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堅強的信念與理想也是重要的精神“營養素”。
信念與理想的力量是驚人的,它對於心理的作用尤為重要。在生命的旅途中,我們常常會遭遇各種挫折和失敗,會陷入某些意想不到的困境,這時,信念和理想猶如心理的平衡器,它能幫助人們保持平穩的心態,度過坎坷與挫折,防止偏離人生軌道,進入心理暗區。
(4)要麵對現實,接受無法逃避的苦難。
趁你身體強壯、情緒平穩的時候去回應現實的挑戰,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有成千上萬的人也許正在經受比你更深重的痛苦,不要把自己想象成最悲慘的一個。誠如歌德所說:“一切都是暫時的,轉瞬即逝;而那逝去的又會變為可愛。”
(5)有順序地解決複雜的難題。
先去了解問題的因果,想出補救的辦法,然後製定解決難題的步驟,一次解決一個問題,有條不紊,臨危不亂,直到大功告成。
(6)不要前思後想,躊躇不定。
對於一切事情,能給出直截了當的回答。要知道,你所決斷的事情也會有發生錯誤的可能,你即使謹小慎微,也不見得令所有人都滿意。一個人總有錯誤的時候,重要的是能夠接受新的觀點,並隨時改正錯誤。
(7)別憂慮過度。
有成千上萬的人因為憂慮過度而無法享受生活的快樂。恐懼往往是憂慮的根源。恐懼使你難於決斷,產生不合理的思想;不斷地思慮自己的問題,令你失去平衡與正確的觀念,於是你愁眉不展,憂慮煩悶,遇到小事情也不敢應酬。記住,不要隻陷於一件事情中,其實你有很多事情要做,並能從中得到許多、許多。
(8)不要壓抑自己的情緒。
喜、怒、哀、樂、悲、恐、驚等各種感情過程你都要在生活中體驗到,不然你怎樣理解這些字眼的真正含義呢?所以,不要因自己的情緒和欲望而羞愧,對於人生的常態反應,你不要壓抑它們,不要漠視它們,也不要跟它們作對,而應該誘導它們,讓它們在自己的人生中適當地發展。
(9)使自己能夠承受改變,還要能夠主動地做出改變。
人生最重要的是生活,生活總是在不斷地改變著。我們的世界是持續變化著的,而且越來越好。不要害怕周圍的各種變化,你要跟世界一同變,一同變得更好。
(10)不要顧慮昨天的事情,要準備明日的計劃。
你要昂首挺胸地向前看,勇敢地、自由地、信心十足地麵對你未來的生活,你將感到更大的快樂。
(11)幫助別人,而不是要統治別人。
在你開始充分發展自己的個性之後,最重要的是要幫助別人,這對於精神健康是大有裨益的。可是在幫助別人的時候,不要統治別人,否則,你給予他人的就不是真正的幫助,也會使你所幫助的人對你產生依賴性。
6.33歲,你還有不在乎的資格
人為什麼會活得很累?就是因為對一些亂七八糟的事太在乎了,擔心這個、害怕那個,結果弄得自己疲憊不堪。其實你才33歲,人生還未過半,不要對什麼都太在乎,你還有瀟灑的權利。
(1)離婚。
不是不在乎,是一切還來得及。一位33歲的女人與丈夫結婚7年,冷戰3年,終於離婚。她說:“如果說後來不願意離婚是為了孩子,當他第一次提出離婚時我沒有同意,現在想來真不知道為什麼。如果那個時候早分手,我的生活絕不會是今天這個樣子。不過現在再重新開始,應該也還來得及。”
(2)漂泊。
漂泊不是一種不幸,而是一種自在的享受。趁著沒有家室拖累,趁著身體健康,此時不漂何時漂?當然,漂泊的不一定是身體,也許隻是幻想和夢境。新時代的女性是漂的一代,渴望漂泊的人唯一不漂的是那顆心。即使33歲又有何不可?
