了法國布勒斯特港,向大西洋進發。“明星”號運輸艦因準備工作沒有做好,隻得推遲起航。布幹維爾由於到過加拿大,又親自指揮過馬爾維納斯群島的航行,因而對大西洋航行比較熟悉,盡管遇到一些風浪,但航行總算順利。他們從法國出發後,按照預定航線順利到達馬爾維納斯群島,按時完成了和西班牙的交接任務。交接任務完成後,直到1767年6月20日,“明星”艦才載著116人姍姍而來,兩條船會合後,稍加休整,隨後布幹維爾下令出發,駛向麥哲倫海峽。

三桅戰艦在當時的地位

三桅戰艦,又被稱為“風帆戰列艦”。是風帆時代的海上霸主,是大航海時代之後戰艦的巔峰之作。桅戰艦是航海迷、戰艦迷、戰史愛好者和船模愛好者的最愛,是不可多得的曆史教育素材和藝術創作素材。中世紀歐洲的任何一位船長都會希望自己成為一艘三桅戰艦的船長,任何一個海盜都夢想自己擁有一艘三桅戰艦——《加勒比海盜》中的皇家海軍無畏號戰列艦、黑珍珠號都是這種三桅戰艦。它是冒險、勇士、名望、財富、勝利、傳奇和榮耀的代名詞。風帆戰列艦不僅僅書寫了海上曆史,更使人類曆史增加了無比絢爛的色彩。三桅戰艦,是風帆時代的傳奇夢幻。

艦隊出發後,很快進入麥哲倫海峽。此時布幹維爾立在駕駛台上異常激動,來回在船台上走著,不斷用望遠鏡向四周觀察,不止一次地對士兵們興奮地說:“這就是當年麥哲倫穿過的海峽。”

在海峽中航行極為困難,峽灣又窄又彎,時淺時深,到處都是小島和暗礁,一不當心就有觸礁的危險。布幹維爾下令船頭船艉都加雙哨,嚴密觀察航道。峽灣支流很多,幾次走錯了被堵住。時間一天天過去,天氣非常寒冷,風力不斷加大,艦上很多人患了喉炎。但麵對種種困難,布幹維爾仍沉著、機智、勇敢地指揮艦隊小心翼翼地前進。經過全體船員的努力,他們終於勝利地穿過了麥哲倫海峽。

當一望無際的太平洋展現在麵前時,布幹維爾心情無比激動,慶幸自己終於進入了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他和船員們望著煙波浩渺的太平洋,生命好似注入一種活力,渾身增添了勇氣和信心。布幹維爾指揮艦隊向西北方向航行。1768年3月5日,他們先發現海上有4個珊瑚礁,繼而又發現一個大海島。

“加速,快駛近海島!”布幹維爾興奮地下令。艦隊駛近了該島,發現海島十分漂亮,海邊的沙灘平坦而雪白,島上椰樹婆娑,風光秀麗,這就是現在的阿基島。

布幹維爾繼續航行,在航途中又發現大大小小十幾個珊瑚島。這些珊瑚島多數露出海麵,也有在浪花中時沒時現,航行處處充滿著危險。布幹維爾把這個群島命名為危險群島。

他們離開危險群島繼續航行。在途中,布幹維爾想起海軍司令部交給他的任務:要了解英國、荷蘭、西班牙在太平洋上所占島嶼的情況,收集島上軍事、政治情報,並想法占領荷蘭人尚未全部占領的島嶼——馬魯群島,采集香料、樹種苗運回法國。

4月2日早晨,天剛微微亮,船頭值班的水手突然驚叫起來:“海島!我看到海島啦!”布幹維爾立即跑上駕駛台,果然有個海島在前方。

布幹維爾下令艦隊沿島航行一圈,此時島上的土著人發現如此大船,都好奇地劃著獨木舟,紛紛向軍艦靠近。島上的居民們對布幹維爾的到來表現出友好,有的給他們送來香蕉、椰子,有的送來活豬。布幹維爾很高興,他向土著人回贈了一些禮品,以示感謝。有個叫阿烏吐魯的土著年輕人,竟大膽地爬上“明星”號軍艦,還跟艦員們交談起來。當然,語言無法溝通,他隻好邊說邊用手勢比劃,布幹維爾才知道此島叫奧·塔希提島,一年前英國船長沃利斯曾到過這裏,並把這個島命名為喬治三世群島。然而布幹維爾不買英國人的賬,按照自己的規矩辦又將此島命名為新西泰爾島。

布幹維爾離開軍艦,登上了該島,對這裏的土著居民的風土人情和自然地理狀況進行調查。他需要的是這個島上的資料,東奔西走跑了不少地方,土著人跟他也混熟了。但是,時間一長,土著人原始共產的生活方式,開始延伸到法國的軍艦上,他們不聲不響地拿走軍艦上許多物品,這下子把法國士兵激怒了,幾個士兵登岸找土著人算賬,說他們是賊,是海盜,抓走土著人養的豬,並用火槍打死了兩個土著人。這一下矛盾被激化,土著人要向軍艦進攻。

