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中跌、爬、滾、打了幾年後,你終於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要想在高手如林的職場中站住腳,就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給自己充電。”這種提升包括知識提升、技能提升和智慧提升,隻有在這三個方麵不斷提升自己,你才能在整體素質上有個飛躍。現在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了,如果哪個人隻會坐吃“老本”,那麼一定會被淘汰出局。隻有給自己不斷充電,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並有所突破。
23歲,剛從大學畢業的你為不必再與枯燥的學習為伍而興奮不已;33歲,你開始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悔恨,辦公桌上擺著一堆各種培訓班的宣傳單,並打算去考個“在職研”。這是因為你發現自己正處在一個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就是力量,就是晉升的資本,就是邁向成功的階梯。
1.給自己注入“源頭活水。”
朱熹在一首詩中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如果你想使自己在社會競爭中永遠“清如許”,那就必須不斷為自己注入新鮮的源頭活水。對於33歲男女來說,學習才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最佳方法。
著名學者蔡元培是北京大學開一代新風的校長。他知識廣博,先後掌握了日文、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和拉丁文等多種語言工具,通讀各國思想家、文學家、史家大量書籍,是一位學貫中西的大學者,對中國近、現代政治思想和文化教育做出了創造性的貢獻,成為一個有重要影響的人物。
一個具有豐富知識經驗的人,比隻有一種專識和經驗的人更容易產生新的聯想,寬廣的知識麵不僅有助於人們進行專項研究,還可以增強人們的個人魅力,使交際麵更加廣泛,從容應對各種各樣的生活問題。
猶太人被稱為是“雜學博士”。與猶太人聊天時,他們的話題涉及政治、經濟、曆史等各個領域,即使認為與買賣沒有多大關係的東西,猶太人也相當了解。廣博的知識不僅豐富了猶太人的話題和人生,而且對他們做生意時作出正確的判斷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掌握更多的知識,拓寬自己的知識麵,離不開學習這一途徑。隻有通過學習,才能掌握更為豐富的知識,建立一個完善的知識結構。
歐洲文藝複興時期,湧現出了很多多才多藝的大學者,最典型的就是達·芬奇。他不但是大畫家、大數學家和力學家,又是非常傑出的工程師,並且在很多領域都做出了偉大貢獻。他認為,繪畫必須是實體的精確再現,他堅信數學能幫助達到這一點。所以,數學就是他“繪畫的舵輪和準繩”。正因為如此,後人稱讚他是“科學上的藝術家,藝術上的科學家”。中國作為古老的文明古國,多才多藝的學者也是比比皆是。中國漢代的張衡對天文、地理、數學、機械、文學、繪畫都有很高的造詣。祖衝之是個聞名於世的數學家,但他對天文、文學、音樂也有著廣泛興趣,還曾對中國曆法做出了重要貢獻。明代李時珍在中外醫學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不僅對醫學、藥學,而且對文學也深有研究。
對普通人而言,擁有達·芬奇的知識結構並沒有現實意義。比爾·蓋茨的文學知識未必專深,音樂知識也僅限於能聽懂爵士樂,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世界首富。可見,一個生活在現代的人終其一生,如果能在一個門類裏,在兩三個學科有重大建樹,那麼就是大師級的人物了。現代是隻出行業大師的時代。
一個人獲取知識的渠道越多,他的知識涵蓋麵就會越廣。但是我們也應該考慮到,個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不可能將所有的知識和技能集於一身,那樣的人即使在神話世界裏也不可能出現。所以有才能的人必定是在某一方麵有專長的人,麵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財富,他知道選取自己最有用的東西,以武裝自己,找到適合於自己做的事業並獲得一定的成就,這是幸福的關鍵。現在學校教育遭受抨擊最大的一點就是:學校把所有可能的知識都塞給學生,而不注重按學生特點為他們建立合適的知識結構。
