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向不良生活方式說再見(1 / 3)

33歲的你可能認為,自己年輕力壯用不著為健康問題擔心,而醫學專家告訴我們,很多在40多歲、50多歲出現的疾病都是由30多歲時的一些不良生活習慣或不注意保養導致的。我們都知道健康對一個人來說意味著什麼,沒有了健康,金錢、地位、幸福也就都沒有了意義。因此,請特別關注你的健康,擁有了它你才能快樂、幸福地生活。

由於社會環境的影響和生活帶來的壓力,很多33歲的年輕人養成了種種不良的生活習慣和方式:有人吸煙、有人酗酒、有人習慣熬夜……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直接危害了他們的健康。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33歲男女時常腰酸背痛,稍一運動就氣喘籲籲有人甚至年紀輕輕就顯出老態。為了不讓自己也成為他們中的一個,你就必須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提高生活質量。

1.扔掉你手中的煙

雖然人們已經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了煙草對健康的危害,然而33歲的人群中,吸煙者還是占到了相當高的比例。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工業發達國家,人的死亡有近20%都是由吸煙直接或間接造成的,因此請趕快扔掉手中的煙吧,別再讓它傷害你的健康。

美國疾病控製與預防中心、吸煙與健康研究室研究發現,吸煙是引發白血病的因素之一。與不吸煙的人相比,吸煙者患白血病的危險高出15倍;有證據說明,吸煙者一旦戒了煙,患白血病的危險也隨之降低。

有關檢驗結果發現,吸煙愈多,體力下降愈明顯,血中鈣與鋅離子濃度隨吸煙量的增加而下降。有研究表明,過度吸煙的人,體內紅細胞會明顯增多,如長期下去,有患紅細胞增多症的可能。紅細胞增多症患者往往血液黏稠度較高,血液在血管中的流速減慢,易形成血栓,誘發腦卒中等。

英國愛丁堡學院的研究者曾對300多例白內障患者進行調查發現,煙、酒是誘發白內障的重要因素。統計證實,每天吸煙2包以上者,患白內障的可能性比不吸煙者高3倍,經常飲酒過量者其白內障發病率也高於一般人。

現代科學已經證明,煙草的毒素除尼古丁外,還有吡啶、氫氰酸、氨、煙焦油、一氧化碳、芳香化合物等20多種毒性成分,能誘發各種疾病,如癌症、心肌梗塞、胃潰瘍、氣管炎、肺心病等,可以說,全身各器官均可受害。下麵就是吸煙容易引起的各種疾病。

(1)易患癌症。

調查發現,長期大量吸煙的男性,肺癌、喉癌、食道癌、胰腺癌及膀胱癌的發病率比不吸煙的人高3倍。30多歲長年吸煙人的肺,同80歲不吸煙人的肺差不多。英國一家癌症研究機構發表的一份報告說,因癌症死亡的人數中有30%與吸煙有關,吸煙是導致肺癌的罪魁禍首。

(2)易患咽炎、氣管炎、支氣管炎、哮喘。

30歲以上的男人吸煙一般都已有了相當的歲月,所以咽炎、氣管炎等發病率很高。由於繼續吸煙,這些疾病便經久不能好轉,並且越來越重,可引起一係列連鎖反應:發生肺氣腫,再影響心髒,發生肺原性心髒病,然後影響到大腦,發生肺性腦病。

(3)使動脈發生粥樣硬化。

吸煙的人冠心病發病率比不吸煙的人高得多。已經患有冠心病的,可因吸煙而誘發心絞痛,甚至急性心肌梗塞,這是很凶險的病症,嚴重的可突然死亡。吸煙還可以引起血栓性脈管炎,多見於四肢末端的血管,這是因為長時期受尼古丁的刺激,血管壁增厚,管腔變窄所致。

(4)影響胃腸功能和分泌功能。

吸煙使胃液和胰液的分泌減少,食欲減退,並出現消化吸收功能障礙。吸煙還可能使消化道黏膜發生炎症。吸煙的人潰瘍病發病率比不吸煙的人要高一倍。

很多人相信吸煙能提神,其實這隻是一個錯覺。吸煙者之所以感到吸煙提神,這是煙草中的尼古丁等物質有使人成癮的作用。吸煙者在一定時間內不吸煙就會產生不安、困倦、注意力不集中等感覺,吸煙就會馬上消除這些不適。因此說,抽煙有百害而無一利,既害人又害己。

