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海底熱泉
海底熱泉是指海底深處的噴泉,原理和火山噴泉類似,噴出來的熱水就像煙囪一樣,目前發現的熱泉有白煙囪、黑煙囪、黃煙囪。1979年,美國科學家比肖夫博士首次在太平洋2500米接近海底時,看到這一奇異的景象:蒸汽騰騰,煙霧繚繞,煙囪林立。經過仔細觀察,他們發現在“煙囪林”中有大量各種生物生存,他們基本上圍繞著煙囪生存。
2. 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環境
通過深海探險,人們已經越發清楚,自人類誕生以來就不斷提出的一個幾乎是永恒的問題:人類怎樣起源?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生命是如何發生與演化的?盡管迄今科學家仍未能令人滿意地回答這些問題,但學者有充分的理由提出,欲解此謎,那就必須到深海中去尋求答案。
世界人口正在以超越糧食增長的速度膨脹著,社會學家們已經發出嚴重警告,地球上的陸地資源已不堪負擔,探索食物新源泉必須把目光轉向海洋。海洋,是生物資源庫。由於海洋占地球表麵積的70%,因而,生物資源豐富,通過在海洋中生物的繁殖、生長、演化,自我恢複與調整,雖然不能說海洋生物資源取之不盡,但至少可以說,如果沒有人為的破壞,那麼海洋生物資源具有較強的再生或補充能力。餐桌上的各種海鮮、魚蝦貝蟹哪一樣又不是來自於海洋呢?
人類的生存又豈能離得開海洋?海洋,作為一種海水化學資源,將為人類的生存,社會與經濟的發展提供重要保障。聯合國的專家已經呼籲,全球性水資源告急,而從海水中進行淡化則可取得淡水,一些國家如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海灣國家已經這樣做了,其實,海水是前景十分誘人的淡水資源。除淡水外,通過海洋將可以提供“工業之母”的食鹽;輕金屬——鎂,它是飛機製造、艦艇、照明彈、火箭燃料中不可缺少的原料。“海洋元素”——溴,該元素與人民的健康、工農業生產、國防建設緊密聯係在一起,哪一方麵都離不了它。海洋,作為海底礦產資源的寶庫,它提供“工業的血液”——石油、海濱砂礦、深海底礦產(錳結核、含金屬沉積物)、大陸架邊緣其他礦產(磷鈣石、海緣石、基岩礦產等)。海洋,還具有無盡的動力資源(潮汐、波能、海洋溫差發電及其他海洋能量利用)。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們對海洋應該比太空有更多的了解。
早期人類的海上生活
世界上一切沿海國家的民族和人民,自古以來就和海洋發生聯係,逐步加深著對海洋的認識,不斷擴大著對海洋的開發和利用,形成了一部分人類海上活動史。概括起來,這部活動史大體可分為三個時期:局部活動時期,周遊世界活動時期,近代科學研究活動時期。
亞洲是人類創造文化的主要地區之一。黃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流域都是人類文明的搖籃。這些地區毗鄰海洋的人民很早就從事海上活動,駕駛著船舶進行海上貿易和友好往來。
大約公元前2000年,建國於幼發拉底河兩岸的巴比倫人就曾組織去波斯灣的海上探險隊。他們不僅熟知波斯灣的情況,而且可能與今日的印度地區有著海上聯係。
居住在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人是比較擅長航海的。他們很早就與美索不達米亞人進行海上貿易,並在公元前幾世紀以前就到達了馬來半島、爪哇、蘇門答臘及其他小島。
發源於黃河流域的中華民族,公元前11世紀前後,已有了較發達的漁業和鹽業,航海業也有了很大發展。當時居住在浙江一帶的越人善於造船。他們把造好的船獻給周王朝,可能就是由浙江從海路北上到山東,然後向西到達周朝的統治中心的。到公元前3~1世紀,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中央集權封建帝國的出現,海上交通有了更大的發展。北起渤海,南至兩廣一帶的海上交通線完全開通並聯係起來,遠洋交通規模亦十分可觀,東麵到達日本,西邊通過南海和印度洋上的國家建立了聯係。國家派遣的直屬朝庭的譯員同應募的船員們,滿載黃金和絲織品,入海遠航進行貿易,換取了明珠、璧琉璃(一種寶石)、奇石異物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