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禦波:海上探險與航海佳話8(2 / 3)

1536年法國有一支探險隊,在加拿大過冬時,有110人得了壞血病,整個探險隊麵臨絕境,都病倒在島上。當地的印第安人同情他們的遭遇,建議他們喝鬆葉浸泡的水試試。結果一個月後,隊員們身體日益好轉,在絕望中得救了。

所有這些資料都使庫克船長心中更有數了,認為缺乏新鮮食物就是得壞血病的主要原因。

1772年7月13日,經過一年準備,他新婚剛一年,就率兩艘巡洋艦——“決心”號、“冒險”號,準備從普利茅斯出發。這時一艘小船晃著旗幟,直朝庫克船隊而來。原來是庫克的鄰居來告訴庫克,他的妻子生了個小男孩。庫克高興一陣之後,還是下令按時起航。

庫克的船隊沿大西洋一直南下。12月,他們第一次見到了南極的企鵝和冰山。當時天氣惡劣,風雪交加,濃霧彌漫。洶湧的海浪咆哮著卷過冰山,冰塊互相撞碰,不時發出震耳欲聾的可怕聲音,他們的船就在南極圈中迂回,小心駕駛。1773年1月17日,他們終於穿過南極圈,看到南邊有大陸影子,但他們再也無法前進,因為海麵完全被浮冰堵塞了。他們隻得後退,然後往東,駛向太平洋。

1773年10月,兩艦失散。庫克往東南航行,12月中再次進入南極圈,但又被堵住,沒有成功。1774年1月26日,庫克第三次進入南極圈,同時記下了那裏的情景:

“早晨4點鍾,我們從南麵發現一條刺目的白色長帶,這是臨近冰障的先兆。我們爬到桅杆上,看見一條綿延不斷的冰障由東向西延伸。南部的半邊天空放射著奇異的冷光。我數著冰障附近海麵上的冰山和冰峰,共有96座,一些異常高大的冰山和冰峰頂端,隱藏在低沉的雲層和濃霧中。這條冰障看來是無法穿越的,我和我的同伴們都認為,這條冰障可能一直延伸到南極極點,或者它在某個地方與大陸接在一起。我不是說沒有向南前進的可能,但這種嚐試太冒險。我比以前任何航海家向南考察得要遠,我決定向北返航。”

事實上這真是功虧一簣,庫克失去了第一個看見南極洲的榮譽,因為庫克的“決心”號離南極洲阿蒙森海邊的捷爾斯敦半島隻有200千米了。

庫克第二次航行深入南極越過南緯70°,完成第一次自西向東高緯度的環球航行。他繼續考察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的島嶼:繪製湯加和複活節島海圖,發現太平洋的新喀裏多尼亞島和大西洋上的南桑威奇群島及南喬治亞島。最後於1775年7月底回到英國。他的夫人是帶著3歲的孩子到港口來迎接庫克的。這一年他晉升為上校,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得到一筆豐厚的獎金。

這筆獎金不僅僅是因為庫克在考察大陸、探索南極方麵有貢獻,更重要的是在這3年多遠航時間裏,沒有一個船員得壞血病。庫克船長強迫船員吃泡菜,吃柑橘,隻要有條件,他就堅持到岸上千方百計補充新鮮蔬菜和水果。他的試驗獲得成功,第一次創造遠航環球航行不得壞血病的世界新紀錄,沒有死一個人,從而創造了探險隊的奇跡。

“鸚鵡螺”穿越北極冰層

美國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長97米,排水量3180噸),是它開辟了穿越北冰洋冰層下的航路,寫下了人類探險史上的新篇章。

從1957年8月到1958年8月,美國核潛艇“鸚鵡螺”號在經曆了兩次失敗後,終於在第三次成功穿越北極冰層,打開了北極世界的大門。

前兩次的失敗,第一次潛望鏡被撞壞,和第二次羅經斷電故障給美國北極探險隊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但這並不能阻止他們繼續前進的決心。

7月23日,艇長安德森中校以及116名艇員又登上了“鸚鵡螺”號,開始了第三次的冰層下探險。潛艇以20節的航速繞過瓦胡島,穿過了考愛海峽,再次將航向對準阿留申群島的尤那卡水道。他們得悉白令海峽西側大門已無流冰,便決定由此直插白令海峽。核潛艇在自動駕駛儀的引導下如梭似箭地高速向北潛航。

潛艇不久即抵達4個星期前曾經被迫調頭撤退的海域。7月26日傍晚,潛艇結束了由珍珠港向阿留申群島的水下航渡任務。艇長指揮潛艇浮至潛望深度,用尤納斯卡島校正了雷達,完成定位任務,然後又潛回深水,從尤納斯卡島和赫伯特島之間的海峽穿過島鏈。

