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飯不忘
封建社會提倡“每飯不忘君”,現在不說這了,似乎花幾個銅板就有飯吃,與天上掉餡餅差不多。即便沒有每餐記起,我們也絕不應該忘懷我們的先祖尋求食物的曆史。
炎帝神農氏是我國始創農耕的始祖,我國上古時代薑姓部落首領,名魁傀,又名“伊耆氏”,號烈山氏,“薑”姓,長於薑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為使百姓足食豐衣,不受病疾之苦,他遍嚐百草,以致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樂器,讓百姓懂得禮儀,為後世尊崇。據《綱鑒》等記載:“炎帝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其俗樸,重端愨,不岔爭而財足,無製令而民從,威厲而不殺,法省而不煩,於是南至交趾,北至幽都,東至暘穀,西至三危,莫不從其化。”《越絕書》記載:“昔者神農氏之治天下,務利之已矣,不望其報;不貪天下之財,而天下共富之;不以其智能自貴於人,而天下共尊之。”
炎帝神農氏對中華民族的貢獻足稱偉大。班固雲:“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創製耒耜,教民耕作,神而化之,故謂之神農也。”
神農炎帝時代之後是軒轅黃帝時代。
軒轅黃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中國遠古時代部落聯盟首領。黃帝,本姓公孫,長居姬水,因改姬姓,居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西北),故號軒轅氏,出生、創業和建都於有熊(今河南新鄭),故亦稱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他首先以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載入史冊。他大力發展生產,創造文字,始製衣冠,建造舟車,發明指南車,定算數,製音律,創醫學等,是承前啟後之中華文明的先祖。
司馬貞索隱:“有土德之瑞,土色黃,故稱黃帝,猶神農火德王而稱炎帝然也。”《國語·晉語》記載:“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薑。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
曆經悠長歲月,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最強盛的漢朝以後稱為漢人,再到強大一統的唐朝以後又稱為唐人。炎帝和黃帝是中國農耕文明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與後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因此,炎帝和黃帝共同成為我華夏民族的祖先,開創了代表中華文化的炎黃時代。至今,中國乃至世界華人不論走到天涯海角,都始終不會忘記自己是炎黃子孫。
然而,人文初祖軒轅黃帝陵廟在陝西省黃陵縣世人皆知。農耕始祖神農炎帝比軒轅黃帝更為久遠,他嚐百草、種五穀,為中華民族解決了糧食這個人間最大的難題,永遠地受到中華民族的尊崇。但直至1994年8月,炎帝神農氏之高平炎帝陵才被發現,才被世人矚目。從此,我們開始了探索與發現的艱難曆程。
高平市神農鎮莊裏村五穀廟,自1994年8月發現炎帝陵碑那天開始,就一直留下一個最大的謎團:以中華始祖炎帝神農氏的不朽業績,完全應該擁有獨立的祭祀場所,帝陵標誌的碑刻為什麼僅座落在一個小小村落的五穀廟呢?