為了防止事態的發展,布幹維爾首先製止自己的士兵,並把肇事者抓起來,五花大綁吊在桅杆上,要處死刑。他還拿出一些食品和禮物送給土著人作為補償。布幹維爾這樣做,立即取得了土著人的諒解,平息了這場風暴。他還跟島上土著居民的首領建立了良好關係。

1768年4月15日,布幹維爾的艦隊離開該島,島上的土著人和首領前來送行。在該島的首領一再要求下,布幹維爾才同意把阿烏吐魯首領的兒子帶走,並答應日後有機會送他回來。

他們離開奧·塔希提島後繼續向西偏北方向航行,一路上又發現了一些海島,但島上的土著人曾受過白人的侵害,視白人為仇敵,布幹維爾不敢貿然靠岸,他們的食品和淡水無法補充。有些士兵建議動武去掠奪,但布幹維爾都嚴加拒絕。並下令禁止士兵登岸。他們穿過所羅門群島,沿著新幾內亞東北海岸航行。時間一天天過去,船上的食物吃完了,水也變臭了,他們隻好捕魚生吃。實在餓得不行了,布幹維爾隻好下令把船上的皮袋當做糧食,煮了吃掉。有些水手看中了布幹維爾從馬爾維納斯群島帶來的一隻母山羊,這原是準備帶回法國當種羊的。有天夜裏,一個士兵爬進艙裏,把母山羊弄出來,結果被副官發現,副官立即把這個士兵捉起來,並準備把他吊死。布幹維爾知道後,當場把這個士兵放掉。他親手把那隻母山羊牽到甲板上,當著士兵的麵把它殺死,給大家充饑。後來,他又把兩隻用來護衛的狗殺掉,讓船員充饑。

幸運之神拯救了他,烏魯古群島突然出現在他們麵前。布幹維爾又驚又喜,船員們狂呼雀躍,幾乎忘記了痛苦和饑餓。布幹維爾下令靠岸,立即拜訪了島上的總督,講述了自己的來意和困難。總督對環球航行大加讚賞,並表示願意幫助解決困難。這樣,艦隊獲得了補給,在這裏休整、治病,購買各種物品,對島上的水文地理、物產進行了調查,獲得不少資料。9月6日,布幹維爾的艦隊離開該島,繼續環球航行。經過22天的航行,他們順利地到達巴塔維亞,在那裏補充食物和淡水之後,10月10日又向印度洋航行。

11月7日,他們順利地穿過印度洋到達毛裏求斯。這是法屬島嶼,像到了家一樣。在靠近該島時,布幹維爾下令鳴放禮炮。在這裏他們停留了1個月零3天,修理好船隻,踏上了歸國的航程。

1769年4月5日,經過2年零4個月的航行,布幹維爾終於實現了他環球航行的壯舉。

庫克發現太平洋群島

開辟到澳大利亞、到太平洋諸島嶼的航線,不像開辟其他航線那樣驚心動魄,但也斷斷續續延續了幾百年,其中也有許多驚險曲折的故事。庫克就是最突出的一個英國海軍探險家。他的最大功績是戰勝了壞血病,為後來遠航者帶來了福音。

1768年,皇家學會與英國海軍也組織一支探險隊,考察南半球的太平洋。在物色誰來當探險隊長時,有人推薦了40歲的海軍中尉庫克。

庫克是怎樣成長為探險隊長的

詹姆斯·庫克出生在英國一個貧苦多子女的家庭,18歲時入沃克船公司當學徒,21歲已是航行在北海運煤船上的好水手。他到過英國許多大港口,也到過荷蘭、挪威、俄國的彼得堡,有較豐富航海方麵的知識。後來庫克投入海軍,29歲任海軍“潘布魯克”號艦長。在英法七年戰爭中,測繪聖勞倫斯河航道,有助於沃爾夫將軍登陸成功。戰後指揮“格維林”號測量紐芬蘭海岸。他對天文學也有興趣,曾在《哲學學報》上發表過一篇關於日食的文章。七年戰爭後,英國控製了大西洋,在印度洋也取得牢固的陣地。但1767年法國人布爾幹維爾探險隊環球航行獲得成功,這對英國刺激很大。在英國當軍官、當探險隊長的,一般都是貴族。但貴族子弟往往吃不了苦,不願擔當這種苦差使,因此選來選去,最後還是由庫克擔當。

1770年4月,庫克的“努力”號來到澳大利亞東南海岸,沿岸北上第一次駛進世界上最大的昆士蘭的珊瑚礁——大堡礁。這是一片極為複雜的海域,明暗礁密布,南北長2000千米,庫克為了測量這片海域,他立在駕駛台上小心地指揮著“努力”號,船首船尾站著的水手,睜大著眼睛看著海底的情景,那水下全是起伏不斷、犬牙交錯的暗礁。

