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裏的仙女和仙子神像均年輕貌美,因此一般說到美女年齡時忌諱直說多少歲,都以仙女仙子作比喻,稱“廟齡”,後來也被演變為“妙齡”,不知什麼年齡為“妙”?
《禮記·祭法》:“遠廟為祧。”孫希旦集解:“蓋高祖父高祖之祖廟也。”那麼炎帝神農氏之廟是我們中華民族共同的“高祖父高祖之祖廟”,其敬重尊崇應在所有遠祖之上,是最神聖、最高級別的廟。
高平人祭祀炎帝神農氏敬重有加,敬重的心態卻與外地不同。每年正月初一都要來炎帝神農廟請炎帝神農老爺回家吃飯,是當作祖宗、親人、恩人看待,並不見外,常言“老爺就是咱種地人的聖人,不用那些講究。豐收了也要記著帶些五穀、帶幾個饃來告訴一聲,不能忘了老祖宗”。
據明代皇世子、音律學家朱載堉的《羊頭山新記》記載,此地當時“有石欄、石柱存焉,蓋金元物也”。金、元是指我國北方兩個少數民族統治中原的時期。當時作者對這座廟的描寫,透露了炎帝神農氏聲名遠播至北方草原民族乃至中華各民族的特殊地位,顯示了所有炎黃子孫對農耕初祖的獨特尊崇。
五穀廟正殿頂上是琉璃脊飾,正中有一個豎立的琉璃寶刹,正麵刻有“炎帝神農殿”,背麵刻著“大明嘉靖六年”,記載了炎帝神農氏的名號,並最後一次大規模修繕的時間。
正殿內,四根並排的方形頂梁石柱支撐著四根大梁。即正殿“麵闊五間”,約寬十五米。梁上以真金塑造著飛騰的金龍,這在國內極為罕見,標誌著炎帝神農殿的頂級規格,與神農鎮中廟村敕封“炎帝中廟”規格相同,應該也是帝王親封。
一米高的石砌神台上,有三尊端坐銅像。居中是炎帝神農氏始祖。根據台灣炎帝154代孫薑竹先生研究排列的“炎帝神農氏分支分氏世係表”,炎帝神農氏始祖魁傀,又名伊耆氏、烈山氏,在位120年。炎帝神農氏左手持嘉禾即優良穀物,右手拄耒耜即原始農具,儀態肅穆,神情莊重,象征嚐百草、種五穀、始創農耕的崇高地位和偉大功績。文學家班固評價炎帝神農“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創製耒耜,教民耕作,神而化之,故謂之神農也”。
中國自古以農業立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創原始農業的國家之一。我國古籍毫無例外地記載著代表這一時期的開創者,最先嚐百草,製耒耜,教民稼穡的神農氏。這是曆史的真實記錄,是符合社會曆史發展的進程,反映社會發展規律的,沒有絲毫的神化色彩。
“耒”與“耜”,都是上古時代的農具,兩個字都是實物的象形字。
“稼”與“穡”,“稼”字是“禾”苗在“家”,即種在田裏;“穡”右邊上部是“麥”的上半部,下邊是“回”,意為麥子收回,加“禾”字旁為“穡”,引申為莊稼收獲回來。因此“種曰稼,斂曰穡”。
文獻記載,“神農,神也”,這是一個極高的評價。遠古三皇五帝直到現在名號為“神”,並被人民普遍長久認同當之無愧者極少。那麼,“神”是什麼呢?
