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羅河流域是人類文明的另一搖籃。在公元前6000~公元前5000年,勤勞的人民已經在尼羅河兩岸穀地經營農牧。古埃及人是這樣充滿深情地對尼羅河頌讚的:“啊!尼羅河,我稱讚你。你從大地湧流而出,養活著埃及……一旦你的水流減少,人們就停止呼吸”。
雄立萬世的金字塔,是埃及人民的驕傲,標誌著埃及人民的悠久文化。遠在公元前2600年前後,國王為了在梅杜姆和達舒爾建立2座宏偉的金字塔,還曾特地建造一支由40艘海船組成的船隊,有些船的長度超過52米。船隊前往黎巴嫩運來昂貴的杉木。
埃拉脫色尼是希臘著名的天文學家,他測算出地球子午線的圓周長度為4.5萬千米,從而知道地球是球形,並且由此得到了有關地球大小的最早的比較清楚的概念。他曾經斷言,人們向西航行,越過大西洋,可以到達印度,並指出一直向西航行完成環球航行的可能。他的預言並沒有得到當時人的理解。那時,是在公元前3世紀,人們還相信“天圓地方”之說。
可以說,公元前居住在太平洋西岸、印度洋沿岸和地中海沿岸的人民先後進行了頻繁的海上活動,開辟了不少航線,並對海洋和氣象有了一定的認識。例如,公元前4~5世紀,希臘人瑟凱迪德斯就已經知道利用地中海特有的季風由愛琴海往返於埃及航行;公元初,希臘人希帕恰斯發現利用季風時期穩定的季風可以自亞丁灣直渡阿拉伯海到達印度,在11月返航,到翌年2月回到亞曆山大港。由於這一發現,使每年航行於埃及和印度間的船隻大大增加,可能總數已超過100艘。隨著時間的推移,海洋知識的增加和生產發展的需要,人們的海上活動逐步擴大,航線也有逐步連接在一起的趨勢。而在這個過程中,對統一成為一個國家的阿拉伯民族、愛琴海區域(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中各島嶼,克裏特島和小亞西亞半島的西部海岸地帶)的民族,以及強大的中國唐朝都起過積極的促進作用。
什麼是季風
由於大陸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熱和冷卻程度不同,在大陸和海洋之間大範圍的、風向隨季節有規律改變的風,稱為季風。形成季風最根本的原因,是由於地球表麵性質不同,熱力反映有所差異引起的。由海陸分布、大氣環流、大地形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為周期的大範圍的冬夏季節盛行風向相反的現象。
公元7~8世紀,阿拉伯民族建立了統一的國家,占領了廣大的領土,控製了從西歐到東方印度的通商道路。在海上,他們向西穿過直布羅陀海峽,向東完成了通往印度,甚至中國的航行,向南則在莫桑比克的小島上設立了海外貿易代理站。但是,阿拉伯的海船並不好,不適於遠航。當時,阿拉伯人的船隻從巴士拉港出發,沿伊朗海岸航行,通常隻能抵達霍爾木茲海峽。然後,阿拉伯商人將貨物移裝在中國船上,沿著亞洲海岸航行,最遠到達浙江杭州附近。這時,中國正值強盛的唐朝。建造了舉世無雙的大海船,進行著頻繁的海上貿易。滿載著絲織品、瓷器等貨物的中國海船從廣州出發,經越南、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等地至印度、斯裏蘭卡,再西行至阿拉伯。這樣,阿拉伯和中國把地中海(途經蘇伊士海峽)、印度洋連接在一起,而印度洋沿岸逐漸成了世界上貿易最繁盛的地方。揚帆若“垂天之雲”的船隻,往來於印度洋上。中國的瓷器、印度的紡織品、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的串珠都是非洲沿海地區的暢銷品。1956年,摩蒂默·惠勒爵士在非洲的坦噶尼喀小作逗留後十分驚奇地說道:“我生平從未像過去兩周在這裏和基爾瓦島那樣,看到過如此眾多的瓷塊碎片,可以整鏟整鏟地鏟起來……事實上,我認為,就10世紀而論,坦噶尼喀被埋藏的曆史是寫在中國瓷器上的。”中世紀一位史學家巴爾博薩在談到亞、非貿易一個重要集散地亞丁時說:“他們以棉花、藥品、寶石、小粒珍珠、瑪瑙、毛織品、金錠、漆器、麝香、大米等等進行貿易……這個地方的貿易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更興旺、更富裕”。一個名叫弗朗西斯·德累克的冒險家,以5000英鎊的利潤,他把他原來的船名“塘鵝號”更名為“金鹿號”,以紀念他的財運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