天下最可悲的事,莫過於一個人不能發現自己一生所要從事的真正事業,或者發現自己隨波逐流或為環境所迫,從事不合誌趣的職業。這一切,都源於他們沒有在學校學習期間按自己的特長來發展自己,攝取知識。因此,學習的前提是先為自己規劃合理的知識結構。
福爾摩斯雖然是個假想人物,但他的知識結構卻是柯南道爾為19世紀偵探家精心設計的。這樣一個知識結構,如果憑空擺在那裏,就會使人感到不倫不類,但如果同他特定的職業——偵探聯係起來,就會使人感到這是一個偵探家的最佳知識結構。
在這個知識結構中,偵探所需要的專業基礎知識占了相當大的比例,正是這樣一個知識結構,使得福爾摩斯創造性地偵破了許多案件。但同樣是這個知識結構,如果換一個職業的話,不僅不是最佳的,而且根本不能勝任工作。所以,穩固精深的專業知識必須要圍繞著一個中心建立。形成一個寶塔形的結構,既有平麵,又有立體。
我國著名科學家茅以升說:“專業是分工的結果,分工越細,專業越精,專精是需要的。專精不能孤立,專業越精,發生關係的方麵也越多。如同建寶塔,塔越高,則塔的基礎愈擴大。專精需要廣博的知識。”
不要以為你已經錯過了學習知識的黃金時代,比較23歲時現在的你更能把握學習的方向,更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2.學習無處不在
學習就一定要辭掉工作,找一家學院專門去進修嗎?NO!你的學習觀念已經落伍了。在現代社會裏,學習的機會是無處不在的,知識充電的方法也是日新月異,33歲的你應該有全新的學習概念。
(1)學習與工作融合到一起。
當你在從事知識性工作時,就是在學習;同時你也必須隨時隨地不斷地學習,才能有效執行這類的工作。
在舊經濟體係中,如建築工人和司機這類工業工作者的基本能力具備著相對的穩定性。雖然這些技能的運用會依情況而異,譬如,不同的建築工地有不同的責任分配,但是“學習”在勞力工作中所占的比例卻十分稀少。
在新的經濟組織裏,學習所占的比例大增。看看那些尋找基因基礎的研究人員、創作新式多媒體應用程序的軟件工作者、為客戶評估市場情況的顧問、創立新事業的企業家,或是學院裏的助教,想想你自己的工作是否也是其中之一。工作與學習交互重疊成了工作能力中最堅實的構成要素。
哈佛大學的修夏娜·祖鮑夫曾這樣問她的聽眾:“假如你正大大咧咧地坐在椅子上,還把腿翹到桌上,卻看到老板正朝你的辦公室走過來時,你會怎麼做?”有位聽眾回答說:“趕緊把腿放下,假裝正忙著做事。”接著,祖鮑夫強調一個觀點:對知識性工作者而言,思考——不管雙腿放在哪裏——就是工作。想要有效率地執行知識性的工作,就必須思考,並要將思考與工作融合。
(2)學習未必一定要進大學。
斯坦·戴維斯及吉姆·巴特金寫了一本很刺激的書——《床下怪物》,書中對上麵那個多數人都讚成的觀點,作了非常適當的表達。此書闡述道,教育的職責早先是屬於教堂,然後轉移到政府,如今則漸漸落在企業身上,因為最終必須負責訓練知識性工作者的應是企業。兩位作者認為:“由農業經濟轉型到工業經濟時,狹小的鄉間校舍就被大的磚造教室所取代。40年前,我們開始轉向另一種經濟形態,但是,至今我們都還未發展出新的教育模式,更別提創建未來那種很可能既不是學校,也不算一棟建築物的‘教室’了。”
因為新經濟體係將是知識性經濟,而學習則是日常活動以及生命的一部分,因此,企業和個人都將會發現,僅僅是為了要讓工作有效率,就必須要學習,企業將會為了競爭而變成學校。根據麥當勞最高信息主管小卡爾·迪歐的說法,這就是為什麼麥當勞會有根據漢堡大學的課程,每年提供超過1萬名員工升學教育的原因。光是1995年,麥當勞就有70多萬名員工接受了各式各樣的在職訓練。摩托羅拉、惠普和升陽電腦公司,也各有摩托羅拉大學、惠普大學及升陽大學等課程。
比如消費者,你必須持續不斷地更新知識庫:學習利用出租汽車上的儀表顯示器;在家用電腦上安裝Winxp甚至是Win7;和女兒一起上網絡探索她的酸雨研究計劃,或有關聖地亞哥動物園的信息;規劃你的家庭電影院;或在美國科技公司的Peapod網絡上采購日常生活用品。
這些知識性產品或知識性服務的供應商,一定要將學習包含在內,一旦進入數字經濟體係裏,你就不僅是位知識性工作者,而且也是一位知識性消費者,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課程表設計負擔相當的責任。我們必須製定自己的終生學習計劃,自動自發地學習,在工作中學習。