按照《說文解字》記載,“神者,申也”。“申”的漢字歸類於“礻”字旁,屬祭祀類。那麼“申”又是什麼呢?漢字研究專家白雙法先生曾講述他切身的一次親曆。為了拍一部關於漢字的電視係列片,2000年夏,他與劇組駕車前往清東陵,眼看已到達卻下起了雨。本想在一株大樹下暫避,白先生提議緊跑幾步到門洞裏從容等待。剛要跨進門洞,猛然一個炸雷閃電落在身後,回頭望去,那株大樹已經劈為兩半。雨稍停,大家立即跑去查看,大樹除了閃電劈開的垂直裂縫外,兩邊都有橫向的幾道裂痕。鄉村老年人說來,這就是龍爪印。白先生頓時大笑,隨之告訴大家,這就是“申”字。左右各一個向裏的三個叉代表“手”的字形,中間垂直一豎,就是甲骨文的“申”字。後來左右兩個“手”的字形連接,演變為現在的“申”字。“申”字表示不同種類閃電之中的那種“立閃”,如果閃電拐彎,字形就是“電”。不料今日親身遭遇,千載難逢。
原來,古人心目中的“神(申)”,就是雷霆萬鈞、震驚天地、人類無法抵禦的閃電,是大自然最超然之無可比擬的巨大力量。引申之就是偉大、巨大的力量,絲毫沒有精靈鬼怪之意。在我國先民心中,炎帝神農氏就是“神”,就是那般無以言表的偉大,無以言表征服自然的力量,就是廣闊宇宙億萬斯年永遠無法超越的最頂天立地者。因此班固評價:“炎帝者,太陽也”,如同萬物生長依靠的太陽。我們常常脫口而出“神農”,仿佛隻是一個普通名稱。我們今日的思維,永遠難以企及古代先民思索的那般無法言表的精神境界。如果我們到達一個陌生的星球,即將餓死之際食物從天而降,那麼給予食物者不就是“神”嗎?遠古時代的地球,不就相似於那個陌生的星球嗎?那時的食物直接決定人的生與死,或許比一個炸雷更震撼心靈、刻骨銘心。《正義》曰:天神曰神,人神曰鬼。又雲聖人之精氣謂之神,賢人之精氣謂之鬼。因此就有“神聖”與“鬼仙(賢)”的概念,最高明的謀略技能為“神施鬼設”“神出鬼沒”“鬼斧神工”,更高的境界為“神鬼莫測”。炎帝神農氏始祖名為魁傀,其中都有“鬼”字,那就不是一般的凡人,是人中最高明者。
農業自神農氏始,之前隻有獵人、漁夫,那麼神農氏就是中國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農民。如果說采集乃至嚐試植物種植是向農耕演變屬“量變”,那麼炎帝神農氏獲嘉禾就屬“質變”。從此肇始了中華五千年農耕文明史,這不僅是中國農民的驕傲,更是以農耕為基本特征之中華民族的驕傲。
“神農氏”就是農業之“神”。他的神力展現為每年春季放火燒荒,為當年耕作清除土地上的灌木雜草。《說文解字》記載“炎者,火光上也,從重火”,即火焰上升為炎。神農氏開創原始農業,由火耕到耜耕,而且火耕一直與耜耕相伴而行,使生產力不斷提高,故神農氏又名烈山氏。孟子說:“益烈山澤而焚之”。“烈”字下麵的“灬”是“火”字,“列”字是“刀”與“歹”,字理是火燒如同刀殺,發音是大火燃燒時“列列”的響聲。“烈山”與“炎帝”字理字意相通,是遠古文化信息在漢字筆劃裏的儲存。貫穿於漢字筆劃之中的字理意義,均是這個規律,因此漢字被公認為中國曆史文化的“活化石”。
直到建國前後,我國西南某些少數民族仍采用刀耕火種。因為火與農耕,與人民生活發生的關係,使火成為人們心中最神聖之力量,敬仰之,崇拜之。神農氏為火耕之祖,以火德王,人們就尊其號為炎帝。《左傳》記載:“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所以後世都把炎帝及其後裔祝融,崇為火神,民間所謂火德星群是也。
放火燒荒時,山上山下火焰衝天,那氣勢無疑是驚心動魄。“炎”的字形上下都是“火”,能夠代表那般情景的真實寫照。火焰燒過後,土地覆蓋厚厚一層草木灰,為穀物種子發芽生長準備了充足的養分,秋季就能收獲保障氏族生存的糧食。土地在誕生農耕以後成為人類生存的基礎,“炎帝”就是“炎地”,同音往往同意,音近往往意連。