潛艇沿冰層邊緣,一邊探路,一邊摸索前進。但始終走投無路,不斷碰壁。艇長決心向東行駛尋找巴羅海溝。時光在無情地流逝,華盛頓的上層人物在注視著這次行動,他們所希望的不僅是“到達”,而是要“橫渡”。

核潛艇謹慎地轉向東南,沿冰層邊緣駛向阿拉斯加的巴羅角。

一天中午,雷達突然發現一架飛機,艇長立即命令潛入水中進行規避。在此同時,聲呐兵向艇長報告:水下發現異常情況,有相當恐怖的聲音。結果查明有一群海象正圍著潛艇繞圈,當潛艇繼續南駛時,海象也緊隨不舍,也許是這些世代與世隔絕的淺海動物受到驚擾後所做出的反應吧!

尋找巴羅角航線正在耐心地進行。他們找到一個適當的海域,處理了艇上垃圾。然後又聚精會神地尋找巴羅海溝,雷達測出,潛艇正位於阿拉斯加富蘭克林角的正北方向。最使人興奮的是,他們已找到了通向北冰洋西部盆地的深水通路——巴羅海溝。

幾個小時後,冰原在望,海區深度也足以讓潛艇避開最大冰山,艇長情不自禁地對周圍軍官說:“正是這令人向往的海底公路,讓我們前進!前進!”他貼著潛望鏡最後掃視海空,西邊天際一輪皓月高懸,東方水麵朝陽正在冉冉升起。

潛艇取東北航向,沿著海溝潛航。艇上開動了全部聲呐,以探測埋在水下的冰山。測深儀的讀數表明,海溝越來越深,潛艇加速到18節,此時宛如驅車穿過了繁華的鬧市,奔馳在高速公路上。

8月1日上午8時52分,潛艇再航行1094海裏,北極極點在握。從極點算起,再過800海裏便是格陵蘭——斯匹次卑爾根島的冰原邊緣。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將找到鑽出冰層的出口。

潛艇在冰下疾馳,但大家都提心吊膽,誰也不敢合眼放心睡覺。因為頭頂整個都是完整無隙、平均厚達1.5~4.6米、外貌崢嶸崎嶇、有些深埋水下達20.5米厚實的冰層,一旦有個三長兩短,所有人都將成為這個鐵棺材裏的冰凍屍體。

多數人都明白這次探險的目的,就是要開拓太平洋到大西洋的航線,橫渡北極航線畢竟是最短最佳的航線,因此冒風險是值得的。

突然,深度計的讀數令值班人員吃驚,猛升到2790米,而後又一下子升到930米。他們立即報告艇長,艇長急忙趕到深度計旁邊,兩眼一直盯著,守候幾個小時,觀察著崎嶇的海底地形,提防突兀而起高達千米的海底山峰。每遇奇峰聳立,艇長都及時命令潛艇減速規避,繞過山峰後再提高航速。這些海底山脈形狀崢嶸罕見,就像月球上的火山口一樣。

艇長最擔憂的是出現重大故障又無功而返,他時刻提醒艇員們檢查儀器、機械,隻有時刻保持警惕,才能防微杜漸,避免航行夭折,擺脫困陷於冰下而導致的進退維穀的境地。溫度越來越低,許多管路和機械上都出現一層白花花的冰雪。

8月3日午夜後,潛艇越過北緯84°。自從進入羅經失靈海區後,他們做好了防止“經線輪盤”的準備。所謂“經線輪盤”就是羅經亂轉圈,不能指示方向。為此專門設計了一套輔助設備,慣性導航儀運用電子技術手段,可把潛艇運動的航跡繪算出來。上午10時整,潛艇越過了北緯87°,打破了去年他們自己創造的紀錄,繼續向著曆史上其他艦船未到過的更###北地點,開創新的航路。

潛艇點離北極點大約隻有兩個小時的航程了,人們的情緒更加活躍。實際上到了北極點,外界也沒有人敲鑼打鼓來歡迎,潛艇也感覺不到,隻有從海圖上依靠航海儀器能測繪顯示出來。艇長對航海長說:以艇首觸及北極點為標誌,要向全艇發信號。

到晚上7時,“鸚鵡螺”號已航行12.4萬海裏。深度指針124米左右,聲呐指示出漫無邊際的冰原厚達25米左右。人們從聲呐中仿佛聽到冰麵上寒風的怒號聲,也仿佛聽到巨大冰塊互相傾軋的恐怖聲。

“鸚鵡螺”號已在冰層下航行了62個小時,無法用天體測艦位,隻能靠推算艦位方法航行。當電子計程儀指示距北極點隻有0.4海裏時,航海兵開始大聲報告,艇長拉響集合警鈴,休閑的人員都集中到艇員餐廳。艇長莊嚴地在擴音器裏宣布:“鸚鵡螺”號很快要到達人類長期夢寐以求的目標,當我們接近北極點時,讓我們大家以靜默來紀念和感謝那些在這種非凡的航行中曾經做出貢獻的先驅者……

