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角殿是太子殿,目前祭祀三位太子。為什麼三位太子也會配享祭祀,而且都稱太子呢?這源於當時正在進行的食物革命。由於火的使用、石器的使用、弓箭的使用,大大增強了中華先民搏擊猛獸的戰鬥力,獵獲物大大增加,人口迅速增長。隨後便是野獸越來越少,食物需求越來越大,“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氏族麵臨食物短缺的生存危機,這種形勢迫使人們尋找解決食物危機的出路。神農嚐百草,種五穀,開創了農耕,開始了長期的、不止一代人的穀物種植實驗。這裏有其三位兒子的艱辛勞作和農業技術成果,他們同樣代表了當時最高的農業技術水準與貢獻,同樣受到尊崇。不過為什麼塑像都是青麵獠牙呢?
張文秀根據世代傳說告之,由於三位太子都參與替父嚐百草,都長期接觸著各種毒草,因此長成畸形。但他們對始創農耕作出的貢獻同樣不可磨滅。還有一位四太子,因病未長大成人,故未入廟。
《改修炎帝行宮碑記》記載,“陵之上即藝穀圃也”。“陵之上”即緊靠炎帝神農氏陵墓的東麵高處,是當時炎帝神農時代最初的種植實驗園地。湖北神農架地區古代流傳至今還在傳唱的中華創世紀史詩《黑暗傳》,記載了炎帝神農氏獲得嘉禾之後,“八種才能成栗穀,後人才有小米飯”,記載了炎帝神農氏在最初的“藝穀圃”八年才實驗成功穀物栽培。但要推廣擴大種植麵積,在整個氏族推廣采用農耕技術,則需要長久的,許多代人的不斷實驗推廣。炎帝神農氏的三個兒子都繼承父業,參與在“藝穀圃”農業實驗和開拓農耕事業,這是解決吃飯、拯救氏族、拯救人民最偉大的事業,同樣被人民銘記。因此,雖然“太子”的字意應該是最大的兒子,但人民銘記在心的,是與炎帝神農氏同等偉大的幾位兒子,都稱太子,都受到祭祀景仰。
居中是大太子,擔任炎帝神農氏的農官,手持嘉禾。據南宋羅泌所作《路史》記載:“炎帝柱,神農氏子也。”2002年羊頭山出土之唐碑記載:“此山炎帝之所居也……播生嘉穀,柱出茲山矣。”這是目前所見國內最早的關於農官柱的碑刻記載。又據《國語》記載“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穀百蔬”;《潛夫論》記載“初,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穀,故立以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之興也,以棄代之,至今祀之”;《蒲州府誌》中“路史·國名記》記載‘柱所都蒲阪’”;《帝王世紀》記載“神農氏之後,烈山氏都於蒲阪”。這些記載,描繪了農官柱出生羊頭山,後來發展到河東即今晉南地區建立氏族領地的發展軌跡。左邊是二太子,也手持嘉禾,同樣子承父誌,從事農耕技術。
右邊是三太子,主要從事醫藥實驗,因此塑像手中未置嘉禾。因其許多毒草都代父品嚐,炎帝神農嚐百草形成的《方書》,即百草藥性及醫療知識,主要由三太子傳承。
三嵕之神
西角殿是三嵕殿。三嵕之名別處極少聽說,神像又是新塑,為什麼會有這個三嵕殿呢?筆者1994年拍攝炎帝陵時未曾見聞。雖然當時拍攝了不少被村民挪做建築材料的炎帝陵廟碑刻,但因主題所限,未詳細研讀所有碑文。此次親眼見到了剛從村民家中收集回來的一批石碑,其中一通皇明天啟六年之重修三嵕殿碑記,方知確有所據。