我國秦漢以後的古籍中,常以炎帝為主,祝融為輔,四季配夏,方位配南,敬仰以極。火為紅色、赤色,故炎帝又號稱赤帝。中國常稱為赤縣神州,赤縣即赤帝之縣,神州即神農之州也。炎帝神農氏的威名幾乎與中國等同。我中華民族喜好紅色,以紅色象征喜稅,象征勝利,故以紅色裝飾喜慶,以紅旗為勝利的旗幟。
古代帝王都是麵南而坐,以此為基準,就是前為南、後為北、左為東、右為西。與我們今天識別地圖“上北下南右東左西”完全不同。
炎帝神農殿的炎帝神農氏銅像左邊即東邊並排而坐的,是後妃銅像。將夫妻塑像並列,這在封建社會儒家思想的祭祀規範裏比較少見。但炎帝神農氏並非封建帝王,他位列三皇五帝,遠在封建禮製形成之前幾千年,處於早期母係氏族向父係氏族過渡階段,氏族首領或男或女,隻要為氏族做出成就和貢獻,都會受到同等尊崇,是原始社會的男女平等時期。如女媧補天、嫘祖養蠶、精衛填海等女中傑出人物,同樣受到敬仰。中唐時期唐玄宗到高平,見秦趙長平之戰遺址屍骨遍野不忍,遂下令掩埋被坑趙國軍人屍骨建造骷髏廟,正殿塑趙國王師統帥趙括夫婦塑像,就保持了這樣的傳統。
居炎帝神農氏銅像右邊即西邊並排的是太子銅像,按說應該是後來繼任的炎帝。
但是,高平莊裏村五穀廟是根據本村世代傳說塑像,本村世代傳說這是史籍記載的農官“柱”。太子“柱”長期隨父參與嚐百草種五穀擔任農官,由於經常替父嚐草中毒,壽命不長未能繼承帝位,但為始創農耕也作出重大貢獻,享受同等祭祀待遇。
太子本意為大子,一般即長子、最大的兒子。即將繼承王位的長子是普天之下最大的兒子,常常再強調而稱為“大大子”。古人豎寫文字,凡相同的兩個字,第二個字常常省略寫成“丶”,“丶”逐漸寫入“大”字之中形成“太”字,由此繼承王位的“大大子”就演變為“太子”。太子的師傅文為“太師”、武為“太傅”,即最大的師傅。最大的醫生為太醫,最大的監督人員為太監。太監監督後宮又要防止出軌,就要閹割,做個小手術,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因此,比“大人”“大娘”還大的為“太公”“太婆”“太夫人”,更老的人稱“老太公”“老太婆”“老太太”,考入國子監的學子稱“太學生”等。中華文化由我國流傳至日本,日語仍遺留有稱“大大”的習慣,如對漢奸、叛徒等常說“大大地好”。
炎帝神農氏始祖、後妃、太子神座坐落的神台上雕刻著飛龍、麋鹿、麒麟、花卉等浮雕圖案,其中兩頭石獅的前半身探出神台之外一尺多,極為罕見。浮雕雖風化嚴重,但仍展示出極為精美的雕刻工藝。
這座正殿雖屬明代建築,大梁上“大清乾隆年歲次巳未仲秋重修”的記載曆曆在目,大梁上的彩繪鑲金的金龍熠熠生輝。“龍”的形象非帝王而不能采用,尤其是金龍。炎帝神農氏位列三皇五帝,這種帝王規格遠非尋常廟宇能夠相比。
正殿門前石階下,尚存“石臼”一具,是古代用來杵米的杵臼之“臼”。雖然配套使用的“杵”已失,卻足以說明正是極為古老的脫殼碎米工具。後來我國鄉村以畜力為主適用高效的“磨”取代。“磨”字由“麻”與“石”合體,因石磨工作麵隻有鑿成不光滑的粗糙麵,像臉上的“麻子”一樣互相摩擦,才容易將糧食脫殼、磨為麵粉。
高平市直至近代杵臼仍在長期沿用。據高平市知名作家袁富才回憶,他1974年還在高平米山老家使用杵臼為玉米褪皮。首先放玉米粒於臼內,倒入一些涼水,用帶木柄的石杵不停地上下杵擊,直至玉米粒褪去表皮。杵上一會兒,就濺起一身黃色斑點,至今難忘。杵臼的特點是比較省事,隨用隨杵,用多少杵多少。春秋時期趙國保護趙氏孤兒的大臣就有一位公孫杵臼,複姓公孫,以此工具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