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陵墓疑雲(3 / 3)

莊裏村的一個傳說延伸了我們的猜想。

1994年第一次電視采訪時,莊裏村老年人曾介紹,陵碑背後有入口,進入後的隧道裏有一盞石製萬年燈,相傳古時需要每年下人去添油,一次要添一桶多。炎帝陵碑是明代萬曆年間鐫刻,而萬曆年的皇帝是明神宗朱翊鈞,死後葬於北京十三陵的定陵。這是明代陵墓中唯一被全麵係統發掘的帝王陵寢。資料記載,墓室開掘後,就發現有一盞點油的萬年燈。可見,油燈是那個時代帝王陵墓中應有之物。

當時村民張文秀曾告之,傳說曆史上曾有南蠻人到此地盜墓,第一次盜墓未成功;第二次來時帶了寶物“分土劍”(不知是不是洛陽鏟),不但盜墓沒有成功,反而將分土劍插進去抽不出來,至今仍在墓中。張文秀因此認為此地是“真脈氣”。

當問及“現在是否還能找到洞口”,當時無人回答。後來我曾單獨問過張根昌的老伴張龍鳳老太太,她帶我們神秘地指了一個位置,是否屬實,尚未發掘。

當時張老太太還告之,50年代一場大雨,陵碑後麵的地麵塌陷一個大洞,洞的上方可看到石條,村民認為是陵墓所在,但誰也不敢下去。

張文秀又說出一段往事。當時洞邊有一株桃樹,他孩提時為攀樹摘桃子還曾掉進洞口。當時洞不深,裏麵都是土,邊上有石條。後來村裏有一位老人為蓋房抬走了不少石條。老張還告知,1986年,村裏用自來水澆地,結果水流了大半天,地裏卻不見水。後順著水管尋找,發現水管經過這個洞的位置漏水,一上午的澆地用水全部漏進洞裏,可見是很大很深的空間。為測深淺,曾推了一個大碌碡下去,結果沒有聽到什麼聲響,估計內部空間很大很深。為了防止小孩再掉進去出危險,村裏利用拆了七八間舊房子的磚石廢土,才把洞填平。

另一個驚人的線索,完全證實了這個猜想。

米東明回憶,下台村有一位姓邢的老人,當年以換油為生,就經常為莊裏村炎帝陵的萬年燈送油。他辛亥革命那年出生,23歲那年正是民國二十三年,當時年輕好奇,專門下到炎帝陵墓裏去看了一次“萬年燈”。他順著洞口石階走下去,就是一條長長的走廊,走廊盡頭是一個大廳,大廳中央就是“萬年燈”。燈盤巨大無比,每年加足一次油,足夠一年用。燈芯有碗口那麼粗,燈光灼灼耀亮,常年不熄。“萬年燈”的燃油供給,是由五穀廟周邊方圓十多裏範圍內的村莊各家各戶分別攤派。邢老漢1995年去世,享年八十四歲。

如果說,有的講述者現已故去,那麼兒時從桃樹掉進洞裏看到石條的張文秀就在眼前,陵墓的存在確實真實可信。

對照明代《澤州府誌》記載“羊頭山東南炎帝陵……石甃尚存”(屬祠廟建築),明代《羊頭山新記》記載“鬆柘茂密,相傳為炎帝陵,有石欄、石柱存焉,蓋金元物也……今此墳側,有神農廟,有司歲時致祭焉”(屬陵墓建築),實物與記載吻合。

“甃”為墊井底的陶片、砌井壁的磚,那麼“石甃”應即此類材料。“柘”是柘樹,木料可作弓箭,古時兵器使用量很大,生長又很緩慢,至今已不多見。

莊裏村炎帝神農陵墓與祠廟,到現在至少已經查到800餘年的明確記載。同時陵墓與祠廟在此之前顯然各自的客觀存在,盡管具體年代一時難以詳盡,卻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