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七年,唐高宗被立為皇太子,太宗調李勣在太子詹事兼左衛率,加位特進,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宗對李勣說“我兒新登儲位,您原是他部下的長史,現在把太子宮內的事委托給您,所以才這樣任命。雖然委屈了您的官階、資曆,請您不要見怪。”太宗又曾在一次宴會上,對李勣說:“我將要把太子托付給朝廷重臣,思來想去,沒有比您更合適的人選了。您過去不肯背棄李密,現在豈能辜負我的重托啊!”李勣泣不成聲地表達心願,並咬破手指發誓,竭忠盡智輔佐太子。就在這一次宴會上,李勣沉醉不醒,太宗就脫下自己的禦衣,給李勣蓋在身上。
貞觀二十三年,太宗臥病在床,對高宗說“你對李勣沒有恩惠,我現在要責罰他離開京城。我死後,你要授給他仆射的官職,他蒙受了你的恩惠,這樣,他就能為你盡忠竭力。”於是太宗真的將李勣責出京城,任壘州都督。高宗即位,當月即召李勣拜洛州刺史,不久,加開府儀同三司,參預掌管機密大事。當年,又拜李勣為尚書左仆射,完全如太宗臨終安排的一樣。
李勣仍如太宗在世時一樣,為國家建立功勳。後來李勣任遼東道行軍總管,伐高麗,渡過鴨綠江,打到平壤,俘虜了高麗王高藏,凱旋而歸,雪洗了太宗征高麗失利的恥辱。
唐太宗處理與李勳的關係隻是其許多事例中的一個。他正是憑借自己的高魅商,藝術地處理了君臣之間關係,建立起自己的人才關係網,在這些有才之士的輔佐下,唐太宗成為中國曆史上最成功的皇帝之一。
四、幽默的魅商:生活的調味品
1.幽默是擺脫困境的良方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心理常常存在某些不平衡現象,例如本來平衡的心理可能因不慎騎自行車撞了人或被人撞而產生心理上的內疚或憤怒,如果不消除這種內疚或憤怒,心理上就無法平衡。在日常生活中,幽默可以使雙方擺脫困境,實現心理上的平衡。因為幽默產生的興奮和樂趣可以使內疚和憤怒等不良的心情消弭於無形。這使人想起了英國傑出作家肖伯納。一天,他在倫敦街頭被一個騎自行車的人撞倒,雖然沒發生事故,但也讓他摔得夠嗆。騎自行車的人立即扶起作家,喃喃地向他道歉。然而肖伯納打斷了他,對他說“先生,您比我更不幸。要是您再撞得重一點,就可以作為撞死肖伯納的好漢名垂史冊啦!”幽默給肖伯納以驚人的自製力,肖伯納的幽默使雙方都擺脫了因境。
人們常常會出現一些意見分歧或衝突,這時如果恰到好處地說幾句幽默的話,能緩和緊張氣氛,使劍拔弩張的情緒穩定下來。在一次演講會上,一位講演者正在興致勃勃地演說時,台下兩位聽眾因故爭吵起來,擾亂了會場秩序。而這位講演者卻不慌不忙,豁達大度地暫停了自己的演講,微笑著說:我們今天的演講會很成功,台上台下都非常熱烈……”結果使台下觀眾備感親切,爭吵者也被這句風趣的話逗得笑了起來。
同時,在同學之間、同事之間甚至戀人或夫妻之間,常常存在著這樣的情況:想向對方提出一個要求或建議,但不知道對方能不能允許或接受。一旦貿然行事,如果對方拒絕或反對,定會令人難堪,甚至會危及多年的友誼。而幽默往往是解決這種困窘局麵的最好辦法,同時還會減少心理緊張,使交往顯得自然而且大方。在不知道對方的態度時,不妨以開玩笑的方式把要求或建議傳遞給對方,如果對方由於種種原因不願意滿足這一要求或反對這一建議,可以同樣用開玩笑的方式婉轉地予以拒絕;一旦這樣,任何一方都不會感到為難或在自尊心上受到傷害。如果要求或建議得到了對方的應允,那麼,倆人經過幽默的交談之後,便可轉入嚴肅認真的討論。這樣,交往雙方都不感到拘謹和緊張,反倒使交往顯得自然、順利、友好。
一位作家寫道:幽默是一種成人的智慧,是種穿透力,一兩句就把那畸形的、諱莫如深的東西端出來。它包含著無可奈何,更包含著健康的希冀。
願你的生活豐富多彩,願你的交往多一些幽默。
2.幽默創造了和諧的交往環境
幽默的魅商通過笑的方式彌補人際間的思想鴻溝,連結人際間的感情分界,增進人際間的信任,最終加速社會組織的內部機器和外部機器的正常運轉。概而言之,幽默就是為了使人生更加和諧美好,提高人的生活品質和工作能力。
幽默,是人的主體性力量的顯現。在人際交往中,隻要幽默得體適時,就能夠鬆弛神經、活躍氣氛,創造出和諧美好的“家庭環境”。置身於這種環境,我們交往起來方能心情舒暢、精力充沛。
在一次貿易洽談中,由於雙方堅持自己的利益而不做任何讓步,使洽談陷入僵局。主人隻好宣布休會。用餐時,主人為客人斟酒,手一抖,酒杯碰在客人額角,竟將酒澆了客人一頭。當時的情形十分尷尬。公關小姐見狀,從容地舉起酒杯,對客人說“讓我們為我們雙方的共同利益與友好合作,從頭來幹一杯!”主客一愣,隨即會意地大笑。幽默的光芒照亮了雙方的差距。在同笑中,雙方意識到了坐到一起來的原因,於是重新回到了談判桌上。在互諒互讓的友好氣氛中開始了貿易洽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