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約85%的活火山和約80%的地震集中在太平洋地區。太平洋東岸的美洲科迪勒拉山係和太平洋西緣的花彩狀群島是世界上火山活動最劇烈的地帶,活火山多達370多座,有“太平洋火圈”之稱,地震頻繁。
太平洋有很大一部分處在熱帶和副熱帶地區,故熱帶和副熱帶氣候占優勢,它的氣候分布、地區差異主要是由於水麵洋流及鄰近大陸上空的大氣環流影響而產生的。氣溫隨緯度增高而遞減。
海洋上的絲綢之路——大西洋
大西洋位於歐、非與南、北美洲和南極洲之間。
大西洋的麵積為9336.3萬平方千米,約占海洋麵積的25.4%,約為太平洋麵積的一半,為世界第二大洋。
大西洋南接南極洲;北以挪威最北端、冰島、格陵蘭島南端、戴維斯海峽南邊、拉布拉多半島的伯韋爾港與北冰洋分界;西南以通過南美洲南端合恩角的經線同太平洋分界;東南以通過南非厄加勒斯角的經線同印度洋分界。大西洋的輪廓略呈“S”形。
大西洋平均深度為3627米。最深處在波多黎各島北方的波多黎各海溝中,達9212米。
根據大西洋的風向、洋流、氣溫等情況,通常將北緯5°作為南、北大西洋的分界。大西洋在北半球的陸界比在南半球的陸界長得多,而且海岸曲折,有許多屬海和海灣。
什麼是海盆
海底並不像海麵那樣善變,一會兒是風平浪靜,一會兒是狂浪滔天。海底的變化漫長而深刻。在海洋的底部有許多低平的地帶,周圍是相對高一些的海底山脈,這種類似陸地上盆地的構造叫做海盆或者洋盆。它是大洋底的主體部分。
大西洋邊緣地區的梅底地形十分複雜,有大陸架、大陸坡、大陸隆起(海台)、海底峽穀、水下衝積錐和島弧海溝帶。大陸架麵積僅次於太平洋的大陸架麵積,為620萬平方千米,約占大西洋總麵積的8.7%。大陸架寬度變化很大。它從幾十千米到1000千米不等。如幾內亞灣沿岸、巴西高原東段、伊比利亞半島西側的大陸架,都很狹窄,一般不超過50千米;而在不列顛群島周圍,包括整個北海地區,以及南美南部巴塔哥尼亞高原以東的大陸架,寬度常達1000千米左右。大西洋的大陸坡,各海域也不相同。沿歐、非洲的陡峻狹窄,沿美洲的較寬較緩。在大西洋海底大陸坡和深海盆之間,分布著一些大陸隆起,較大的有格陵蘭-冰島隆起、冰島-法羅隆起、布茵克隆起和馬爾維納斯隆起。在格陵蘭島與拉布拉多半島之間的中大西洋海底峽穀和密西西比河、亞馬孫河、剛果河、萊茵河等河流河口附近,分布著一些半錐狀的水下衝積錐,規模一般隻有數百平方米。此外,大西洋還有2個島弧海溝帶,即大、小安的列斯群島的雙重島弧海溝帶和南美南端與南極半島之間的島弧海溝帶。其中,大安的列斯島弧北側的波多黎各海溝,長達1550千米,寬120千米,深達8648米,是大西洋的最深點。
大西洋的氣候,南北差別較大,東西兩側亦有差異。氣溫年較差不大,赤道地區不到1℃,亞熱帶緯區為5℃,北緯和南緯60°地區為10℃,僅大洋西北部和極南部超過25℃。大西洋北部盛行東北信風,南部盛行東南信風。溫帶緯區地處寒暖流交接的過渡地帶和西風帶,風力最大。在南北緯40°~60°之間多暴風;在北半球的熱帶緯區5~10月常有颶風。大西洋地區的降水量,高緯區為500~1000毫米,中緯區大部分為1000~1500毫米,亞熱帶和熱帶緯區從東往西為100~1000毫米以上,赤道地區超過2000毫米。大西洋水麵氣溫在赤道附近平均為25~27℃,在南北緯30°之間東部比西部冷,在北緯30°以北則相反。在大西洋範圍內,南、北兩半球夏季浮冰可分別達南北緯40°附近。
大西洋的洋流南北各成一個環流係統:北部環流為順時針方向運行,由北赤道暖流、安的列斯暖流、墨西哥灣暖流、加那利寒流組成,其中墨西哥灣暖流延長為北大西洋暖流,遠入北冰洋;南部環流為反時針方向運行,由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風漂流和本格拉寒流組成。在兩大環流之間有赤道逆流,赤道逆流由西向東至幾內亞灣,稱為幾內亞暖流。
最溫柔的大洋——印度洋
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是地質年代最年輕的大洋。印度洋位於亞洲、南極洲、大洋洲和非洲之間,北部封閉,南部敞開並與太平洋和大西洋相通,西南以通過南非厄加勒斯角的經線同大西洋分界;東南以通過塔斯馬尼亞島東南角至南極大陸的經線為界與太平洋相連;東北部邊界北起馬六甲海峽北端,沿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努沙登加拉群島南岸到新幾內亞島(伊裏安島)南岸的布季,越過托雷斯海峽與澳大利亞約克角的連線,以及塔斯馬尼亞東南角至南極大陸的經線,與太平洋為界。印度洋的麵積約為7617.4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為3711米,最大深度為7450米(位於爪哇海溝)。鑒於南極繞極水域獨特的水文特征,許多海洋學家主張把副熱帶輻合線以南的印度洋水域劃為南大洋。
印度洋的屬海和海灣主要有紅海、阿拉伯海、安達曼海、薩武海、帝汶海、阿拉弗拉海、亞丁灣、波斯灣、阿曼灣、孟加拉灣、卡奔塔利亞灣、大澳大利亞灣等。
印度洋南部的洋流比較穩定,終年維持一個反時針方向的環流,由南赤道暖流、莫桑比克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風漂流、西澳大利亞寒流組成。印度洋北部洋流受季風影響形成季風暖流,冬夏流向相反:冬季為逆時針方向,夏季為順時針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