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禦波:海上探險與航海佳話4(3 / 3)

18世紀末到19世紀末,是潛艇研製的重要時期。1801年,美國人R.富爾頓建造的“鸚鵡螺”號潛艇,艇體為鐵架銅殼,艇長7米,攜帶2枚水雷,由4人操縱,水上采用折疊桅杆,以風帆為動力。水下采用手搖螺旋槳推進器推進。19世紀60年代,美國南北戰爭中,南軍建造的“亨利”號潛艇長約12米,呈雪茄形,用8人搖動螺旋槳前進,航速4節,使用水雷攻擊敵方艦船。1864年2月17日夜,“亨利”號用水雷炸沉了北軍戰艦“豪薩托尼克”號,首創潛艇擊沉軍艦的戰例。

早期的潛艇都是使用人力推進的,航速很慢。1863年,法國建造了“潛水員”號潛艇,使用功率58.8千瓦的壓縮空氣發動機做動力,速度為2.4節,能在水下潛航3小時,下潛深度為12米。1886年,英國建造了“鸚鵡螺”號潛艇,使用蓄電池動力推進,航速6節,續航力約80海裏。

1897年,美國建造了“霍蘭Ⅵ”號潛艇,水麵使用33千瓦的汽油機動力裝置,航速7節,續航力達到1000海裏;水下使用電動機為動力,航速5節,續航力50海裏,這是潛艇雙推進係統的開端。該艇共有5名艇員,武器為艇艏魚雷發射管(有3枚魚雷)和2門火炮(向前、向後各1門),火炮瞄準靠操縱潛艇艇體對準目標。該艇能在水下發射魚雷,水上航行平穩,下潛迅速,機動靈活。

到了19世紀末,由於當時的英國、美國等海軍大國對潛艇仍持懷疑態度,認為它隻不過是弱小國家用於偷襲的武器,因此阻礙了潛艇的發展。但是,當1898年法國的“古斯塔夫·齊德”號潛艇用魚雷擊沉了英國戰列艦“馬琴他”之後,各國終於醒悟了,紛紛開始投入到建造潛艇的熱浪中。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各主要海軍國家共擁有潛艇260餘艘,成為海軍重要作戰兵力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一開始,潛艇就被用於戰鬥。1914年9月22日,德國U-9號潛艇在1個多小時內,接連擊沉3艘英國巡洋艦,充分顯示了潛艇的作戰威力。戰爭期間,各國潛艇共擊沉192艘戰鬥艦艇、商船5000餘艘。其中被德國潛艇擊沉的商船約1300多萬噸。同時,反潛戰開始受到重視,戰爭期間被擊沉的潛艇共265艘,其中德國就損失200多艘。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潛艇戰術和技術性能有了很大改進,並於戰爭後期裝備了雷達、雷達偵察儀和自導魚雷,德國潛艇還安裝了用於柴油機水下工作的通氣管。潛艇戰鬥活動幾乎遍及各大洋,擔負攻擊運輸艦船、水麵戰鬥艦艇和偵察、運輸、反潛、布雷,以及運送偵察、爆破人員登陸等任務。戰爭期間潛艇共擊沉運輸船5000多艘(2000多萬噸),大、中型水麵艦艇300餘艘。戰爭中如此卓越的戰果,使世界各國都不遺餘力地發展潛艇。反潛兵器也得到很大發展,被擊沉的潛艇達到1100多艘。

俄羅斯最古老的燈塔

在俄羅斯科特林群島西端,矗立著一座不但是波羅的海,而且也是前蘇聯最古老的燈塔之一——這就是具有300年曆史的托爾布欣燈塔。托爾布欣燈塔正麵就是通向涅瓦河畔城市水路——聖彼得堡運河的頂端。