現在越來越多的33歲女人也成了“吸煙一族”,當然其中一些人並沒有煙癮,隻是覺得吸煙引人注目,給人感覺很“酷”而已。不過這樣做所付出的代價是很昂貴的,因為吸煙會加速女人的衰老,讓你年輕不再。為了你的如花美貌,還是放下手中的煙吧!

2.酒不能喝得太過

33歲的男女很少有不喝酒的,除非他(她)確實對酒精過敏,應酬要喝,聚會要喝,高興要喝,有了煩心事還要喝。其實適量飲酒並無害處,但如果過量就會嚴重損害你的健康。

古代醫藥學家們對酒的論述是:酒味甘辛;大熱有毒,損益兼行;少飲通利血脈,和血行氣,壯神禦寒,厚腸胃,宣言暢意,消愁助興;助藥力,醫家多用以行藥勢;多飲則體弊神昏,傷神耗血,生痰動火,軟筋骨;過飲則腐腸爛胃,潰髓蒸筋,損胃亡精,易人本性,傷生之源。同時,古代醫家們還告誡人們說:“人知戒早飲,而不知夜飲更甚,既醉既飽,睡而就枕,熱擁傷心傷目,夜氣收斂,酒以發之,亂其清明,勞其脾胃,停濕生瘡,動火助欲,因而致病者多矣;若夫沉湎無度,醉以為常者,輕則致疾敗行,甚則喪邦亡家而隕軀命。”

元代名醫朱丹溪則另有精辟的論述:“本草止言酒熱而有毒,不言其濕中發熱,近於相火,醉後振寒戰栗可見矣。又性喜升,氣必隨之,痰鬱於上,溺澀於下,恣飲寒涼,其熱內鬱,肺氣大傷。其始也病淺,或嘔吐,或自汗,或瘡疥,或泄利,或心脾痛,尚可散而去之。其久也病深,或消渴,或內疽,或肺痿,或鼓脹,或失明,或哮喘,或勞瘵,或癲癇,或痔漏,為難名之病。”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嗜酒如命,致使他患上風痹病和眼病,後半生不勝苦惱。他曾有詩雲:“眼病損傷來已久,病根牢固去應難;醫師盡勸先停酒,道侶多教早罷官。”從現代醫學觀點來看,醫生對他的勸告是極為恰當的。現代有專家考證,白居易的眼病是“酒弱視”性的“閃輝性玻璃體渾濁”;而他所患的左手、左足的“風痹”是動脈硬化和腦血栓引起的。這兩種病的發生,均與他常過量飲酒有直接關係,是慢性酒精中毒的結果。

所以《內經》說:“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故半百而衰也。”《壽世保元》說:“酒至三分莫過頻。”《瑣碎錄》說:“酒多血氣皆亂,味薄神魂自安。”《韓詩外傳》說:“君子可以宴,可以酒,不可以沉,不可以酗。”古人對酒的論述及對世人的告誡,都是寶貴的經驗之談,從中可得到許多有益的教誨。

酒的種類繁多,但無論什麼酒,都含有乙醇,即酒精,其中以白酒含乙醇濃度為高。現代醫學科學證實,如一次飲酒過度,便可引起急性酒精中毒,即醉酒的發生;飲酒成癖的人,長期飲用含乙醇濃度高的酒,最終將會導致慢性酒精中毒。

急性酒精中毒,輕的可降低大腦的抑製過程,使大腦失去了對低級中樞的控製,而出現言語過多,興奮等症狀;重的可出現大腦的抑製逐漸擴散,低級中樞的功能也受到抑製,興奮狀態消失,抑製加深,於是動作失調,反應遲鈍;更重的酒精中毒,可引起大腦深度抑製,出現嗜睡、昏迷,甚至可致呼吸中樞麻痹或心律不齊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