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禦波:海上探險與航海佳話3(1 / 3)

第二章 船的發展

船,一個最能體現人與海洋相依相生的工具,從出現到發展,處處顯示出人類駕馭海洋日趨成熟的痕跡,從遠古筏的誕生到現代高端潛艇的問世,船究竟經曆了一個怎樣的曆程?下麵就讓我們一起去探尋船成長的足跡。

筏的出現

人類的祖先經過多次實踐,將兩三根或更多的樹幹用藤或繩捆綁起來,就成了人類早期的一種渡水工具——筏。

史料上使用筏的記載很多。例如,我國戰國時期,越王勾踐令2800多人伐鬆柏做筏,自會稽(今浙江紹興)沿海北上,遷都琅琊(今山東諸城),這是一次大規模使用木筏的海上運輸活動;《詩經》中說:“誰為河廣,一葦杭之”,意思是說,誰說黃河寬啊,一個葦筏就可以渡過去。

古代埃及人利用尼羅河流域盛產的一種叫紙莎草的植物,先將其捆成一個個小的草束,再將若幹草束綁紮在一起製成筏。時至今日還能見到這種筏的古老身影。南美迪迪喀喀湖畔的居民還在使用這種筏,它是把蘆葦捆紮成草束,五個草束再捆紮在一起而成。

我國南方盛產竹子的地方,自古以來人們就一直使用竹子編成的竹筏渡水。

古代還有一種皮筏,它是將牛羊皮曬幹、浸油,縫合成袋,然後充氣或充填羊毛,將若幹個這樣的袋固定於木製骨架之下而成。少者6 ~ 12隻,多者達500個編成。

有了筏,人們再也用不著半身浸在水中抱著樹幹、蘆葦和葫蘆等渡水了,可以利用各種編製的筏去渡水、捕魚、水上運送物資,以及躲避洪水猛獸的襲擾等。

筏,具有取材容易,製造簡單,穩性好,裝載麵積大,能穿過急流淺灘等優點。所以,就是在水上交通運輸工具高度發達的今天,筏仍有它獨特的用處。

我們的祖先是怎樣刳木為舟、因材製船的

當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以後,生產工具有了很大改進,能根據各種不同用途的需要,製造出石斧、石锛、石刀、石鍤等,並已能人工取火。原始社會的人們經過漫長而不懈的努力,終於具備了製造獨木舟的條件。但是,在當時隻有原始的石器和火的條件下,要想將一根圓木做成一隻獨木舟,是何等艱難辛苦的大工程。我們的祖先根據生活中用火的經驗,把火也用作造船的手段,同石斧等配合使用。一根樹幹,除了要挖掉的地方外,將其他表麵都塗上一層厚厚的泥巴,然後用火燒烤要挖掉的部分。這樣,有泥巴的地方木材燒不掉,就被保存下來;沒有泥巴的地方被火燒成一層炭,然後再用石斧來砍。這樣將火和石斧輪番使用,終於獨木成舟,渾然一體,造出了最原始的船。

不論中國或外國,有些地方至今仍在製造和使用獨木舟。例如:我國貴州省清水江一帶苗族的龍舟,一直是用兩人合抱的杉樹或梧桐樹挖製而成,兩舷側各並聯一隻小獨木舟以增加橫穩性;瀘沽湖的納西族摩梭人的獨木舟就有三種之多;廣西有的河流中至今還可見到擺渡用的獨木舟;台灣的高山族人至今也還有使用獨木舟的。

木板船與風帆

人們對獨木舟和筏不斷地進行著革新,結果出現了新型的木板船。由獨木舟和筏發展到木板船,這是造船史上的飛躍。它開辟了航海史上的新時期。

木板船的出現可能是很久遠的事了,至少不能晚於夏朝(約於公元前21世紀建立),在河南偃師縣的二裏頭夏代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了夏代的鑄銅和冶煉作坊,及青銅锛、鑿等工具。說明由於金屬工具的出現,夏代生產力進入飛躍發展階段。這時也有了規、矩、準繩等木工生產工具。夏朝建造木板船的條件是不成問題的。據傳說,黃帝的大臣共鼓和貨狄發明了舟,顓頊發明了槳、篙,帝嚳發明了舵和櫓,堯發明了纖繩等等。我們可以知道這些航海工具是在長期實踐中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不是哪一個人的獨創。

造船業的發展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到了商代,奴隸們已能製出重達875千克的有精細花紋的後母戊大方鼎了。從商代的遺址看,當時已能建造宮室、樓房、城牆,有鋒利的青銅切削鋸刻工具,用青銅製成的斧刀、鋸、鑿等生產工具的廣泛使用為製造大批木板船成為可能。

後母戊鼎的來曆

後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母親戊而作的祭器,是中國商周時期青銅器的代表作,原稱“司母戊鼎”或“司母戊大方鼎”。出土於河南安陽,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中國國家一級文物。重875千克,是世界迄今出土最重的青銅器,享譽“鎮國之寶”。

隨著生產的發展,產品有了相對過剩,接著就會出現商品交換和貨幣。1980年,在河南偃師縣二裏頭夏文化遺址中發現了12枚仿製的骨貝和石貝,說明夏代就已有了商品交換。到了商朝,已能利用舟船進行商業活動。據上海博物館所藏殷商時饕餮紋大銅鼎的一個銘文“蕩”字,可知當時商品交換和水上運輸的關係。這個字形是告訴人們在木板船上乘著兩個人,其中一個人以手執楫在撐船,一個人挑著貝幣或貨物。說明當時生產和交換的發展已需要經常使用木板船了。在河南安陽商朝遺址及墓葬中都出土過許多海貝、象牙、鯨魚骨,這些都是海中產物或海外交換而來的產物,再從甲骨文的幾個舟字字形分析,商朝的船隻已脫離了獨木舟階段而進入木板船階段。

伴隨著木板船的產生,它的缺點也日益凸顯出來,就是抗風能力較差,於是帆應運而生。

關於帆的發明。傳說夏禹作帆。禹是受到一種叫鱟魚的啟發。鱟魚的形狀很奇特,身體扁而寬,眼睛長在背上,嘴長在肚腹之下,而背上生有高2米多的鰭。每當有風吹來的時候,鱟魚的鰭就高高挺起,它能借助風力前進,沒有風的時候,它的鰭就收攏起來了。在鱟魚鰭的啟發下,人們就發明了帆。不論自然界是否有這種借助風力遊泳前進的鱟魚,但是帆的發明,肯定是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智慧的表現,是勞動實踐的結果。他們已知道借助自然風力幫助自己的航行了。這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的結果,也是社會生產生活的需要。恩格斯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