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禦波:海上探險與航海佳話7(1 / 3)

麥哲倫領導第一次環球航行

斐爾南德·麥哲倫(1480—1521),葡萄牙人,卻代表西班牙領導了偉大的環球航海大事件。從1519年9月20日到1522年9月5日,航期1080個晝夜,出航時有5艘帆船和265名船員,但最後隻有18位幸存者和一艘破船回到了西班牙,麥哲倫本人也永遠地留在了菲律賓的馬克坦島。

1480年,麥哲倫生於葡萄牙沙布洛紮一個衰落的貴族家庭,幼年做過王室的童仆,不到16歲就成為一名士兵;之後,在航海部門學到許多知識,多次隨船隊去印度遠航。他征戰多年,重傷三次,卻一直是個上尉。

上尉的地位

上尉,一些國家軍隊中尉級軍官的軍銜稱號。世界各國的軍銜體係中,都設有上尉軍銜。在絕大多數不設大尉軍銜的國家,上尉是尉官的最高級別。中國軍銜製曆史中,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國民政府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軍隊都有設立上尉軍銜。

36歲時,在與摩洛哥一次戰鬥中受傷成了瘸子後,生活困難的麥哲倫請求國家增加撫恤金,卻遭到了拒絕。他又請求準許自己率領一支船隊去東印度群島,也沒有得到恩準。貧病交加的麥哲倫沒有喪失鬥誌,受到哥倫布事跡的啟示,他開始了環航地球的偉大計劃。

軍人和船員的經曆,讓他掌握了操縱帆船的本領,能夠熟練使用羅盤、海圖等各種儀器,他還可以正確地觀測天文星座,同時擁有豐富的軍事技能,並能夠靈活操縱火炮。麥哲倫並沒有急功近利,他花費一年多時間廣泛查閱航海資料,自製了一個地球儀,在上麵畫出了設想中的環球路線。

然而,當麥哲倫告訴國王曼紐爾這一宏偉計劃時,葡萄牙王室認為已經控製了東方貿易,沒有必要再去開辟新航路了。他屢次遭受祖國冷遇後,於1517年秋天來到了西班牙。

1518年3月18日,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接見了麥哲倫。他呈上了那個彩色的地球儀,並熱情洋溢地遊說:“國王陛下,地球一定是圓的,大海的盡頭並不是黑暗的深淵。盛產香料的群島之國在地球分界線的西班牙這邊,而向東航行的葡萄牙已經到達了那裏。我們為什麼不能向西航行,在大西洋和未知大洋之間的新大陸上穿越一條海峽到達中國和印度,奪回屬於自己的利益?”

急於和葡萄牙海上競爭的國王同意了這一設想,下令提供船隻、船員、糧食和武器,全力支持這次探險行動。西班牙王室與麥哲倫簽署了一個協議,任命他為一切新發現陸地和島嶼的總督。

一夜之間,麥哲倫成為西班牙海軍上將,終於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可以統率一支船隊追求夢想了。

1519年9月20日,麥哲倫率領5艘帆船從塞維利亞港出發了,船的名字分別是旗艦“特立尼達”號、“維多利亞”號、“聖安東尼”號、“康賽普西翁”號和“聖地亞哥”號,隨行的265名船員帶有長刀短劍,還配備了火槍、火炮;除了水和食物,也搭載了數量可觀的貨物。

12月13日,船隊順利到達巴西的裏約熱內盧。休整兩星期後,他們繞過烏拉圭東南的聖瑪麗亞角,來到了拉普拉塔河口,沿水道航行兩天後進入淡水區。他們大失所望,隻能返回海岸繼續尋找那條穿越美洲大陸的海峽。

冬季來臨,航行越加艱難。1520年3月,船隊經過南美的聖馬提阿斯灣後,進入南緯40°一個平靜海灣過冬,麥哲倫稱之為“聖胡利安港”。

這期間,一場叛亂發生了。由於長時間找不到海峽,食物稀缺開始定量供給,船員們情緒非常低落,許多人要求返航,兩位船長想趁機奪取船隊指揮權。4月2日清晨,麥哲倫一覺醒來,發現有3艘船已經被叛亂者控製。他臨危鎮定,機智處置了領頭的船長,並寬恕了隨從的船員。這一事件之後,麥哲倫威信大增,在精心安排下,船隊平安地度過了南半球的嚴冬。

5個月後,春回大地,船隊向西南航行。1520年10月21日,他們在南緯52°附近發現了一個海峽,麥哲倫擔心又是淡水河入海口,派出兩艘船前往探航。4天後,好消息傳來,他們找到了真正的海峽。

這條人跡罕至的大峽穀,位於南美洲南端和火地島、克拉倫斯島、聖伊內斯島之間,東西長580千米,東接大西洋,西連太平洋,是聯通兩大洋之間的重要航道,被命名為“麥哲倫海峽”。

海峽迂回曲折、地形險惡,小島、淺灘、支流錯綜複雜,不時有狂風巨浪,對航海技術是一個極大挑戰。船非常笨重,船員們疲憊不堪,有一艘派出的探航船望而卻步,偷偷駛回了西班牙;麥哲倫還以為發生了事故,四處尋找它白白浪費了3個星期的時間。由於叛逃船隻帶走了大部分供應品,接下來的航程更加艱難,麥哲倫毫不動搖,繼續前進。

1520年11月28日,船隊終於穿越海峽,進入了一個浩渺平靜的大洋,這是麥哲倫一生中最偉大的時刻。他告訴隨行的夥伴們:“我們正駛向一個未知的海域,但願它永遠像今天早晨這樣平靜。為此,我將命名這個大洋為‘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