(3)失業。
33歲以前就嚐到失業的滋味當然是一件不幸的事,但不一定是壞事。33歲之前就過早地固定在一個職業上終此一生也許才是最大的不幸。失業也許讓你想起埋藏很久而塵封的夢想,也許會喚醒連你自己都從不知道的潛能。也許你本來就沒什麼夢想,這時候也會逼著你去做夢、去尋夢。
(4)時尚。
不要追趕時尚。按說青年人應該是最時尚的,但是獨立思考和個性生活更重要。在這個物質社會,其實對時尚的追求早已經成為對金錢的追求。今天,時尚是物欲和世俗的同義語。
(5)格調。
格調是屬於小資的東西。“小資”這個詞又開始流行,追求格調是他們的專利。小資們說,有格調要滿足四大要件:智慧、素養、自信和金錢。格調就是把“高尚”理解成穿著、氣質、愛好的品位和室內裝潢。主流觀念倒不是非要另類,另類已經成為年輕人觀念的主流了,在今天,土氣倒顯得另類。關鍵是當今社會是一個創造觀念的時代,而不是一個固守陳舊觀念的時代。
(6)評價。
我們最不應該做出的犧牲就是因為別人的評價而改變自我,因為那些對你指手畫腳的人自己也不知道他們遵從的規則是什麼。千萬不要隻遵從規矩做事,規矩還在創造之中,要根據自己的判斷做每一件事,雖然這樣會麻煩一點。
(7)幼稚。
不要怕人說我們幼稚,這正說明你還年輕,還充滿活力。“成熟”是個嚇人的詞兒,還是個害人的詞兒。成熟和幼稚是對一個人最不負責任、最沒用的概括。那些庸人,絕不會有人說他們幼稚。不信,到哪天你被生活壓得老氣橫秋、暮氣沉沉的時候,人們一定會說你成熟了,你就會知道“成熟”是個什麼東西。
(8)不習慣。
年輕人的字典裏沒有“不習慣”這三個字。在一首搖滾裏有這麼一句:“這個城市改變了我,這個城市不需要我。”不要盲目地適應你生存的環境,因為很可能這環境自身已經不適應這個社會的發展了。
(9)失敗。
一位哲人曾經說過,一個人起碼要在感情上失戀一次,在事業上失敗一次,在選擇上失誤一次,才能長大。不要說失敗是成功之母那樣的老話,失敗來得越早越好,要是33歲、40歲之後再經曆失敗,有些事很可能就來不及了。犯低級的錯誤,那是年輕人的專利。
(10)膚淺。
如果每看一次《藍色生死戀》就流一次眼淚,每看一次《功夫》就笑得直不起腰,就會有人笑你淺薄。其實那隻能說明你的神經依舊非常敏銳,對哪怕非常微弱的刺激都會迅速作出適應的反應;等你的感覺遲鈍了,人們就會說你深沉了。
(11)代價。
不是不計代價,而是要明白做任何事都要付出代價。對我們這個年齡的人來說,這絕不是一句廢話。否則,要到33歲的時候才會明白自己曾經付出了多少代價,卻不明白為什麼付出,更不明白自己得到了多少,得到了什麼。
(12)失意。
失意包括感情上的、事業上的,也許僅僅是今天花了冤枉錢沒買到可心的東西,朋友家高朋滿座自己卻插不上一句話。過分在乎失意的感受不是拿命運的捉弄來捉弄自己,就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13)缺陷。
也許你個子矮,也許你長得不好看,也許你的嗓音像唐老鴨……那麼你的優勢就是你不會被自己表麵的淺薄的亮點所耽擱,少花一些時間,少走一些彎路,直接發現你內在的優勢,直接挖掘自己深層的潛能。
(14)誤會。
如果出於惡意,那麼解釋也沒有用;如果出於善意,就不需要解釋。常說到“誤會”倒不是因為一個人在30歲之前被人誤會的時候更多,而是這個年齡的人想不開的時候更多。
(15)謠言。
這是一種傳染病,沉默是最好的疫苗。除非你能找出傳染源,否則解釋恰恰會成為病毒傳播最理想的條件。
(16)瘋狂。
這是年輕人最好的心理調適,隻能說明你精力旺盛,身心健康。說你“瘋狂”是某些生活壓抑、心力交瘁的中老年人惡意的評價,他們就像一部年久失修的機器,最需要調試,但隻能微調,一次大修就會讓他們完全報廢。
(17)穩定。
33歲之前就在乎穩定的生活,那隻有兩種可能,要麼是中了彩票,要麼就是未老先衰。
(18)壓力。
33歲的你能夠承受多大壓力,考驗的不是你的韌性,更是你未來潛能的大小。
(19)出國。
也許是個機會,也許是個陷阱。除非從考大學的那一刻你就抱著這個目標,否則,33歲的你對待出國的態度應該像對待愛情一樣,努力爭取,成敗隨緣。
(20)薪水。
隻要是給人打工,薪水再高也高不到哪兒去。所以在30歲之前,機會遠比金錢重要,事業遠比金錢重要,將來遠比金錢重要。對大多數人來說,33歲之前幹事業的首要目標決不是掙錢,而是掙未來。
(21)存款。
機會這麼多,條件這麼好,可以拿錢去按揭,做今天的事,花明天的錢;也可以拿錢去投資,拿錢去“充電”。錢隻有在它流通的過程中才是錢,否則隻是一遝世界上質量最好的廢紙,而且在“通貨膨脹”中還有被吃掉的危險。
(22)房子。
除非你買房子是為了升值,要麼就是你結婚了。有個女人家在外地,大學畢業之後,單位沒有宿舍,父母就給她買了一套房子。她曾經有過去上海工作的機會,但是她覺得剛買了房子就離開這座城市說不過去,就放棄了。到現在她工作穩定,但一事無成。唯一的成就就是結婚了,並且有了孩子,因為她覺得不該讓這房子永遠空著,所以房子變成了家。房子是都市生活的寓言,這個寓言不應該過早地和我們相關。
(23)年齡。
這是女人最在乎的問題,男人是“三十而立”,他們到了四十依舊搶手,但女人就不一樣了,一跨過30歲的門檻就對年齡分外敏感,明明33歲,偏要說自己是29歲,其實這又何必呢,看看趙雅芝、鞏俐、關之琳,人過四十依舊風情萬種,這幾位大美女都能坦然麵對自己的年齡,33歲的你又怕什麼呢?
不在乎是一種“拿得起,放得下”的心態,是一種“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瀟灑,隻要你學會用“不在乎”來增強自己的心理彈性,就可以活得氣定神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