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思奇在《讀書生活》雜誌社工作時,負擔非常重。
家裏人怕他累壞了身體,就借來一架留聲機放在他的辦公桌上,希望他能聽聽美妙的音樂,以鬆弛一下繃得太緊的神經。但是,艾思奇讀書的時候根本就聽不到音樂聲,不管音樂聲有多大。
正是因為艾思奇能夠在嘈雜的環境中完全沉浸於讀書當中,因此,無論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隻要他想讀書,他都能夠靜下心來讀,而且能夠記住書中的內容。
艾思奇這種在嘈雜環境中靜心讀書和記憶的能力並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得益於他從小就注意訓練自己拋開周圍的事情,認真讀書。
還在昆明市一中上學時,艾思奇就常常故意到亂哄哄的街市邊或操場上去讀書。一次次下來,他居然能夠對周圍的事物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後來,艾思奇到日本求學。在課餘時間,其他同學都喜歡聊天、唱歌、跳舞,隻有艾思奇一個人坐在牆角,埋頭看書。同學們認為艾思奇在這種吵鬧的環境中是無法看書的,有個同學還特意搶過艾思奇看的書,問道:“剛才你看的是第幾頁,什麼內容?”沒想到,艾思奇居然能夠對答如流。同學們個個佩服得五體投地。
艾思奇在學習的時候不但能夠做到不受外界環境的幹擾,而且非常注重效率,他經常使用多重目的讀書法。
在日本留學的時候,艾思奇主修的是哲學專業。但是,剛到日本的艾思奇當時還需要學習日文。於是,他買了一本日文版的《反杜林論》,這樣在看完這本書的時候,艾思奇不僅學到了哲學知識,日文的水平也有所提高。後來,為了學習德文,艾思奇又買了一本德文版的《反杜林論》,結果他將《反杜林論》的內容熟記於心,德文的水平也提高了不少。
許多家長認為,孩子的記憶力是天生的。事實上,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每個孩子都是媽媽生的,但是,沒有一個孩子在生下來的時候就認識自己的媽媽,孩子之所以能夠認識媽媽,是因為媽媽經常和他在一起。因此,孩子記憶力的好壞不僅與遺傳因素有關,更重要的是和記憶的條件、記憶的方法有關。有些家長認為孩子記憶力不佳是資質比較愚鈍。其實不然,大多數孩子記憶力差,隻是沒有掌握記憶的規律,缺乏正確的記憶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就曾說過:“小學生記憶力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或是在決定性程度上,取決於孩子在早期童年時代進入到意識中的語言的鮮明度和情感色彩程度。孩子接受這些印象的同時也就鍛煉了記憶力。”可見,隻要家長有意識、有目的地培養,孩子是能夠提高記憶力的。