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了婚姻,你也就走進了全新的家庭生活,很快你就發現,家庭生活是平淡而瑣碎的,曾經隻懂吃、喝、玩、樂的你必須為柴米油鹽而操心了;家庭生活是複雜難解的,過去隻懂得照顧自己的你現在要為家庭關係而煩心了。當然,你為家庭所做的每一份努力和付出都不會白費,你一定可以從中收獲更多的甜蜜、溫暖和幸福。
1.33歲,做一個賢妻良母
33歲的女人最重要的角色是什麼呢?答案是賢妻良母。不管你願不願意承認,但這就是事實。你就是家庭的軸心,稱職地扮演好了你的角色,家庭生活就會越來越幸福。
在精神上,一個女人由於生下了孩子,每天都要撫育自己的孩子,所以應該能體會到做一個母親的幸福。
之所以用“應該”這個詞來表示推測及不確定性,因為在這個時期的妻子擔負著人妻與人母的雙重角色,如果任何一個角色不稱職則會出現家庭矛盾。
從一個女孩到一個妻子,再從一個妻子到一個母親的角色變化過程就隻發生在這麼短短的幾年之間。姑娘就好像是花蕾,妻子就像是在開花,而作為母親就好像是在結果實,這一個過程十分迅速,甚至迅速得讓人很難適應。
而且,從女孩到妻子再到母親這一過程就好像一段旅途,其間有時會讓人感到疲乏。女人天生就具有女孩的性格,在自己生育孩子時又自然有了身為母親應有的母性。但是,妻子這一角色則是以戀愛、結婚為基礎而在後天形成的,所以妻子這一角色與女孩、母親的角色不一樣,它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在後天條件成熟時才會成為這一角色的。
現在的家庭大多以妻子作為一個家庭的中心,丈夫對家庭一般都不會特別關心。對於男子來說,家無非隻是一個休息、睡覺的地方,孩子完全由母親一個人負責教育。也許你覺得這種說法有點誇張,但事實就是如此。
30多歲的妻子的主要任務便是撫育孩子,恐怕這一時期也是妻子一生中最繁忙的時期,有時甚至根本連自己也顧不上。現在男人的平均結婚年齡是28歲,女人為27歲,平均在一年半後生育第一個孩子。
30歲正是育兒時期。在這段育兒期,應該要完成一大半對孩子的教育。在教養孩子時,丈夫的幫助是十分重要的。
現在的都市家庭,大都由夫妻二人和孩子組成,所以,在這些由年輕夫婦組成的家庭中,至少買過兩本以上關於育兒的書籍。他們可以通過書本知識來教育孩子。但是,書本上的東西都是典型的例子,具有一般性,卻不具有特殊性,有的知識並不一定完全適合自己的孩子。但那些沒有經驗的母親仍然隻能套用書上的教條。
有一個年輕的女人在沒有母親協助的情況下照料孩子,毫無經驗的她按照書上講的方法去喂孩子喝奶,但孩子卻經常哭鬧,吃不下牛奶。這時,她認為是孩子身體不適。但經驗豐富的小兒科醫生一看,就叫她把奶瓶送過去,然後用針把奶嘴孔紮大一點,再給孩子喂牛奶,這時孩子再也不哭鬧了。原來,雖然母親給孩子喂了牛奶,但由於奶嘴孔太小,孩子無法吸出牛奶。孩子越吸越累,吃不到足量的牛奶,所以心情煩躁便開始哭鬧起來。
在育兒這一時期,妻子有時忙得連自己也顧不上,所以也忽略了自己在教養方麵的修養。這樣下去,到了四五十歲,夫妻雙方在教養方麵的差距便會擴大,很難找到共同語言,從而出現裂痕。究其原因,原來是他們30多歲時便隱藏了這種危機。
本來,身為丈夫,沒有幾個人為了養育小孩而願意花時間去閱讀育兒書籍,但對體育報紙等情報信息,他們卻有一股執著的力量,甚至在乘公車時也要抓緊時間閱讀。他們閱讀的大多是有關政治、經濟、社會、國際問題等消息。而女性更關心的則是有關流行物品、房間擺設等身邊的事情。
而身為丈夫應該協助妻子育兒,以便使妻子有更多的時間來提高自身的教養。丈夫不應把妻子看成自己的附屬品,應把她當做一個獨立的人加以對待,這對40歲以後的生活有很大的影響。
33歲這一段時期正是確立、穩固夫妻關係的時期。如果夫妻關係十分融洽,那麼對於孩子來說,他們也會效仿父母的做法,與別人建立融洽的關係。如果夫妻之間的關係形同路人,那麼孩子也不大可能與別人建立融洽的關係,甚至還可能離家出走。
雖然說33歲時的男女應該仍有一定的新婚氣氛,但在早上起床時夫婦卻很少互相問候“早”。因此,父母必須以身作則,互相要很有禮貌地問好,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而實際上父母卻並不是這樣做的。
西方國家的人們認為家是一個充滿親情的地方,他們在早上起床時,夫婦之間要互相問候,自然的,孩子見到這樣情況也會效仿父母的做法,在早上起床後,見到誰都要向對方問好。通過這種言傳身教而學習到的東西是永遠也不會忘記的,所以他們就自然地養成了互相問好的好習慣。
而中國的母親總是喋喋不休地教導孩子:“要向別人問好”、“鄰居的阿姨給你吃糖後要說聲謝謝,這樣下一次她就會再給糖吃”。這些東西我們雖然經常掛在嘴邊,但因為不是言傳身教,所以孩子很容易忘記。
但人們往往容易忘記這樣的真理:“孩子不願意聽父母所說的,但卻很容易模仿父母所做的。”所以隻有以身作則,才能教育好孩子。我們都上過小學六年級的數學課,但今天的小學六年級的數學題已今非昔比,我們恐怕是解不出答案的。對於現在的各種與數學、理科相關的問題,如果自己沒有一定的數學底子,是很難勝任的。可見,實際環境對一個人的教育是至關重要的。
33歲女人應該在妻子與母親這兩個角色中找到一種平衡,哪一個都不可以偏廢,做到了這一點,你才算得上一個成功的女人。
2.你願成為“丁克一族”嗎
什麼是“丁克族”呢?這是一種前衛的家庭生活方式——雙收入、無子女。這種家庭形式是對中國傳統家庭結構的一種嚴重悖離,然而卻有不少30出頭的年輕夫妻鍾情此道,那麼是什麼原因,讓他們成為“丁克一族”的呢?
