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教誨。以“博學”始,“篤行”終,強調人要學習,更要行動實踐,學以致用。
《論語·公冶長》記載“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這裏,孔子責備宰予怠惰,言行不符。並說這件事使他改變了看人的方法:對人要聽言觀行。這是孔子從實踐中獲得的真理。此後,聽言觀行就成了我國語言中的精辟言論,也成了我們民族傳統道德修養方法中的一條有效方法:對己要言行一致,對人要聽言觀行。
4.誠信好篤,堅守善道
提高魅商,首先要誠篤信實、專心好學,以求懂得做人的道理,了解加強道德修養的重要途徑與方法,求索到至善至美的道德準則。然後,身體力行,積極實踐,至死不變畢生致力於道德的盡善盡美。這也是我們民族傳統道德修養方法中的精華。不學習,就不懂得做人的道理,就不知道什麼是最好的道德準則;學習了,懂得了,但不誠篤專一,不堅持實踐,並至死不渝地使最佳道德更臻完美,那也無法達到理想的道德境界。這個過程中,學習、懂理,是先決條件。加強道德修養,既要虛心好學,又要持之以恒。“守死善道”就含有這個意思。
“南人有言,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善乎,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論語·子路》)“篤信好學,守死善道。”(《論語·泰伯》)要能守死善道,要有恒心;要學習好。辦好一件事,也必須有恒心。恒心是成就學業、事業和培養良好品德的重要條件。
席勒有句名言“隻有恒心可以使你達到目的,隻有博學可以使你明辨世事。”巴貝夫也指出:“學習、教育使我們能夠認識我們必須知道的東西,它教導我們珍惜品行,並養成高貴的品德。”
事業常成於堅忍,毀於急躁,貴在持恒。
5.內省吾身,改之為貴
我們民族有一個非常明睿的見解:人免不了犯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是,有錯誤不要緊,關鍵是要改正錯誤(過則勿憚改)。犯了錯誤,要認真改正,這是我們民族智慧超人的又一傳統美德,也是我們提高魅商的重要法寶。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這種每天自覺進行自我檢查、省察,並於發現錯誤之後認真改正,是我們民族行之有效的加強道德修養的傳統方法。但是,這種方法並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孔子曾發出感歎“已矣乎,吾未見其過而內訟者也。”(《論語·雍也》)正因為做到這一點比較難,曾子能做到,所以他成了品德修養的楷模。
正因為改過不是很容易的事,所以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靈公》)這些話語表明,孔子對不學習、不修德、聞義不從,有過不改這樣的行為,感到很憂慮。這也說明,能夠“內省吾身”,認真改正是最珍貴的品德。
《論語·述而》記載著這麼一個故事:“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禮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這則故事說明,孔子把別人知道自己的錯誤,給指出來,予以批評,看作是很幸運的事情。這對那些文過飾非,拒不認錯、改過的人,是一劑良藥。至於那些喜歡把錯誤推給別人,甚至為一己私利而故意坑害他人的人,更應從中受到真切、深刻的教育。
我們應該繼承發揚這種聞過則喜、有過則改、歡迎別人批評的優良傳統。養成自覺地省察、檢查的良好習慣,不斷克服、改正弱點、缺點和錯誤,努力提高道德水平。
6.見賢思齊,學無常師
“胸有詩書氣自華。”知識充實是高魅商必備之條件。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見賢思齊、學無常師,這也是我們民族注重道德修養,虛心向有一功一善、一技一藝者學習,不斷滌非進德的優良傳統。
《論語》中有諸多論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內自省也。”(《論語·裏仁》“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論語·述而》)
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學無常師,多聞多見,擇善而從的主張,是我國教育思想中有積極意義的首創見解,是我國傳統道德修養方法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兩千多年前的封建社會,能有這樣的思想見解,是我們民族的驕傲。我們民族,是一個智慧的民族,一個有大智大勇而能自強不息的民族。
《論語》中還有一段話,更深刻地表明我們民族重視修善進德的優良傳統“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悅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子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