無論誰走進莊裏村炎帝陵,都沒有米東明16年前第一次發現炎帝陵碑的秘密時那般神秘。正是這種神秘,將高平炎帝陵一鼓作氣推向世界,成就了現在每年一度炎帝神農氏祭祀大典。現在高平炎帝陵已經名揚四海,學術界研討炎帝神農氏,已經把高平作為炎帝神農氏當年活動最重要的地區。
筆者在CCTV—10編導攝製大型文化專題節目《尋找炎帝遺跡》訪談時,特意聘請了原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王俊義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先秦史專家羅琨女士以及原高平市委書記王樹新做嘉賓。王俊義先生特別指出:“高平市炎帝廟有30多座,上黨地區炎帝廟100多座,屬於明顯的大範圍高度密集。”特別是僅神農鎮羊頭山和周邊鄉村,就有炎帝陵、炎帝行宮、炎帝中廟、炎帝下廟、炎帝城、神農泉、神農井、五穀畦、藝穀圃、下馬碑、五穀廟等成片遺跡群。更由於此地豐厚的炎帝神農文化內涵,為國內其他省份炎帝神農紀念場所難以比肩。
目前迫切需要的,是深入揭示炎帝陵區的諸多懸念,這不僅為了解答多年來專家和遊客提出的種種疑問,更重要的是為了整體發掘這一帶炎帝神農遺跡群的文化內涵,奠定完整的實物和曆史考證基礎。
神聖家族
由南向北走近五穀廟,是一種探微幽深的心境。
由戲台向北走去,便走到山門遺址,兩邊是鍾、鼓樓廢墟。晨鍾暮鼓,當然是東邊鍾樓,西邊鼓樓,都是二層樓的規製。鍾樓一直矗立至1986年。1994年發現炎帝陵時,殘碑都散落在鍾樓遺址,成為今日解讀炎帝陵廟的珍貴文物。鍾、鼓樓遺址都還能看出輪廓,尚餘一米高的牆體。
正中一條甬道,直通正中坐北朝南坐落的五穀廟正殿,即五穀神炎帝神農殿,宋元風格,配以東西角殿,和東、西兩邊廂房。東廂房就是炎帝陵碑所在的碑亭原址。祠廟整體規模可觀,最重要的,是它難以替代的文化意義,和曆代久遠所蘊涵的無數曆史信息。
正殿門前階下一米遠之處原有三門,現在還留有石柱遺跡,應該是類似牌樓的造作。
三門前早年有獻台一座,用於放置供品,由於年久已失。這是國內祖廟的獨特設置。
中華傳統文化,僅知道“是什麼”,還難以稱其為“文化”。隻有知道了“為什麼”,方進入文化領域。故凡去文物古跡觀瞻,必須了解許多文化傳統常識。否則按百姓說就是“瞎看”,與閉著眼觀賞差不多。
古代的廟,一般都是祖廟,用來祭祀祖先。“廟”字的繁體是“廟”,上麵“廣”代表房屋,下邊“朝”是朝拜之意。中國人早晨起來要先朝向老人禮拜問安。“廟”就是定時向死去的老人問安之處,也就是祭祀、朝拜之處。“廟”字的另一個異體字為“庿”,下麵的“苗”代表本族人的苗裔前往祭祀之處。後來又逐漸產生一個簡化的“廟”字,下邊是一個“由”字,是“原由”之意,本家族、有原由的人祭祀的場所。
“祭祀”是我國獨特的祭奠祖先的儀式。“祭”字下邊是“示”字,即廟裏三石支撐的獻台及貢品的象形字。上部右邊“又”,在甲骨文裏是一隻手的象形字,左邊是“肉月”,即“肉”字。可見“祭”是用肉祭奠,內涵了遠古時代的祭祀遺俗。“祀”字左邊是“礻”字旁,同樣是供桌供品即“示”字。右邊“巳”是腿彎曲、手蜷曲前伸下跪的“人”字變形。因此“祭祀”就是人跪著以肉祭奠之意,以此表示對祖先敬重,希望獲得祖先保佑。
《禮記·祭說》曰:“凡治人之道,莫及於理,理有五經,莫重於祭。”《禮記·祭法》認為,化育萬物的天地,護佑萬民的神明、先祖,聖勳賢臣於民有開創之功者,都要享受祭祀。
祭祀通常要設供台、擺香爐。香爐內一般盛小米,點燃象征天、地、人的三炷香分別插進香爐,行跪拜禮,念禱詞。
當地俗傳農家到此祭祀則豐產,商賈到此祭拜則富甲,醫者到此感悟則技高,藥者到此則靈驗,遊者到此覽勝則福安。
