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禦波:海上探險與航海佳話8(3 / 3)

1977年8月17日早晨4點35分鍾,“北極”號核動力破冰船終於成為第一艘到達北極點的水麵船舶,開創了水麵船舶征服北極的新紀元。

極地探險的壯舉

在20世紀初的南極探險活動中,英國著名探險家歐內斯特·沙克爾頓和他的探險船“持久”號是令人難忘的。雖然沙克爾頓不是首次登上南極點的勇士,也沒有實現他橫穿南極大陸的理想,但是,他和他的同伴進行的那次失敗的南極探險旅行,在人類征服南極的曆史上堪稱為一次壯舉。

1874年沙克爾頓出生在愛爾蘭的一個富有的農場主的家庭。中學畢業後,曾在一家海事船運公司做見習水手,從此便深深地愛上了航海,並決心終生從事航海事業。後來,他參加了著名探險家斯科特的探險隊,乘“努力”號赴南極探險。這次探險活動的目標是,向南極點逼近,不過,年輕的沙克爾頓沒能實現這個願望,因為他途中染上壞血症,不得不離開探險隊,回到了英國。沙克爾頓壯誌未酬,但他確立了一個信念:總有一天,他要率領探險隊去征服那個令人神往的冰雪世界。

1907年,沙克爾頓身體已經完全恢複健康。他憑著曾做過斯科特船長的探險隊員,自行組成了一支探險隊。1909年1月,沙克爾頓探險隊向南極挺進。一路上,猛烈的極區暴風雪幾度使探險隊陷入絕境,加之食品不足,隊員們體力不足,又有人受傷,隻好收兵回師。這次探險雖然沒有到達目的地,但他們在南極大陸上頂風冒雪,忍饑挨餓,向南極腹地跋涉了2700千米,這在當時探險家的行列中是成績最為顯赫的。

1911年12月14日,當沙克爾頓聽到阿蒙森探險隊首次成功地到達了南極點後,確立了新的探險目標,他要率領探險隊徒步橫穿南極大陸,從南極大陸的一端走到另一端。

1914年10月,沙克爾頓率領他的探險隊員到達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他計劃從這裏出發,實現他多年的夙願。探險隊乘坐的是一艘堅固的木殼帆船,船名叫“持久”號。船長弗蘭克沃斯利有豐富的航海經驗。探險隊先乘船到達大西洋的威德爾海,在那裏登陸,開始穿越南極大陸的探險旅行。他們計劃用五個月完成探險任務。11月,“持久”號抵達福蘭克群島中的南喬治亞島,經過幾天補給休整,繼續前進。航行第三天,“持久”號進入浮冰海域。起初,“持久”號還能左閃右躲,在浮冰中擠出一條航道,慢慢前進。但是沒多久,越來越密集的冰塊堵住了前進的道路。最後,被大塊大塊的浮冰緊緊地圍困住,無法航行,隻好隨冰漂流。這時,“持久”號離登陸地點隻有25海裏,但因被浮冰圍住,無法行動。沙克爾頓意識到,船再也無法航行了,唯一的辦法是就地準備越冬。就這樣,原先還在海上航行的“持久”號,現在成了探險隊的“越冬船”。

由於探險隊帶的食品、燃料比較充足,隊員們的身體也還好,南極的冬季總算平安度過了。第二年四月,“持久”號開始隨著浮冰向南漂移,不久,冰麵上隨著劈劈啪啪的爆響聲,裂開了一道道裂縫,解凍的季節終於來到了。然而,冰的解凍帶來了新的麻煩:船的周圍冰越來越薄,人無法在冰上行走,也無法狩獵獲取食物。船四周的冰塊磨碾擠壓,船體在冰塊擠壓下,出現裂縫、漏洞,直至後來人員已經無法繼續留在船上,被迫棄船到較厚的冰塊上安營紮寨。

第二天一早,沙克爾頓組織探險隊員們把船上的救生艇卸下來,然後利用救生艇把船上的物品搬運到約九海裏之外的一塊又大又厚的浮冰上,建立營地。根據經驗浮冰越老就越結實,沙克爾頓判斷,這塊浮冰起碼形成兩年以上。大家給這個新“家”起了個新名字,叫它“大洋營地”。人們一次又一次地從“大洋營地”返回“持久”號,希望把更多的補給品搬到“大洋營地”去。總算走運,他們把好幾桶黃豆、果醬和豬油等生活用品運回到“大洋營地”。終於,“持久”號因進水太多而沉沒了。