“嵕”字並非常用字,生活用語極少采用。按字理,右半邊是凶險峻峭的字形,左半邊“山”字是歸於山類,因此“嵕”便是險峻之山。漢代許慎記載“羿,帝嚳射官也。三嵕山今在屯留縣西北”,即高平北麵長治市屯留縣,主峰海拔1266米。《淮南子》載:堯時十日並出,禾木焦殺,民無所食,堯乃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萬民皆喜。《古今圖書集成》載:“三嵕山,一名靈山,一名麟山,在屯留縣西北三十五裏,三峰高峻,為縣偉觀,相傳羿射九日之所。”
長子縣誌記載“俗傳堯時,善射之羿歿,而為三嵕山之神”。當地傳說,羿為堯時的小部落首領,是弓箭發明者。甲骨文“羿”字下部為雙手並舉,上為“羽”,故“羿”即雙手並舉發射羽箭獵取鳥羽類目標之意。“歿”字右邊是“沒”的半邊,就是“沒了”、死了。左邊是“歹”,不好之意,百姓常說“不知好歹”即此意,“歿”即死。“宋)崇寧間,敕賜廟額封靈貺王”。可見,三嵕之神是華夏民族的著名人物,“羿射九日”的英雄。
當地傳說,羿射下的九日墜入上黨大地,化作至今還能點燃的石頭,人們稱作煤。
現今老爺山下的神渠村,就是羿的故鄉。因羿射九日,得王母娘娘的厚愛,送羿一粒長生不死丹,卻被嫦娥偷吃,飛升月宮。羿思念嫦娥積鬱成疾,不幸於農曆七月七日病逝。羿去世後,英靈化作白雲,與嫦娥在天上相會。據說,每年農曆七月七日,老爺山地區都要下雨,傳說是夫妻二人灑淚痛述離情別緒所致。
王母娘娘得知此情,為羿所感動,奏請玉皇大帝遣羿於三嵕山為神,顯靈庇佑百姓。從此,民間凡遭天旱、疾病,有祈必應,有求必驗。久之,來此祈福還願鄉民四時不斷。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一和七月初七,舉行兩次大廟會,方圓數百裏鄉民都爭先恐後前來老爺山進香祭拜,祈求平安幸福。
羿射九日在堯時,後羿射日在夏朝,可知射日之事不止一次發生。
據天文研究,向前推3600—6000年期間,一顆巨大的太陽係外星球從地球的近旁擦過,使地球的極點移到了現在的位置,相應的地理方位也發生了偏轉,古人驚恐的發現“天傾西北,地陷東南”。赤道也相應的發生了偏移,而橫亙蒙古至中歐的大草原應比現在更偏向南方。
這顆星球與穀神座附近的行星發生了碰撞,在穀神座附近留下難以計數的碎片,於是地球上的人便看到了碰撞後的碎片,天文學家稱為穀神座小行星,其中燃燒的巨大碎片有九個,加上太陽,上古先民稱十個太陽,且在較長一段時間內照耀著地球,光輝所到之處萬物枯焦,此時應為堯執政時期。這或許就是《山海經》記載羿射九日的自然災變之根源。
由於過於炎熱,海洋中的水份大量蒸發,所以當碎片冷卻,氣溫下降,於是就開始下暴雨。這幾個碎片接二連三地墜入地球的海洋中,稱為焦僥,衝擊掀起滔天巨浪,引發全球性的大洪水,這也就是中國曆史傳說中的洪水,大禹治水和諾亞方舟都是這個時代的事情。
“十日並出”透露了神農氏始創農耕之後,因種莊稼開始需要雨水,而羿的時期遭遇特大幹旱,導致“焦禾民無所得食”,堯命精於射箭的羿“射落九日”,不利的幹旱氣候後來緩解。由此可知,農業與氣候從來緊密相依。
由農耕的需求,我國古代得以產生辨別氣候、指導農業的二十四節氣。我國中原農業氣候的把握均以此為依據,中華農耕文明逐漸形成。曾經鬥爭惡劣氣候、以圖保障農業豐收的羿,便與農耕始祖炎帝神農氏一同在此受到人民紀念。“堯使羿射九烏於三嵕之山,殺九嬰於凶水之上,繳(帶繩子的箭)大風於青邱之澤”,充分展示我古代先民搏擊自然之英雄氣概。
