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海水上層浮遊生物很豐富,共有37種浮遊植物,其中矽藻29種,甲藻7種,藍藻1種,後者是印度洋特有的;浮遊動物以橈足類甲殼動物為主,此外,還有介形類甲殼動物、毛顎動物、磷蝦類、有殼翼足類、有尾類等;底棲生物,深水區以多毛類環節動物為主,異足類和等足類甲殼動物次之,淺水區,甲殼動物幾乎與多毛類環節動物相等。印度洋的熱帶近海魚類有3000~4000種,主要經濟魚類有飛魚、金鯖、金槍魚、馬鮫魚等,鯨、海豹、企鵝也很多,海生哺乳動物中的儒艮是印度洋特產。近十多年來,對金槍魚、蝦、底層魚類的捕撈有很大發展,尤其是北部沿岸國家捕蝦拖網漁業的發展更為迅速。
印度洋的海底地貌,與其他大洋相比,表現出複雜多樣的特點。在印度洋海底中部,分布著“入”字形的中央梅嶺。它是由中印度洋海嶺、西印度洋海嶺和南極-澳大利亞海丘組成的,三者在羅德裏格斯島交彙。中印度洋海嶺是中央梅嶺的北部分支,由一係列嶺脊組成,一般高出兩側海盆1300~2500米,個別出麵海麵形成島嶼,如羅德裏格斯島、阿姆斯特丹島等。中印度洋海嶺向西北叫阿拉伯-印度梅嶺,再向西延伸進入亞丁灣,與紅海和東非裂穀係統相連。西印度洋海嶺是中央海嶺的西南分支,在阿姆斯特丹附近與中印度洋海嶺相連,經愛德華群島後,稱為大西洋-印度洋海丘,與大西洋海嶺南端相連。南極-澳大利亞海丘是中央梅嶺的東南分支,在阿姆斯特丹島附近與中印度洋海嶺相連。印度洋中央梅嶺由一係列平行於中脊軸的嶺脊組成,嶺脈崎嶇錯雜,寬度最大的達1500千米,其間還分布著許多橫向的斷裂帶。
印度洋的最深點在哪裏
印度洋底有一個島弧海溝帶,它自安達曼群島以西,到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努沙登加拉群島以南,是板塊運動,即印度-澳大利亞板塊向歐亞板塊俯衝形成的。其中爪哇海溝長4500千米,深達7729米,是印度洋的最深點。
印度洋是連接非洲、亞洲和大洋洲的重要通道,是世界最早的航海中心,其航道是世界上最早被發現和開發的。印度洋東西分別經馬六甲海峽和蘇伊士運河通太平洋及大西洋,西南經非洲南端可達大西洋。印度洋航線主要有亞、歐航線和南亞、東南亞、東非、大洋洲之間的航線。印度洋西北通過蘇伊士運河進入大西洋、西南經過好望角進入大西洋、東北通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太平洋三條航線,是世界重要的石油運輸線。此外,印度洋海底還四散分布著電纜網,主要分布在北部,重要的線路有亞丁-孟買-馬德拉斯-新加坡線、亞丁-科倫坡線、東非沿岸線,塞舌爾群島的馬埃島、毛裏求斯島和科科斯群島是主要海底電纜樞紐站。
冰與雪的世界——北冰洋
北冰洋大致以北極為中心,為亞洲、歐洲、北美洲三洲所環抱。麵積1310萬平方千米,約相當於太平洋麵積的1/14。約占世界海洋總麵積4.1%,是地球上四大洋中最小最淺的洋。平均深度約1200米,南森海盆最深處達5449米,是北冰洋最深點。
北冰洋被陸地包圍,近於半封閉。通過挪威海、格陵蘭海和巴芬灣同大西洋連接,並以狹窄的白令海峽溝通太平洋。
北冰洋地區大陸與島嶼的海岸線曲折,沿亞洲和北美洲海岸都有較寬的大陸架。
北冰洋洋流係統由北大西洋暖流的分支挪威暖流、斯匹次卑爾根暖流、北角暖流和東格陵蘭寒流等組成。北冰洋洋流進入大西洋,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水流偏向右方,沿格陵蘭島南下的稱東格陵蘭寒流,沿拉布拉多半島南下的稱拉布拉多寒流。
北冰洋係亞、歐、北美三大洲的頂點,有聯係三大洲的最短大弧航線,地理位置很重要。北冰洋沿岸有固定的航空線和航海線,主要有從摩爾曼斯克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的北冰洋航海線和從摩爾曼斯克直達斯瓦爾巴群島、雷克雅未克和倫敦的航線。
息息相關的海洋與氣象
通過長期的研究,特別是一些傑出的氣象學家、海洋學家已經深切地感到,無論是研究地球上的大氣,還是研究地球上的海洋,必須把大氣與海洋看作一個統一的係統,海洋是該係統重要的組成部分。由於海水具有很高的熱容量,因此世界海洋是大氣中水汽和熱量的重要源泉,海洋參與整個地球表麵物質和能量的平衡過程,成為地球上吸收來自於太陽輻射能量的巨大儲存庫和全球規模的恒溫槽,海洋學家們已測出全球海洋的表層海水的年平均溫度要比陸地上的年平均溫度高10℃。通過海水的流動,使海洋中的能量重新分布,致使不同緯度上,特別是赤道地區與兩極的氣候不致過分懸殊,海洋無疑是控製、調節大氣溫度與氣象變化的最重要因素。還應指出,海洋在吸收太陽輻射的同時,還有蒸發過程和冷凝過程。前者耗散大量大氣中的熱量,後者又向大氣釋放大量能量,海水蒸發過程既是物質狀態的改變,實際上也是能量狀態的轉化。海洋受蒸發的結果,導致了大量水汽的產生,通過大範圍的大氣環流和小範圍的局部空氣運動,將水汽攜帶至沿岸、高山和內陸,遇冷而成降水,或雨或雪,從而參與了地球表麵的水循環。
從全球的範圍看海洋與大氣間的相互作用,它可以影響地球氣候幾個月甚至幾年。但地質學家告訴我們,在地球上生命活動漫長的地質時期中,曾經出現過多次大陸冰川發展和融化的交替,而每次交替都對地球上的氣候、大氣環流和水文循環帶來巨大的,甚至可以說是災難性的影響,以至於引起地球上生物的大調整,一些生物從此隻有在化石中才能見到。鑒於此,要研究地球氣候超長期的變異過程,還必須探討與建立“冰川—海洋—大氣”係統,在該係統中,仍然以水為主體。業已表明,以此係統為模型可以揭開地質時期氣候演變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