沒有過多長時間,“大洋營地”所占據的浮冰也開始破裂。到12月底,浮冰破裂得愈加厲害,沙克爾頓決定撤離“大洋營地”。探險隊員們隻好帶著能帶走的物品開始了艱苦的冰上跋涉。後來,終於又找到一塊較老的浮冰,暫定為自己的新營地,大家叫它“大西洋營地”。但是,好景不長,“大西洋營地”周圍的情況越來越不妙了。浮冰挾帶著碎冰塊發生互相錯動,浮冰上的裂口越來越大,看來,把救生艇放到水裏已是刻不容緩了。沙克爾頓把隊員分成三組,分別乘三隻小艇,開始了茫茫冰海上的漂流。1916年4月的一天,探險隊員們登上了象島。到此,沙克爾頓和他的探險隊在南極冰海上已整整漂流了497天。這在人類航海探險史上最為罕見的。

在象島上,探險隊員們不能坐以待斃。看起來,要想獲救,隻能靠自己。沙克爾頓挑選了四名身體強壯的隊員,經過兩個星期的海上顛簸,找到一個海灣,又經過長途跋涉,看到一艘捕鯨船。在智利政府的幫助下,人們用了100多天時間,分幾次把其他遇險人員全部救了出來。這次舉世矚目的遠征雖沒達到目的,卻向世人證明:一個人隻要有堅強的意誌強烈的求生願望,就能戰勝種種意想不到的艱難險阻,擺脫厄運。正是沙克爾頓的這種堅忍不拔的精神,使得他們成為那個時代傳奇式的英雄。他們不畏艱險的品格成為世人學習的楷模。在沙克爾頓的身上,人們看到這樣一個事實:一個近乎悲劇的事件,最終變成了一個輝煌的勝利。

南極大陸的發現

早在公元前2世紀,希臘天文學家、地理學家希帕庫就提出,已知的大陸極其廣袤,且都在北半球,南半球絕大部分是海洋。因此,他推斷南半球也應該有塊大陸,否則,地球無法保持平衡(地球其實並無這種平衡的必要)。公元一世紀的羅馬地理學家龐蓬尼·麥拉讚成關於南大陸存在的設想,指出南大陸地區與北極地區一樣,因嚴寒而無人居住。公元二世紀時,埃及的希臘天文學家、地理學家革老丟·托勒密把這塊大陸繪入了地圖,注出的拉丁文地名為TerraAustralisloeognita,意為“未知的南方大陸”。托勒密認為,南方大陸非常大,幾乎填滿了南半球。文藝複興開始後,托勒密的地球學著作被重新“發現”,譯成各種文字,激起了人們尋找南大陸的熱情。這是探討南大陸的早期階段。

地理大發現開始並取得最重大的成就後,法國地圖學家讓·斐納在1531年繪製出版的世界地圖中重新畫出了南方大陸,並把“未知的”一詞刪去。此後,許多航海探險家不斷去尋找這塊南大陸。17世紀初,歐洲人逐步抵達和發現了澳洲。不過,最初人們都以為它就是近兩千年來一直推測的南方大陸,並以為南方大陸一直延伸到南極。在澳洲的發現過程中,荷蘭航海家塔斯曼的貢獻最大。他在1642~1644年的航行和探險中,基本上環繞澳洲大陸進行探險航行,查明澳洲不是南極大陸的一部分,也不靠近南極大陸,而是一塊獨立存在的新大陸。此前人們在這一海域發現的海島和陸地,都是這塊新大陸的組成部分。由於荷蘭人在發現澳洲過程中的作用和在這一帶的殖民擴張,荷蘭人所取的“新荷蘭”一名與“南方大陸”一名並存了很久。1802~1803年間,英國海軍軍官弗林德斯完成了環繞澳洲航行,進一步證明了新荷蘭是一塊完整的獨立的大陸,他於1814年建議,把這塊新大陸定名為“澳大利亞”,將表示大陸的“特拉”也簡化掉。他的建議被英國駐澳總督采納。於是,原來表示南大陸的“南方”稱謂作為地名——“澳大利亞”,這是當時人們發現的最南麵的陸地,用現在的眼光看,這是一個誤稱。因為南極洲尚未被發現。以上近三個世紀的航海探險考察構成探索和尋找南大陸的第二階段。

澳洲被發現後,歐洲的地理學家認為,澳洲最南端才達到南緯38°,距南極極頂還有52個緯度,在如此浩瀚的水域裏,應該還有新大陸。於是學者們在“北極”,即arctic的麵前加上反意前綴anti,寫成Antiarctica,表示這塊未知的大陸,意為“北極的對麵”,即南極洲。當時還有人傳說,南極洲地下蘊藏著許多金銀寶藏。於是,探險的精神,求知的欲望,獵捕鯨、海豹、海象等南極海洋動物的經濟利益和開發南大陸的理想,推動著各國航海探險家不斷向南大洋——南冰洋(實際上是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三大洋彙合後的大洋)挺進。從而開始了探尋和發現南大陸的第三個階段。

