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充電就會被淘汰
現在的職業生活瞬息萬變,尤其是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不斷給職業生活注入新的內容和活力,要求個人必須不斷學習和更新職業技能,這樣才能避免被淘汰的命運。
當今世界是信息時代,每天出版圖書、報刊及科學發明創造成千上萬,而人學習吸收知識的時間、能力、條件均有限,不可能一勞永逸,以不變的職業知識結構,去應付萬變的職業生活現實。況且,人的知識陳舊率也驚人的高,一個大學生所學的知識,在畢業10年後,有用的就僅剩20%。可見,更新和補充知識是伴隨人生全過程的活動。一個職業人,必須時時地進行自我“充電”,學會不斷地掌握新技術來改進和發展自己的職業生活,以保證自己始終在激烈的職業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既然我們熱愛所從事的職業,希望能一直工作下去並獲得晉升,那麼,我們就必須更加勤勉,通過主動自覺的學習,不懈地發展和完善自身素質,其中包括決策、創造、交際能力及分析、評估、綜合和歸納事物本質的能力等。這些基本素質可以使你的工作與你的人生融為一體。比如,如果你不能掌握新的詞彙,你就沒法用簡單明了的文字和語言來表述自己的思想,你就會在未來社會裏感到束手無策,你的職業生活也將變得黯然無色,最終成為一個落伍者。
自我“充電”的內容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加強職業道德修養。也許你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職業道德修養是職業活動的基礎,也是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它是從業人員根據職業道德規範的要求,在職業意識、職業情感、職業理想和行為等方麵的自我教育、自我培養、自我鍛煉和自我改造,它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質,不斷克服損人利己思想、雇傭思想和平均主義等舊的職業意識。可以說,職業道德修養的過程,是使自己在職業道路的階梯上不斷攀登的過程。
第二,不斷學習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在當代科學技術日益成為生產力重要因素的情況下,缺少文化技術知識,不可能成為一個合格的職業人。即使大學畢業了,有了職稱和工作業績,也隻能表明過去。每個人在職業活動中的能力,基本上取決於對高新文化技術知識的掌握和運用程度。
第三,注重提高職業操作技能。任何職業活動都是由一定的職業操作技能聯結成的。提高職業操作技能就等於提高了職業活動能力。個人可以通過學徒、實驗、參加比賽等形式,不斷提高本職業的基本操作技能,並達到較高的熟練程度,順利地完成本職工作任務。
第四,掌握職業生活技巧。任何一種成功的職業活動中,都包含著職業科學成分,如人們怎樣進行職業保健,怎樣能成才,怎樣能解除職業生活中的種種困擾等,都存在方法和技巧問題。懂得技巧就可能使職業生活變得豐富而有活力,否則,就難免走彎路,甚至導致職業生活失敗。由此觀之,我們不能忽視對職業生活技巧的學習和運用。良好的技巧能夠彌補很多缺憾和不足,有助於在理想的職業領域大顯身手。
33歲的你沒有任何理由放棄學習,不積極翻新職業技能就無法勝任你的工作,在競爭日益激烈的職場中也就無法站住腳。
2.沒有專長是一件危險的事
專長就是你在競爭中取勝的本錢,就是工作中拿得出手的本事,如果沒有專長,老板憑什麼給你高薪,憑什麼把重要的工作交給你?所以如果你覺得在公司中不如意,那麼就要檢討一下你自己,然後在提升專業技能方麵多做努力,把自己打磨成一塊閃閃發光的金子。
首先,33歲的職場中人要掌握一門專長。
人的一生,存在著一種危險,那就是“平庸”二字。知識是有一些的,但沒有專長。有的人很好學,似乎什麼都想學一點,雜是雜了些,又稱不上“家”,所以仍然派不上用場。而學有專長,則是一條迅速成長之路。
人各有所長。如果能以自己某一方麵的專長為基礎,做堅持不懈的努力,去求發展,那當是很有前途的。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世界歌壇超級巨星卡諾·帕瓦羅蒂回憶說:“當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的父親——一個普通的麵包師,把我引入了歌的王國。他要我勤奮,以開發我嗓子的潛力。我家鄉的一位職業歌星收我為徒,同時我還在一所師範學校就讀。
“畢業時,我問父親:‘我是當教師呢,還是做個歌唱家?’