(1)懷有強烈的責任感。
選擇丁克的家庭,平均學曆是大專以上,而且一種趨勢表明,越是高學曆的人,越更傾向於選擇丁克。他們的理由是目前中國人口過剩,社會競爭激烈。這些人希望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同時也希望自己的父母過上高層次的生活,而孩子的存在則會使他們的努力和奮鬥畫上休止符。
(2)自我價值實現心理。
這類人不要孩子是因為不想被孩子打擾,因為他們認為,二人世界很好,兩人有很多共同的興趣和愛好,也有各自的自由空間。如果有了孩子,就不能去旅遊,不能隨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說白了,覺得孩子是個負擔。他們更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一對結婚7年、酷愛背包旅遊的夫婦這樣說:“賺錢、出去旅遊,然後再掙錢、再出去,用文字和鏡頭記錄每一次走出去的感受。我們忙得要命,又樂此不疲,要孩子會影響我們的追求。”
(3)過分追求完美。
很多男人不要孩子的原因是因為他覺得自己沒有能力負擔孩子。而有趣的是,這些人的平均年薪為3.5萬元,其中最高的年薪為7萬元。但這些男性異口同聲的理由是:“如果生孩子,就要讓孩子過最好的生活,受最好的教育,不然就不生。”
北京市的王某、耿某是一對恩愛夫妻。他們結婚9年卻一直沒有“添丁進口”。說起不要孩子的原因,王先生說是我們太愛孩子了,我們想要一個生理心理都健康、各方麵都出類拔萃的理想結晶。看看現在的孩子,小小年紀就沒有星期六、星期天,背著書本去上這個班、那個班,從上幼兒園、上學到工作,要承受的壓力太大,還要麵臨生老病死這些人生關口,我們不忍心孩子受罪,幹脆不要。
(4)追求高質量的生活享受而堅守“兩人世界”。
一對酷愛運動的丁克小夫妻說:“我們希望保持一分好動和活力,蹦迪、玩滑板、攀岩,兩人步調一致,心氣兒就更高,玩得專業,就更願意投入。而且現在吃要生猛新鮮,穿要名牌服裝,行要有私人轎車,玩要進歌廳、舞廳、酒吧、網吧……假如有了孩子,這一切都將被畫上句號。”的確,家裏添了一個孩子,會占去兩個人的大部分開銷,這必然會影響到夫妻享受高質量的生活。這也是很多夫妻選擇丁克的原因。
(5)受住房麵積小、生活空間狹窄、生活環境不好的影響。
這在很多大城市相對普遍,很多男人婚後還繼續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由於兩代人生活方式的不同,使得男人害怕家庭環境會對孩子有影響,所以幹脆不生。張先生婚後和父母同居一屋,母親嘮叨得叫人難以忍受,為了一件雞毛蒜皮的事,她可以嘮叨幾個鍾頭。而父親又非常粗暴魯莽,對母親經常汙言穢語、拳腳相對,老兩口天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張先生苦惱地對別人說:“把孩子帶到世界上來,就應該給他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一分充分的親情,否則寧可不要孩子,保持丁克狀況。”
(6)夫妻感情不和諧、婚姻不穩定。
男人的責任心使得他們不想在有了孩子後,因為夫妻爭吵而給孩子帶來傷害。和先生說:“我們婚後性格不合,生活目標不同,吵架幾乎成了家常便飯,常常打冷戰,各自為政……孩子一出生,就得尊重他的人權、生存權。讓孩子出生在一個爭吵不休的家庭,是對孩子的人權和社會義務的不負責任!”
也確實有這樣的例子,一對婚後磕磕碰碰的夫婦認為生了孩子後家庭氣氛會溫馨一些,但事與願違,剛有孩子時,家庭氣氛好了一些,可沒過多久,兩人又開始無休止地爭吵。當別人的孩子在充分享受父母的嬌寵時,他們的孩子在兩歲多時卻學會了跪在地上流著眼淚哀求道:“爸爸媽媽,你們不要吵架好不好!”
基於以上種種心理原因,很多人選擇了丁克。然而,生活在中國這樣一個受傳統生育觀念浸染的文化中,選擇丁克家庭的生活方式,多數情況下會受到來自父輩乃至社會的壓力。他們往往被人議論為“沒有生育能力”,或者被指為“個人享樂主義者”、“行為怪異者”……而且很多家庭選擇丁克的原因並不是不喜歡孩子。當他們麵對孩子們天真的頑皮和無邪的童趣,看著同齡的同事、朋友驕傲地舉起孩子的小拳頭,張揚著孩子的笑話時,心裏也許會有一絲遺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