1821年1月,俄國航海家別林斯高晉和拉劄列夫率領的兩艘探險船首次在南緯66°半的南極圈內發現了麵積為250平方千米的彼得一世島。接著,他們又在南緯、西經約70°地帶發現了大片陸地。他們以當世沙皇的名字命名,稱為“亞曆山大一世之地”。但是,美國人卻認為,美國捕鯨船船長巴梅爾先於俄國人50天發現了該地。俄國和前蘇聯學者對此說法斷然否認。而大多數學者,包括《大英百科全書》1974年15版“南極洲”詞條的作者均認為,別氏等人很可能最先在南極地區實實在在地看見和發現了這塊陸地。最初,人們都以為“亞曆山大一世之地”是南極大陸的一部分,125年後的1946年經美國人考察,才弄清楚它是南極洲的一個大島,麵積約4.37平方千米,它與南極大陸邊緣還隔著一條好幾十千米寬的海峽。

不管怎樣,在南極圈內發現大片陸地的喜訊激勵著航海家探險家們冒著嚴寒,不避艱險,繼續向南進軍。1840年,英國探險家羅斯第一次看見、發現了南極大陸,1898年,挪威探險家鮑爾赫格列文第一次登上了南極大陸。1911年12月至次年一月,挪威探險家阿蒙森、英國探險家斯科特相繼到達南極極點。至此,綿延了兩千年的重大地理疑案終於完全了結。南大陸——南極洲水落石出,“冰化”地現,顯露出龐大的身軀,成為地球上的第六塊大陸(亞洲、非洲、北美、南美、澳洲、南極)和第七個大洲(亞、歐、非、北美、南美、澳、南極)。人們兩千年來對南大陸的探討和尋覓勝利結束。

諾登舍爾德——東北航通的開辟者

諾登舍爾德生於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當時芬蘭處在沙皇俄國的統治下,由於政治原因他被流放到瑞典。1858年定居斯德哥爾摩,參加了北極島斯匹茨卑爾根的探險,成為瑞典國家博物館館長和礦物學教授,開始籌劃北冰洋航線的開拓。

為了做好北冰洋航線探險的準備工作,他從1858年至1876年先後對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格陵蘭島、喀拉海等作了8次探險考察,取得了豐富的北極地區科考資料。

在瑞典富商奧斯卡·迪爾森的資助下,1878年7月4日,他率領“維加”號和“莉娜”號兩艘輪船,從瑞典的哥德堡出發,計劃發現一條“東北通道”。

眾所周知,16世紀初,達·伽馬開拓了歐洲到印度的航道,麥哲倫又開辟了從歐洲經大西洋穿越麥哲倫海峽橫渡太平洋前往亞洲的航道。這兩條航道的開辟,對東西方之間的貿易和活動帶來了很大便利。但是,打開世界地圖時,會發現這兩條航道都很長,能否找到一條從歐洲通往亞洲的更近的航線呢?

當時,歐洲地理學家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說,認為有兩條從歐洲通往亞洲的更近的航線;一條是沿北美洲北岸走,稱為“東北航道”;另一條是沿亞歐大陸北岸走,稱為“西北航道”。尋找從歐洲通往亞洲更近的航線,吸引了一代又一代探險者把目光投向了北極。

諾登舍爾德一行順利穿過了喀拉海,繞過了亞馬爾半島,一直行進到東經80°20′、北緯75°30′處;同年8月中旬,帆船停泊在葉尼賽灣入口處的一個小島附近,並把小島和對岸的港口分別命名為迪克森島和迪克森港。

1878年8月10日,諾登舍爾德離開迪克森島,開始了北冰洋航道的漫漫征程。9月28日,探險船駛進楚科奇海之後,意外發生了,海上氣溫驟降,海麵很快冰封,“維加”號被凍在海麵上絲毫不能動彈。麵對一片茫茫堅冰,全體船員隻得忍受著難以想象的嚴寒和風暴襲擊艱難度日,直到第二年7月18日,被封凍了近10個月的海麵才開始解凍。完好無損的航船得以向白令海峽航行。

這次航海探險,諾登舍爾德不僅實現了人類首次發現北冰洋航線的夢想,而且他率領的探險船還創造了人類航海探險史上船員無一人傷亡、船體完好無損的奇跡。

在這條以前沒人航行過的航道上,諾登舍爾德一行戰戰兢兢,不斷修正海圖上的錯誤和紕漏,小心翼翼地繞過水下淺灘和無名海島;另外,他們還認真記錄著天氣變化、浮冰漂流等自然現象。之後,他們取道日本橫濱、中國廣州、印度錫蘭,穿過蘇伊士運河、直布羅陀海峽,於1880年4月24日回到瑞典。

諾登舍爾德因成為北冰洋航線的開拓者而享譽全球。以他的姓氏命名的有位於今俄羅斯喀拉海東南的諾登舍爾德群島,新地島西北部的諾登舍爾德灣、諾登舍爾德角,北美洲加拿大的諾登舍爾德河,北歐挪威的諾登舍爾德半島;另外,北冰洋的拉普捷夫海也曾一度稱為諾登舍爾德海。

2008年10月20日,格陵蘭郵政與芬蘭郵政聯合發行小全張,紀念諾登舍爾德開通東北航線13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