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人們在20世紀初就認識到用鋼鐵造船,焊接比鉚接要好,但對焊接的質量總不盡放心,很長一段時間,還是用鉚接建造鋼鐵船。直到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戰爭需要大量艦船,才開始廣泛應用焊接來造船。
遊弋大洋的巡洋艦
巡洋艦是一種速度快、續航力大、耐波性好、排水量和武器及防護僅次於戰列艦的大型軍艦。它在大國海軍中是中堅力量,在中等國家海軍中是主力,不論在和平時或戰時都能擔負多種任務。
巡洋艦用於掩護航空母艦編隊和其他艦船編隊;保衛己方或破壞敵方的海上交通線;攻擊敵方艦艇、基地、港口和岸上目標;在登陸和抗登陸作戰中進行火力支援;擔負海上編隊的指揮艦等。
現代巡洋艦按排水量的不同,分為輕型導彈巡洋艦和重型導彈巡洋艦;按動力裝置類型分為常規動力巡洋艦和核動力巡洋艦。
現代巡洋艦的滿載排水量3000~5000噸,最大航速30~35節,普遍裝備有艦空導彈、艦艦導彈、反潛導彈和新型全自動中口徑炮及多管小口徑炮,配有反潛直升機、魚雷以及電子對抗設備、艦艇指揮控製自動化係統。具有較強的區域防空、對海攻擊和一定的反潛作戰能力。常規動力巡洋艦有燃汽輪機和蒸汽輪機兩種動力裝置。核動力巡洋艦的續航力可達1.5萬海裏,機動性能大大提高。
在風帆戰船時代,巡洋艦是指艦炮較少、通常不參加戰列線戰鬥、而主要用於巡邏、護航的快速炮船。在蒸汽機船的初期,則指明輪巡航炮船。艦船采用螺旋槳推進後,至19世紀60年代才開始探索建造具有近代意義的巡洋艦。19世紀末期,巡洋艦主要有裝甲巡洋艦和水平裝甲巡洋艦。裝甲巡洋艦亦稱大型巡洋艦,排水量5000噸以上,雖然隻有輕型的裝甲防護,卻有與小型戰列艦(海防艦)相匹敵的炮火力量,主炮都是裝在炮塔內,航速18~20節,比戰列艦快2~3節。水平裝甲巡洋艦也稱小型巡洋艦,排水量2000~5000噸,起初是無防護的,到後來發展成有防護甲板的防護巡洋艦(水平裝甲巡洋艦)。
20世紀初,由於建造無畏艦來代替裝甲艦,同時建造無畏艦式戰鬥巡洋艦,從而使各國海軍中的裝甲巡洋艦喪失了戰鬥價值。蒸汽往複機的水平裝甲巡洋艦也很快地陳舊了,因其速度僅略高於無畏艦,還沒有戰鬥巡洋艦速度快。所以被裝有蒸汽輪機、速度較快的巡洋艦取代了。但由於這種快速輕巡洋艦的數量不足,故速度較慢的各型蒸汽機往複機巡洋艦仍在使用。
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隨著各種艦載導彈、核動力、艦載直升機以及各種現代電子設備的出現,又推動了巡洋艦的發展。
什麼是“無畏”艦
“無畏”艦為20世紀初各海軍強國競相建造的一類先進的主力戰艦的統稱。無畏艦的分類來源於英國海軍於1906年開始建造的“無畏”號戰列艦。其特征可以概括為:它取消了以往戰列艦上的用於攻擊的第二口徑主炮,裝備了同一口徑統一型號的主炮,保留了用於防禦輕型軍艦的副炮,以及使用高功率蒸汽輪機做動力。該艦成為現代戰列艦的始祖,確立了其後達35年世界海軍強國戰列艦火炮與動力的基本模式,戰列艦的火炮射程以及航行速度不斷的大幅度的提高。此類戰列艦被統一概括為“無畏”艦。