這座燈塔是奉彼得一世的旨意建立的。1718年11月13日,在給A·克呂伊斯海軍中將的一封便函中,彼得寫道:“在科特林沙嘴建造石質燈塔。”為了執行彼得一世的旨意,1718年12月2日,克呂伊斯給列英大尉下達了開赴科特林群島的命令。隨信附上了彼得一世親手繪製的燈塔塔樓草圖。石質燈塔建築物不但需要消耗大量的材料,而且還需要眾多的熟練安裝工,而這些喀琅施塔得港口都沒有。為此,征得彼得一世的同意,決定先建造臨時的木質燈塔,同時開始籌集石質塔樓的建築材料。

第一座木質燈塔建於1719年。由於燈塔建造在科特林島西端的沙嘴上,所以燈塔就自然稱為科特林燈塔。1736牛,為了紀念喀琅施塔得城防司令、科特林群島警備司令C·托爾布欣上校,燈塔易名為托爾布欣燈塔。

科特林燈塔塔樓上安裝了蠟燭燈,不過從遠處基本上看不到蠟燭燈光。1723年,蠟燭燈被大麻油燈所取代,可情況未能明顯改善。1731年,為科特林燈塔運來了金屬爐蓋、金屬爐排和用來燃柴燒煤的其他設備。不過,這些設備沒有立刻進行安裝。同時,石質塔樓的建造長期擱置。到了1730年,燈塔的木質結構完全毀壞,但是修理過的木質結構燈塔使用到1737年。那時,燈塔完全重建,且改用燃柴燒煤照明。

1736年4月12日,管理燈塔的俄國海軍委員會做出建造新燈塔的決定。海軍總設計師伊萬·科羅波夫受命擔任這項任務。來到科特林沙嘴後,科羅波夫決定了構築燈塔的首要任務,並建議先建造木質燈塔,同時逐步準備構築石質燈塔。遵照安娜女皇的旨意,挑選了140名“服苦役的奴隸”做苦力。1737年,木質燈塔建造完工。不久,俄國海軍委員會又提出了建造石質燈塔的事宜。1739年,石質燈塔順利奠基。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直到1810年托爾布欣燈塔仍是木質燈塔。

第一座石質燈塔塔樓的建築與海軍軍官列·瓦·斯巴法裏耶夫的作用是分不開的。他製定了方案,編造了建造托爾布欣燈塔和芬蘭、裏加灣其他燈塔的預算,並親自參加了燈塔的建造。當斯巴法裏耶夫繪製出托爾布欣燈塔設計圖之後,海軍委員會要他征求著名建築師、彼得堡海軍部大樓的設計者A·D·紮哈羅夫的意見。紮哈羅夫完善了設計,且進行了一係列的補充。

1809年,動工興建托爾布欣燈塔塔樓。1810年9月,磚砌圓塔樓、大理石勒腳、值班房和澡堂完工。在塔樓上部安裝了12棱金屬燈,該燈利用40盞油燈燃油照明。金屬燈擁有24麵鍍銀的反射鏡,這大大增加了燈塔的照明距離。

1810年9月22日,新燈塔啟用。在燈塔上安裝電報機後,決定在值班房上加蓋一層樓。1833年,二樓蓋成,並順便建造了連接房子和燈塔塔樓的走廊,這就改善了燈塔的服務條件。

1867年,為托爾布欣燈塔從英國訂購了屈光燈塔儀器和金屬燈設備。光學儀器裝備有波羅的海燈塔經理處專門製造的油燈。1868年6月29日,新燈啟用。新燈終於放射出能見度很遠的轉動光速。

近幾十年來,在燈塔上進行了加固燈塔基礎和裝備現代化設施的大量工作。1957年,燈塔上安裝了帶有電光源的新光學儀器MH-500。沿著島的四周用組裝鋼筋混凝土塊建造了嚴密包圍圈。1969~1970年,建造了金屬柱的鋼筋混凝土碼頭。燈塔裝備了最新的雷達燈塔應答器。

每當夕陽西斜,傍晚來臨,托爾布欣燈塔就四射光芒,第一個迎接來自遠方國家的海船,並目送著它們向聖彼得堡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