原始漁獵文化時代,人民祭天、祭地、祭祖以及祭各種神靈,常常以戰俘充當祭品。考古專家在山西南部發掘出捆綁埋人的灰坑,即是這種遠古時期“人祭”、“人牲”的祭祀遺跡。二十世紀初,邊遠少數民族還有“人祭”習俗。小說上常有賊寇“殺頭祭旗”,就是這種遠古風俗的遺存。
到了商朝、周朝,祭祀已經逐漸采用“牛、羊、豕(豬)”等牲畜。並有了“太牢”和“少牢”的等級規格之分。“太牢”就是祭祀用牛、羊、豬三種牲畜,“三牲具曰太牢”。因為使用了農業生產的牲畜“牛”來作貢品,因此“太牢”是古代最隆重的祭品,後來太牢專指以牛祭祀。以羊祭祀則被稱為“少牢”。古籍中有“諸侯之祭,牛曰太牢;大夫之祭,牲羊,曰少牢”的記載。用來祭祀的牛羊豬等牲畜稱“牲”,都是牛字旁。犧的繁體“犧”字,右邊上部是“羊”,“牲”字右邊是“生”,表示生靈。這說明造字階段已經開始脫離人祭階段,進入以牲畜祭祀的時代。
明代《七修類稿》記載“饅頭本名蠻頭”。相傳諸葛亮親率兵馬在雲南貴州與孟獲作戰,七擒七縱平定了叛亂。班師回朝之際,行至瀘水,忽遇狂風大浪,部隊不能渡河。當地百姓告之,此乃“猖神”作怪,需49個人頭及黑牛、白羊祭祀,方能安然渡河。諸葛亮不忍以人祭祀,遂令用牛、羊、豕肉作餡,包入麵葉之中,塑成人頭形狀,以祭鬼神。
晉人熟悉的《餅賦》說:“三春之初,陰陽之至,於時宴享,則饅頭宜設。”此時舉行宴會祭享,陳設包有餡的饅頭,象征一年的順利。聯想諸葛亮南征回師,正值三春之際,這三春之際宴享饅頭的風尚,似有沿用諸葛亮始創最高規格祭品之意。
莊裏村村民傳說,在清末與民國初期,五穀廟裏用黍、稷、麥、菽、麻等五穀,以及蒸麵豬等貢品祭祀炎帝神農氏,這是炎帝神農氏發明五穀種植以後,民俗尊崇炎帝神農氏的最高規格祭品。
高平鄉間秋涼之際糊窗紙,必留一個小洞,說是神農老爺還沒有回來,要留門。秋收後十月初一方可糊嚴實。北方的許多節令,在高平都是祭祀炎帝神農的日子。如二月初二為動土日,十月初十為謝土日,七月十五中元節祭祀親人,卻要到地裏供羊饅頭,祭祀五穀爺(神農),親戚鄰裏互送羊饅頭。感念炎帝神農粒食之恩。建房與喪葬時的鎮物都是穀子。
朝廷定時的祭祀活動通常稱為“社稷”,要在社稷壇進行。古代帝王祭祀日要記入朝廷祀典。祭祀時禮節極為莊重,百姓不得參與。祭祀的儀式,通常要設立供台,上擺香爐。這種香爐通常盛滿小米,將點燃的三炷香分別插進香爐,跪拜行禮,口念祈禱之詞。
莊裏村曆代是祭祀炎帝神農氏的聖地,設有下馬碑,提示朝廷官員到換馬村就要“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步行前往炎帝神農陵廟進香祭祀,以示敬重。據清順治《高平縣誌》記載,高平西關有社稷壇,“明洪武初建,有司歲以春秋以上戊日致祭”。
祭祀是極為莊重的大事,“國之大事,惟祀與戎”,“祀”是祭祀,甲骨文“戎”字是“戈”與一隻手,手持兵器“戈”,即是征伐之意。祭祀與征伐同為國之大事。“禮之起於祀神”,由對神的祭祀逐漸產生了“禮”,“禮”字右邊是人下跪的字形,有禮的麵貌為禮貌。中國為禮儀之邦,可見我國對祭祀傳統之重視。
過去人們常在廟裏說“煌煌廟堂,神靈在上”,說明廟是一個嚴肅的地方,不能妄言。太廟的明堂稱廟堂,是古代帝王祭祀和商議軍政大事的地方,故《淮南子·兵略》記載“故運籌於廟堂之上,決勝於千裏之外”。
遇有難以決斷的大事,常在廟裏推測或密謀,稱為“廟算”。麵對祖先,首先要祭祀,以祈求古人幫助。在神靈麵前猜測推斷就是“神機廟算”,這是後來演變為“神機妙算”一詞的字理本意。例如隋朝末年,李世民在晉陽城(太原古稱晉陽)晉祠起兵反隋,“禱於祠下”(晉祠),許願並求助古唐國先祖唐叔虞保佑。得天下之後立即還願,定國號為“唐”。這都是“廟算”的“神機”,是嚴肅的事。“廟算”一詞演變為“妙算”,似乎缺少了嚴肅莊重,有自作聰明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