1955年11月,美國把“波士頓”號重巡洋艦改裝成世界上第一艘導彈巡洋艦;1957年12月,又開始建造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導彈巡洋艦“長灘”號,裝備有艦空導彈和相控陣雷達等新型武器裝備。隨後,英、法、蘇、意等國也相繼建造導彈巡洋艦。從50年代至80年代,美國已建造常規動力巡洋艦33艘、核動力巡洋艦9艘,前蘇聯建造常規動力巡洋艦28艘、核動力巡洋艦3艘。
美國於1983~1994年建成服役27艘“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滿載排水量9590噸,艦長172.8米、寬160.8米、吃水9.5米,航速30節以上,續航力20節時6000海裏,編製358人(其中軍官24人),動力裝置為4台LM2500型燃汽輪機,總功率63210千瓦,雙軸雙槳,裝有“戰斧”對陸和對艦巡航導彈發射裝置、2座四聯裝“魚叉”反艦導彈發射裝置、2座雙聯裝可發射“標準”艦空導彈和“阿斯洛克”反潛導彈的發射裝置。以後各艦改裝成2座導彈垂直發射裝置(每座備彈61枚),2座6管20毫米“密集陣”速射炮、2座127毫米炮、2座三聯裝魚雷發射管,電子戰係統等,2架“海鷹”直升機(含機庫)。
前蘇聯於1980~1989年建成4艘Pic級導彈巡洋艦,是當時排水量最大的巡洋艦,滿載排水量2.43萬噸,總長252米、寬28.5米、吃水9.1米,2座核反應堆和2座蒸汽輪機動力裝置、總功率110250千瓦,航速33節,裝有SA-N-9導彈垂直發射裝置(4組×4筒),SA-N-6導彈垂直發射裝置(12筒)、SS-N-19導彈發射裝置(20筒)、1座雙聯裝SS-N-14導彈發射裝置、2座雙聯裝SS-N-4導彈升降發射裝置,2座單管100毫米炮(有的艦改為1座雙聯裝130毫米炮)、8座6管30毫米炮、一座12管和2座4管反潛火箭發射裝置,2座五聯裝魚雷發射裝置,3架直升機,電子戰係統等。該級艦具有排水量大、作戰半徑遠,武器齊全且數量多、有很強的作戰能力,載彈量大,作戰係統攻防兼備,隱身性能好等特點。
今後,導彈巡洋艦的排水量有增大趨勢;將采用全自動、多用途導彈垂直發射係統,能發射艦艦、艦空和反潛導彈;有更多的重型導彈巡洋艦將采用核動力;裝備相控陣雷達並與導彈垂直發射係統配合,能有效對付敵方空中的飽和攻擊;進一步提高隱身性能等。
海中幽靈潛艇
潛艇的曆史可謂久遠,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據史料記載,當時的羅馬國王亞曆山大有一天好奇心大發,命令工匠趕製一個能沉入海底的玻璃容器,用來觀看水下奇觀及水族生物的生活情形。當然,這時的所謂潛艇還隻是個雛形。真正的潛艇鼻祖恐怕要算17世紀初的荷蘭物理學家科尼利斯·德雷爾了,他於17世紀20年代初製造了一條木質潛水船,它以槳做動力,外麵蒙有一層塗油牛皮,可以下潛4到5米。潛水船構想甚為精巧,在船裏麵裝有羊皮水囊,當皮囊灌滿水時,船因重力原因就下潛;把皮囊內的水擠壓出去,船就浮到了水麵上。18世紀70年代,美國人D.布什內爾建成了一艘單人操縱的木殼艇“海龜”號,通過腳踏閥門向水艙注水,可使艇潛至水下6米,並能在水下停留30分鍾。艇上裝有2個手搖曲柄螺旋槳,使艇獲得3節左右的速度和操縱艇的升降。此外,艇外還攜帶一個能用定時引信引爆的炸藥包。1776年9月,“海龜”號潛艇偷襲了停泊在紐約港的英國軍艦“鷹”號,雖然沒能成功,卻開創了潛艇襲擊軍艦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