“我父親回答說:‘如果你要同時坐在兩把椅子上,你可能會從兩把椅子中間掉下去。生活要我隻能選一把椅子坐上去。’
“我選了一把椅子。經過7年的努力和失敗,我才首次登台亮相。又過了7年,終於在大都會歌劇院演唱。現在想一想,不管你是搞建築,或是寫一本書——無論我們幹什麼——都應該把畢生精力獻給它,矢誌不移。這就是我成功的秘訣——隻選一把椅子。”
一般來說,一個人或許可以所知甚多,所學甚廣,但其所專,大多隻有一門。能做個專門家的人,為數寥寥。即使不能當專家,能專一行,也已經是很不錯的了。
說起專家,又不禁令人想起那個“一線萬金”的故事。1923年,福特公司有一台大型電機發生了故障,特邀德國電機專家斯泰因梅茨“診斷”。他在這台大型電機邊搭帳篷,整整檢查了一個晝夜,仔細聽電機發出的聲音,反複進行著各種計算,然後踩著梯子上上下下測量了一番,最後用粉筆在這台電機的某處畫了一條線作記號。然後他對福特公司的經理說:“打開電機,把作記號地方的線圈減少16圈,故障即可排除。”工程師們半信半疑地照辦了,結果電機運轉正常了。眾人為之一驚。
事後,斯泰因梅茨向福特公司要1萬美元作為酬勞。有人嫉妒說:“畫一條線索要1萬美元,這是勒索。”斯泰因梅茨聽後一笑,提筆在付款單上寫道:“用粉筆畫一條線,1美元;知道在哪裏畫線9999美元!”
這就是專家的水平。看上去,他個人的所得實在太豐厚了,但如果仔細琢磨起來,他為這條線能夠畫得如此準確而付出的心血又怎能是用金錢衡量的呢?再者,如果不是他準確無誤地畫準了這條線,福特公司為排除這一故障不知要花出比這一酬勞多多少倍的價錢呢?
由此看來,人才就是價值,人才就是財富,而人才又必須有專門的技能,有哪一家公司不願招聘到一流的專門人才呢。你想在就業中獲得一個好職位嗎?因此請早早努力,盡快使自己成為某一方麵的人才吧!
如果能培養自己一專多能,那麼勝算就更大了。
常言說,藝多不壓身。多一種專長或技能,就會在人生的道路上多一次機會,多邁出成功的第一步。目前,下崗人員再就業難,不單純是因為對工作挑三揀四,文化素質不高和缺乏技能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素質與技能低下的職工隊伍無法麵對下崗的挑戰。難怪許多下崗職工在勞動力市場上麵對一個個招工單位對電腦、外語、技術等級的要求,隻好望而卻步,掃興而歸。從有關部門的調查中了解到:下崗和失業人員中有60%的人沒有技術專長。有一部分人原來是有技術的,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不能及時實現技能更新,原有的技術已被先進的科技所取代。比如,過去在印刷廠從事製板、檢字的職工,都屬於技術工人。但是現在,各印刷廠都采用了先進的激光照排和計算機製板。所以說,對老工人來說,技術已經成為曆史,自己不知不覺地涉入到無技術的行列。
在戰場上,狹路相逢勇者勝。在市場上,競爭激烈能者勝。
陳嘉原是廣州一家工廠的幼兒園教師,1996年下崗。下崗後,她沒有消沉,而是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身素質。她先後學習了醫學美容、美術、插花、製衣、經絡等知識,最後立足在美容界發展,開了家“金玉美容閣”。陳嘉與美容女工們熱情待客,提高技術,做出本店的美容特色。結果生意越來越旺,熟客越來越多,應了那句“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生意行話。由此可以看出,隻要多掌握一種技能,就多一次成功的機會。
一個人一無所長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這樣的人是職場上最脆弱的一群,經不起一點風浪,很容易就會被淘汰出局。如果你不想讓自己陷入那樣的處境,就應該努力提升自己的職業技能,這樣才會有前途。
3.女性應克服科技冷漠感
一些33歲女性往往對科技懷有冷漠感,不願意嚐試新鮮事物,這確實是女性成功的一大阻礙。電腦、數據機、電子郵件及網絡給我們的工作帶來了很多便利,如果不能熟練運用這些新科技,那麼你就無法與潮流接軌,你就會成為一個落伍的人。