6月12日淩晨,天還沒有亮,庫克船長正在睡覺,船身猛烈震動搖晃,庫克本能地跳下床來,他趕緊點上燈,穿好衣服就跑上了甲板。他舉燈一看,天啊!“努力”號觸上鋒利的珊瑚礁了,船板被撕裂得不斷地嘎嘎作響。

水兵和軍官們都跑到甲板上,黑暗中3隻小船放了下去,庫克冷靜地叫軍官們趕緊測量“努力”號四周的水深。情況很令人沮喪,船是漲潮時觸礁的,現在已開始退潮,船越來越陷到珊瑚礁上。這些鋒利的珊瑚礁,漲潮時都在水下,退潮時則露出水麵。

為了減輕重量,庫克命令倒掉快要腐爛的食物,然後又倒掉桶裏的油,拋掉一些壓艙石,最後連6門炮也推進海裏(每門炮有半噸重)。但不管如何扔東西,船被礁石卡住就是浮不起來,海水已開始漏進艙內。庫克又命令大家排水,可是越排越多,情況危險了。到晚上10點,庫克再三思考,隻好鋌而走險了:利用錨的拉力,使船身離開礁石。

大家都執行船長的命令,一齊利用絞錨機的滾動力量,使船從刀子般的礁石上滑過,巨大的撕裂聲終於使船擺脫了礁石。這時,船艙漏水更加嚴重,為了排水,所有人員弄得筋疲力盡。庫克看到,船不開到岸邊進行修理堵漏,就會沉掉。他下令把一塊約6平方米)的帆鋪在甲板上,上麵撒上麻絮、羊毛,由帆匠把這些材料縫到帆上,然後在上麵塗上又黏又稠的牲口糞便,再蓋上一層帆,做成一個大“餡餅”。他們把這個“餡餅”從船頭放下水去,用絞索從船的兩頭把它拉住,讓它滑到了船底漏洞外麵。海水的壓力就會自動地將“餡餅”擠進破洞,終於用此法把破洞堵住了。半小時之後,船艙內的水就抽幹了。庫克把船開到岸邊,進行大修。

8月下旬,“努力”號駛過珊瑚海和托雷斯海峽。160年前西班牙人曾來過此地,他們沒有能力開發就秘而不宣。1771年年終,庫克回到英國。這是他第一次考察大洋洲,也是他第一次環球航行。途中有30人因得壞血病而長眠在太平洋,其中也包括天文學家和隨船的醫生。

第一次遠航回來之後,一個令人苦惱的問題始終在庫克船長頭腦中盤旋,那就是襲擊遠航者的可怕的瘟疫——壞血病。17世紀時,英國海軍軍艦上每年近5000人死於壞血病,18世紀英國海軍安遜遠征軍竟有4/5人死於壞血病。庫克自己的第一次大洋洲之行,途中就死了30多人,也是多數患的壞血病。

庫克從查閱許多前輩海上探險家的資料得知,白令探險隊隊員也是多數死於壞血病,哥倫布、麥哲倫、拉佩魯茲等等的探險隊,多數人也死於壞血病。然而庫克從調查中也發現,這些得壞血病的人,多數是船員和水手,而高級海員卻很少,這是什麼原因呢?庫克想來想去,覺得其他條件都相同,隻有一樣不同,就是高級海員吃的夥食要比其他船員和水手好,他們能吃上昂貴的泡菜和果醬,而水手和船員隻能天天吃粗餅幹和臭鹹肉。問題的根源會不會就在這裏呢?想到這些,庫克不由得興奮起來。如今他是船長,有權做主了,為了防止壞血病的發生,他要作一次試驗,第二次遠航他要多弄些泡菜,作為抵抗壞血病的良藥。

其實在庫克之前,就有人對壞血病作了一些探索,其中哥倫布就是一個。有一次,哥倫布在大西洋上航行時,船隊中有人患了壞血病,牙齒全部脫落,兩腳腫得像水桶,一碰破就血流不止。其中有幾個重病人不願被拋進大海喂魚,要求哥倫布把他們送到荒島上,寧可死在島上。哥倫布隻好答應他們的要求,用小船把他們送到荒島上,給他們留點食物後船隊就走了。哥倫布心裏明白,這幾個船員用不到一個星期,就必死無疑。過了3個月,哥倫布的船又路過這個荒島,突然發現有人在向船隊招手。哥倫布劃小船上島一看,萬分驚奇地發現,這幾個船員一個也沒有死,身體比以前還強壯多了。哥倫布驚呆了,趕緊問他們是用什麼良藥治好的。這些船員都搖頭,都說不知道,因為在汪洋之中的孤島上,沒有人給他們送過藥,是他們自己慢慢戰勝病魔的。細心的哥倫布注意觀察,他也在島上跟船員們過了幾天,發現這幾個船員是靠島上挖野菜根、吃野果子及海邊的小魚蝦活過來的。這些食物使哥倫布想到這一定跟新鮮食物有關。然而,哥倫布雖提出了這個問題,卻並沒有能力去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