在此特別指出,我國的農耕氣候極為獨特,有著北半球同緯度最寒冷的冬季。黑龍江最北部的漠河,冬季最低溫可達攝氏零下39℃(2010年冬又刷新紀錄),同緯度的英國倫敦卻是4℃。廣西桂林最冷時能夠飄下雪花,同緯度的美國加利福尼亞海濱,人們還在遊泳。到了夏季,山西省南部的運城地區是我國僅次於吐魯番盆地的最熱地區,最高溫度可達攝氏42.6℃,坐樹陰下亦汗流浹背,今人俗稱“桑拿天”。按當代氣象科技測量,運城地區水蒸發量為降雨量的5倍,遠古水澤因此逐漸蒸發演變為鹽池。可見我國是最典型四季分明的氣候。從我國幾千年來的氣候變化曲線看,羿的時代確是一個高溫氣候的時期。因此,“後羿射日”的故事向我們透露了最直接的遠古氣候信息。我國先民與大自然抗爭就是這樣不屈不撓,因此配享祭祀於炎帝神農氏一側。
靈貺王於炎帝側,三嵕山之神於神農氏側。即“王”在“帝”側、“射神”在“農神”側,等級符合禮製規範,神位資格毋庸置疑。
西角殿旁邊是坐西朝東的子孫祠,是村民求子處。裏麵子孫娘娘的形象,懷抱一個嬰兒,似靜坐蓮花的觀音菩薩。
與子孫祠連接的是西廂房,碑刻記載為西陪房,再南就是鼓樓遺址。
東角殿太子殿東邊,是牛王殿馬王殿,現在已經成為圍起院牆的牆外建築了。因炎帝馴服了牛馬,牛馬為農耕立下汗馬功勞。每年七月十王,家家戶戶要做一鍋米麵菜飯喂牲口,同時唱“打一千罵一萬,七月十五喂頓麵菜飯”。
炎帝陵碑
東廂房正麵牆壁內,就鑲嵌著1994年引發高平炎帝遺跡群大發現的炎帝陵碑。正中“炎帝陵”三個楷書大字,書法渾厚遒勁。右側直書“萬曆三十九年孟夏吉旦”。左側下書“生員申道統立”。碑高95厘米,寬66厘米;70厘米以上為碑額,呈弧形。石碑底座長90厘米,前伸30厘米,碑體平麵與牆體平麵相差14厘米,即為凹陷深度。因碑嵌在牆內,無法測量碑的厚度。萬曆是明代年號,萬曆三十九年即公元1611年,立碑至今年整400年。
守廟老人講述了半個世紀以前的一些往事,早年炎帝陵碑所在是個大亭房,四不扇,方言即沒有四麵牆,亭後麵是“皇墳”,並不知道是哪個皇帝的墳。共產黨取得政權,實行土地改革以後,這裏分給老人,砌牆蓋成房子,把陵碑包在其中建為東廂房。這在20世紀50年代,傳統文化不被重視的年代,隻是一件難以被人存入記憶的往事。
現在,張根昌夫婦已先後去世,五穀廟的許多事就成為往事。任何“為什麼”都需要我們自己去“解讀”。探索發現的巨大魅力,就在於對無數未知提出“為什麼”,對無數“為什麼”不懈的考察、探索、分析、綜合、推理、解讀。“是什麼”百姓都知道,很難說就算文化。解讀“為什麼”才有了文化深度,才具備文化要素。
曆史之謎,最大的魅力恰在最初不解之際。
遺憾之餘,也暗自慶幸這次前來還不致太遲,否則線索將會越來越少,有效信息將會一個個悄然帶入墳墓。
我等自認對高平炎帝陵還是了解的,可是一到具體問題,就常陷入“曆代久遠,莫知其詳”。現在無需收集遊客提問,這裏到底是什麼?是五穀廟?是炎帝廟?是陵墓?還是祠堂?它的基本定位,是困擾我們的一個最大猜想。
1995年7月,在發現炎帝陵將近一周年之際,山西日報記者姚劍聞訊後立刻趕來五穀廟采訪,米東明將兩次考察湖南炎帝陵購回的資料書籍五冊一套悉數贈送,由此促成山西日報開始報道,時任高平市委書記也開始關注,高平炎帝陵的傳播繼中央電視台之後開始延伸,對炎帝陵的關注,已經不止最初三、五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