(3)習慣組織意識形態。
學習型組織的概念,是由彼得·聖吉提出的。他認為學習型組織是:“人們可以不斷擴充自己的能力,以實現自己真正的夢想。在這裏,人們可以培養又新又廣闊的思考模式,共同的抱負有了揮灑的空間,也可以不斷地學習如何與他人共同學習。”
在網絡智慧的新紀元,團隊可借網絡化而獲得更清晰的意識。正如主從式結構的電腦能將其所要整理的資料加以分類與整合;同樣的,Internet的運作也可以將人類智慧加以分類與整合,進而建立起一種全新的組織意識形態。
網絡成為企業思考以及學習基礎的同時,組織型學習也可以延伸到小組以外,使得小組智慧進而轉變為企業智慧。組織意識是組織型學習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
(4)樹立學習新概念。
你知道嗎?目前網絡上已有2000多個學習課程,更重要的是,通過信息高速公路就可以進入資料庫,並取得人文類的資料。舉個例子來說,古騰堡時期前的古籍之一《厄比諾聖經》,原隻有少數人得見其廬山真麵目。這本古老的聖經存放在梵蒂岡,限製每天隻準200個人觀看,而且每個人隻可以看4頁。現在,這本聖經上網絡了,光是剛上網的幾天內,就有超過以往100倍的人來看這本書,總數遠超過過去500年來讀過這本聖經的人數。這就意味著學習的途徑又增加了一種。
教育及醫療保健掏空了納稅人的錢包,但是信息高速公路卻點燃了新希望。新的信息科技促使信息與知識能自由交流,大大地提升了教育及醫療保健上稅金的使用價值。隻要下定決心,將科技的效果發揮出來,教育機構就能達成自我改造。
多媒體使學習過程變得多彩多姿,令人歎為觀止,並讓所有人都願意接受學習輔助。當然,學校的課程安排還可以更兼顧學生的需求和興趣,也應當讓信息更容易取得。信息高速公路讓教師們可以采用光盤的教學手法,使教育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所揭示:“以粉筆和黑板當配備的教師和這些威力強大的新媒體顯得格格不入。”國家信息基礎建設可以推動學生、教師與專家之間的共同學習:不用離開教室,任何人都可以直接在電腦上進入“電子圖書館”,或是來一趟虛擬實境之旅,走訪博物館及科學展。
21世紀的學習已經有了最本質的進步,因為你也應該隨之翻新學習觀念,這也是積累知識資本所不可或缺的因素。
3.33歲新女性:學習是一生一世的
在過去,很多女性到了33歲便鬥誌殆盡,無心向學,隻安於目前的狀態,再也沒有進取的雄心了。這是非常可惜的,作為新世紀的新女性,你應該把學習擺在更重要的位置,不要隨著時光的流逝便裹足不前。
事實上,隨著年事漸增,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都變得越來越天地狹小,情趣越來越單調。比如我們在某一領域功成就之後,接著就會因事業羈身而對一切都感到不足為奇,索然無味。
不過,如果你意識到這種危險,你可以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切勿停滯不前,切勿相信“學習是學生的事”這一種話。33歲保持進取的態度,實在至關重要。
一生一世都要學習——從你的成敗得失中學習。當你身陷煩惱困苦之時,應多問問自己:“這究竟會給我什麼啟迪呢?”愛默生在一篇隨筆中寫道:“失意的時刻有其科學價值,它是善學者所不願錯過的學習良機。”
自強不息者不囿於例規習俗,不囿於金科玉律。而我們卻自造囚屋,自做囚徒。不過,既然囚屋是我們自己親手造的,我們當能把它夷平。隻要我們肯學習,機會便比比皆是。我們可以從工作中學習,通過受苦、冒險來學習,通過愛、通過不失尊嚴地含垢忍辱來學習。
你要學習的是:忍受一切無法改變的事情,不要自我貶低,不要自尋煩惱,誌氣消沉。
作為一名女性,如果你想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就必須具備比男性更堅強的心理素質,向男性學習。在成功女性的身上,融合了男女兩性的氣質,既有女性的溫柔、細膩、富於情感的一麵,又有男性的剛強、果斷、意誌堅定的一麵。由於女性具有以上優勢,在尋求合作、實施人性化管理方麵往往比男性更容易獲得成功。近年來,在管理學界有一種說法,女性化的領導模式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事實表明,權威型、命令型的男性領導模式即將被人性化、情感型的領導模式所取代,而女性由於具有感情細膩的心理特點並善於把這一優勢融於管理之中,形成女性獨特的管理風格,因此往往更容易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