1958年8月3日23時15分,美國海軍“鸚鵡螺”號終於首先抵達北極。艇員們在餐廳裏一片歡呼。

為了記載下“鸚鵡螺”號準確抵達北極這一史實,他們進行了作證的數據統計:在北極點,儀器測得的海水溫度為0.2℃;海區深度為4157米;冰層厚度為7.7米。

“鸚鵡螺”號從北極的那一側鑽入冰層到這一側鑽出,共潛航1830海裏,曆時96個小時,這的確是航海史上了不起的事件。

破冰衝向北極點的第一船

1977年以前,沒有一艘船能從海上進入北極點,這一年的8月17日,前蘇聯的核動力破冰船“北極”號首創到達北極點的紀錄,為人類航海史寫下新的篇章。

也許人們會問,在“北極”號之前,難道沒有人從水麵乘船到北極點探險嗎?當然有,不過他們都沒有成功。

前蘇聯“北極”號排水量24000噸,主機為核動力,它的破冰能力超過曆史上任何一艘船。在這之前,有艘“伊爾瑪克”號破冰船曾多次到北極探險,但都隻到北緯85°。

前蘇聯政府做了充分準備,研究分析了北極冰層的厚度,冰山的堅固程度,也分析了流冰的冰層構造和破碎冰層的物理因素,掌握了冰層大量資料。

在這個基礎上,又分析出北極最佳航行期是8月中旬,此時冰層熱化量最大,多年冰層寒冷量最小。因此決定8月9日“北極”號從摩爾曼斯克出發。

經過兩天的水路航行後,第三天進入了冰區。12日路過瑪基希那海峽時,層層冰封,冰厚達1.5米。“北極”號船長也明白,兩個星期前,前蘇聯破冰船“列寧”號、“克拉西”號率領的運輸船隊受困此地,航期被耽誤好幾天,其原因就是冰層太厚,破冰困難。但“北極”號對1.5米的厚冰並不在意,因此它繼續全速前進。

14日,“北極”號進入北極中心地帶,冰層堅厚,茫茫無邊。當年夏天,北冰洋冰化情況是近幾年來較好的。船越向北前進,冰凝結度越厚,船由冰區邊緣進入7~8級冰封區,後來進入9級。核動力破冰船前進時,船壓得冰嘎嘎直響,碎冰和冰花濺出20多米遠。

在冰層覆蓋的北冰洋麵上,遍地白雪皚皚,冰峰高低不平。當厚厚的積雪覆蓋下的冰層融解時,雪掉進冰洞,看上去好像掉進了很深的“黑洞”。雪在上層融化,流人冰層,結成冰塊。這些雪冰洞大小不一,其直徑在5~50米。航行在這種冰區,“北極”號雖感吃力,但仍未減速。

“北極”號由直升機領航,沿著冰裂縫,向北挺進到北緯83°。

破冰船繼續往北航行,很難找到一條冰的裂紋,更找不到裂紋的去向。天氣晴朗時,在破冰船前麵16~32千米處,由一架直升機離海麵300~500米上空探索航道。機上的水文工作者及時地把冰層情況直接用無線電報通告破冰船。

到15日夜裏,破冰船“北極”號進入北緯85°,這是水麵船舶當時曾到達的最遠處了。

北緯85°是個什麼樣子呢?人們麵前出現了冰山群峰。冰層之厚度足能托起“北極”號。群峰阻攔著破冰船前進。眼下,“北極”號既無直升機領航,又不能用船體本身重量壓碎冰山。

決不能半途而廢,不到“極點”決不罷休。船長審時度勢毅然做出決定:“北極”號開足馬力後退100~150米,然後,以全速衝向冰山。果然座座冰山經不住核動力的衝力,終於分崩離析了。

破冰船越過86°,到達北緯88°5′,離極點隻有100海裏了,展現在人們麵前的是一片結冰厚實的廣漠冰區,洋麵上再也見不到任何冰層裂縫。雖然8月中旬是北冰洋的冰融化期,但絲毫見不到冰化的痕跡。

船進入北緯89°以後,當向船艉模糊不清的航跡看去時,你才相信船是在奮力破冰前進。如從船艏看,既看不到冰縫,也看不到冰碴飛濺,無法感覺到船在前進,周圍沒有一點參照物,始終好像在原地。

到了北緯89°4′時,離極點隻有37海裏,冰層厚度達4米。此時,能見度極低,直升機完全無法領航,破冰船再也找不到較易通過的航道,隻能全力靠破冰船衝壓,航速慢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