根據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的一項調查顯示,使用網絡的美國女性為17%,歐洲女性的上網比例則為7%。美國電子商務聯盟與尼爾森的數據顯示,男性占了網絡使用者的67%,實際上網時間的比例更高達77%,也就是男性上網的次數比女性高得多。而在中國情況也是如此。
作為一個女人,如果你覺得自己不懂電腦,別難過,你並不孤單。有時你可能覺得科技讓你一頭霧水,如坐針氈,以為自己孤立無援。不是的。但你現在就得開始認識科技!否則你就要落伍了。
科技為工作者帶來莫大效益,你可以選擇在家工作,多花時間陪孩子,或更妥善地分配時間。對女性企業家而言,科技更帶來前所未有的自由。然而,倘若女性不能擁抱科技,就會被遠遠拋在後頭,隻能撿新一代的“女性”不要的工作做。這個假想,可能令某些人心驚膽戰,但確是不爭的事實。不過,請記住,我們都在學習冒險。我們正在尋求別人的支持與指點,以便邁向成功之路,所以我們也正在學習擁抱科技所需的技能與工具。我們可以組織各種研討會進行專業授課。也許參與者在剛開始學電腦時,臉上充滿驚恐。可是隻要方法得當,她們就會沉迷於此,不想過早結束。她們願意冒險來參加這項課程,然後有人讓她們體會擁抱科技的感受。一旦克服恐懼,她們就會迫不及待,想學更多東西。
許多女性在建立起自信前,都不希望在初學科技的過程中有男性參加。有些女性在男女混合的環境下,覺得備感壓力或受到威脅。安德恩·曼德爾在《男人如何思考》一書中說,男性如果看到一個按鈕,就忍不住要按一下看看會怎麼樣;相反地,許多女性卻會擔心因為按錯鍵而弄壞電腦。男性會勇於嚐試,女性則希望有人指引。
在資訊科技發達的世界裏,組織是平行的,而非疊床架屋的階層製度。這意味著女性擅長的技能,如溝通、解決問題、維持良好關係,將變得非常有價值。女性可以向別人伸出雙臂,在團隊合作的環境下與人有效地合作。
毋庸諱言,在對待科技這個問題上,男性和女性是有著不少的先天差異的。一般來說,男性與女性使用科技的方式就有所差異。科技經常脫不掉男性觀點。早期的個人電腦使用複雜、以數學程式為主的軟件;然而,隨著個人電腦的使用日趨簡易以及圖像與滑鼠標的操作方式,使得用電腦的女性人數大增,網際網絡也是一樣。
一位女性上網時,表明自己是女性,她講話的時間如果超過20%,男性使用者就覺得她說話太多了。但如果她以“男性身分”上網,她則能更自在地發言。由於網絡是一個匿名環境,有些女性選擇使用男性身分,以便“大聲說話”。這或許也是不必冒險,就能練習自信發言的好辦法。經常上網的女性,也會較常問問題,她們更有自信,也不畏懼發言。
有時候,觀察男女在科技方麵的巨大差別,實在是饒有趣味。但是要再次強調的是,這些差別絕大部分是跟性別角色有關,而非實際性別。較傾向男性特質的男性或女性,往往都是科技迷。他們會讀關於電腦或網際網絡的雜誌,逛電腦商場的也是他們,在電腦上玩遊戲的人,更是絕大多數都是男性。男性經常拿個人電腦當工具或玩遊戲,而女性則喜歡用電腦上的電子郵件或網絡來溝通與獲取資訊。
英國電腦學會的研究發現,資訊科技業對女性最大的吸引力在於能有彈性安排工作、中斷工作以及有參加訓練與生涯發展管理課程的機會。然而,該學會會長亞倫·羅素補充說,英國女性隻占了主修電腦人數的11%,遠低於美國的45%與新加坡的56%。有趣的是,英國的11%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一半。這顯示,我們應該多多鼓勵年輕女性學習科技技能。而且隨著事業的晉升,女性也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的經驗。
33歲的女性仍然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因此不要以年齡為借口拒絕提升自己的職業技能,你應該怎麼做呢?你可以請同事教你使用電腦,公司如果有電腦培訓的名額你要盡力爭取,沒有這樣的機會也不要緊,你可以自掏腰包去報補習班,這種投資絕對不會讓你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