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越文化,是泛指上古時期我國東南沿海及嶺南地區越族各係先民所創造的文化。百越人主要分布在今江蘇、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各省,自古以來便“水行而山處,以舟為車,以楫為馬,往若飄風,去則難從”,是一個瀕海而居,且長於在海上活動的民族。他們創造的百越文化的特型器物是印紋陶器和有段石锛。隨著百越人的海上活動,把這些器物首先傳播到沿海各地。
百越文化的典型遺址在浙江餘姚的河姆渡,此地保留著7000餘年以前的百越文物遺存,若將這些文物與其他地區所發現的同類遺址相比較的話,可以看到百越文化有渡海向南北傳播的現象。1975年在舟山群島的十字路、塘家墩、孫家山等地,發現了河姆渡第二層類型的文化遺存,距今約有5500多年,是至今在舟山群島發現的最早的人類聚居遺址。舟山群島與河姆渡相距雖屬不遠,其間的傳播卻晚於發源地1500年,顯示著百越人在這一帶海上活動的路線和時間。同時,閩越先民也經過長期漂航到達了台灣。
大陸人去台灣的活動可以分作前後兩期。前期約在第三四紀之間,當時的台灣、琉球還與大陸相連,大陸上的古人、古生物便從陸橋徒步移徙到台灣。在台灣發現的最古老的人類化石,是“左鎮人”的頂骨化石,屬於北京人的一支,與山頂洞人相近。他們使用的石器,與大陸南部的舊石器基本相同。後期則在新石器時期,此時陸橋已經沉沒,台灣與大陸隔海相望,百越人經過在海上的漂航活動,陸續移徙到台灣島,同時把百越文化的印紋陶器和有段石锛傳播過去。近代在台灣相繼發現了大量的百越文化遺存,說明台灣人與越人有密切的血緣關係.屬於百越的一個支係,像揚越、駱越、閩越、於越一樣,自有其名,叫做外越。
隨著龍山人和百越人的海上活動,不僅把龍山和百越兩種文化傳播到南北沿海各地,同時也流傳到遙遠的海外。
近代,在朝鮮南部的全羅道、慶尚道各地,均發現了龍山石棚墓葬的遺存。並在朝鮮、日本、太平洋東岸和北美阿拉斯加等地,還發現了龍山文化中的有孔石斧,有孔石刀和黑質陶器。標誌著龍山人在遠方海上活動的行蹤。
近代,在遙遠的大洋洲的一些島嶼上,均發現了百越文化的有段石锛。這些地方與中國之間都遠隔著重洋,除由海上傳遞以外別無他途。說明遠在五六千年以前,越人已有遠涉大洋的能力。
什麼是石锛
磨製石器的一種。長方形,單麵刃,有的石锛上端有“段”(即磨去一塊),稱“有段石锛”。裝上木柄可用作砍伐、刨土。是新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主要的生產工具。
有段石锛,最早是在太平洋中的一些島嶼上發現的,當時還弄不清這種特型文物的發源地。後來於1929~1936年間,在我國東南沿海的杭州良渚,廣東海豐和香港的南丫島,都相繼發現了有段石锛。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考古學界在東南沿海各地又有大量的發現,根據成器的時間早晚和器型的演變,可以看出有段石锛的發展曆程。
有段石锛,是一種體型比較複雜的石器,不像打製的舊石器那樣容易製造,所以不可能在世界各地同步發生,一般是起源於一地,而後隨著製造人的移徙傳播至其所到之處。從發展的順序來看,在中國發現的多是初級和中級的器物,高級者比較少。而在菲律賓和玻裏尼西亞各島所發現者,多為高級型的,製作時間比中國所見者為晚。考古界據此斷定有段石锛起源於中國的東南沿海,後經百越人漂航傳到太平洋各島。德國的考古學、民族學家海尼·格爾頓據此指出,大洋洲的文化是來源於中國的。他還認為當地人是在新石器時期,從中國東南沿海使用澳亞語係語言的民族中漂洋過海遷去的。海尼·格爾頓的這種論述,以後被考古發現和語言學的研究所證實。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加裏曼丹的尼亞洞穴古人,澳大利亞的維蘭德拉湖古人,是廣西柳江古人東渡的後裔。廣東佛山河宕人的遺骨,其頭骨特征與美拉尼西亞人相近。浙江河姆渡和福建曇石山的新石器時期古人的遺骨,與澳大利亞尼格羅人極為近似。在波利尼西亞的關島和夏威夷島上發現的古人遺骨,與山東大汶口6000年前古人的遺骨對照,顱骨枕部畸形有相同的特征,其身長與大汶口人平均身高1.72米也相一致。並在頭骨上明顯地保留著大汶口人拔牙風俗的痕跡。另外,美國人約翰·亨德森,在其所著的《太平洋地區手冊》上,指明大洋洲的澳大尼西亞語,與菲律賓、中國台灣地區的澳亞語係的關係十分密切,都是繼承著5000年前中國東南部沿海地區的語言內容。他從語言學的角度,證實了太平洋諸島的古文化與中國的源流關係,在時間上,又與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存在的時代吻合。若把以上各家的考證論述與太平洋諸島有段石锛的出土遺存結合起來看,可以說,凡是出土了有段石锛的島嶼,便是百越人海上活動的所到之地。百越人從中國的東南沿海,逐島漂航,一直到達了拉丁美洲西岸。
占星術——早期的天文定位導航
1. 唐代的占星術
唐代的天文航海術,基本上仍處在天文導航階段。如唐代大詩人王維在《送秘書監還日本國》的詩中說:“向國惟看日,歸帆但信風。”這種天文導航術,隻能使海船沿岸航行,或做慣常的較短距離的橫渡航行,如橫渡東海、暹邏灣口、孟加拉灣口,還不能確保海船在大洋腹地作連續幾十天的遠航。
唐代天文定位術的發展,集中體現在利用仰測兩地北極星的高度差來確定南北距離變化的大地測量術上。唐開元年間,著名天文學家僧一行(俗名張遂,673-727),曾率領南宮說等人,對唐朝的疆域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大地測量。一行創造了一種簡便的儀器“複矩”,來測量北極星距離地平的高度,即所謂以複矩斜視北極出地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大率三百五十一裏八十步(相當於129.22千米),而桶差一度”。這與現代天文大地測量值111.2千米雖有一定距離,但已經具有航海的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